時尚

從“鄉村T臺”走向世界時裝周

來源: 工人日報 | 2024年03月15日 10:27
工人日報 | 2024年03月15日 10:27
原標題: 從“鄉村T臺”走向世界時裝周
正在加載

楚雄彝繡擁有1700多年曆史,是當地引以為傲的“指尖藝術”。為促進彝繡産業高質量發展,多年來,當地持續實施繡娘技藝提升工程,建立了彝繡人才資源庫,讓單打獨鬥的彝繡産品變為規模化的産業鏈。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來自雲南楚雄的全國人大代表、楚雄彝繡非遺傳承人金瑞瑞再度身著自己的新作品——一套彝繡服飾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多家媒體紛紛稱她是“把‘非遺’穿在身上的全國人大代表”。

2023年9月,彝族服飾從古老的“鄉村T臺”走入鎂光燈下,登上引領國際時尚潮流的意大利米蘭時裝周,這是楚雄彝繡在走進北京時裝周、上海時裝周等舞臺後,再度走進世界四大時裝周,非遺技藝在傳承發展中“活了起來”,像金瑞瑞這樣的彝繡非遺傳承人也隨之走到前臺。

目前,楚雄彝族服飾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彝族刺繡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直苴彝族女式服裝也已獲得國家專利。

隨著楚雄彝繡文化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這項“指尖藝術”逐漸發展成為“指尖産業”,實現了“繡品變商品、繡片變名片、秀場變市場”的三大轉變,千年技藝“指尖經濟”不斷繡出增收路,不少曾經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又回到了家鄉。

“彝繡是有市場的”

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彝繡服飾,構成一幅幅美麗的彝家風情畫卷。楚雄彝繡擁有1700多年曆史,是彝族人民引以為傲的“指尖藝術”,一代代彝族繡娘用一針一剪一絲一線,形成文化深厚、圖案秀麗、針法活潑、色彩濃郁的獨特刺繡風格,如今,這項傳統技藝成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門路。

“近年來,楚雄彝繡文化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産品的銷路打開了,越來越多的彝家阿妹回到家鄉加入了刺繡行業。”金瑞瑞説。

1989年出生的金瑞瑞,來自雲南省楚雄州牟定縣蟠貓鄉阿納力村,目前擔任楚雄州牟定縣傑魯彝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也是牟定縣青年彝族刺繡創新協會會長。

2013年,剛剛大學畢業的金瑞瑞曾想在大城市闖一闖,但跟隨家人參加了幾次彝繡展銷會,她才知道“原來彝繡是有市場的”。於是,她選擇回鄉將傳至第八代的彝繡手藝繼續傳承下去。

在她的努力下,傑魯彝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牟定縣彝繡龍頭企業,與1000多名繡娘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

“在家就能幹活,有訂單我們在家裏就能做,我和婆婆一年就掙了近4萬元,我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直苴村繡娘李秀花説。

“是彝繡成就了我的創業夢,也帶動了身邊更多的繡娘背著娃、繡著花、養著家,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接下來,我們將持續推動楚雄彝繡出山出海,大力培養産業人才、青年傳承人,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意更廣泛地結合、碰撞出新。”金瑞瑞説。

企業在文化傳承中發展壯大

記者了解到,為推動彝繡産業發展壯大,楚雄永仁縣政府在縣城投資興建了“永仁彝繡一條街”,目前已有25家彝繡企業入駐。

1978年出生的丁蘭英,幼年家境貧困,靠著母親傳授的彝繡手藝貼補家用。16歲那年,一位外地老闆曾花錢買下了她的刺繡包,丁蘭英第一次意識到“彝繡只要做得好,就可以賣出好價錢”。

這筆“買賣”也激發了丁蘭英的創業熱情。幾經週折,2021年,她成立南華七彩彝繡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按照“非遺文化+市場産品+就業致富”的思路,將曾經只能勉強糊口的手藝做成了“不小的事業”。

2016年起,彝繡開始走出大山,走向北京時裝周、上海時裝周等舞臺,“非遺”元素的跨界時尚服飾在海內外廣受好評。

2019年,彝族服飾在當年舉辦的上海時裝周上再度掀起一股“最炫民族風”。同年9月,在滬滇兩地的協作推動下,楚雄彝繡産品走出國門,成功亮相紐約時裝周。也正是在這一年,丁蘭英帶著她的彝繡産品來到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進行為期一週的展銷。展銷期間,丁蘭英收穫了金額為300萬元的訂單,自此開啟了她開辦企業、帶領當地繡娘創業致富的傳奇人生。

1990年出生的彭宗旺是一名肢體殘疾人,沒做繡工以前,彭宗旺幾乎沒有經濟來源。如今,她和妹妹都在企業裏做繡工,有了穩定的收入。“我和妹妹加起來一個月能賺三四千元。”靦腆的彭宗旺笑著説。

在丁蘭英看來,相對靈活的工作方式,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彝繡産業的發展壯大不僅讓婦女們實現了居家就業、坐地創收的夢想,也緩解了留守兒童“看護難”的問題。

彝繡企業謀變中贏取未來

在楚雄州委宣傳部部長李汶娟看來,丁蘭英、金瑞瑞等年輕一代繡娘的創業歷程,也是楚雄彝繡産業蓬勃發展的過程。

為促進彝繡産業高質量發展,多年來,當地持續實施繡娘技藝提升工程,協助建立了彝繡人才資源庫,讓單打獨鬥的彝繡産品變為規模化的産業鏈,彝繡産業逐步由傳統手工作坊向現代規模化經營轉變。同時,圍繞各級市場的有效供給,當地建立了“公司+合作社+繡娘+訂單”模式,實現了彝繡“銷售、流通、市場”的有效聯動。

其中,當地研發推出了“遇見楚雄”“綠羽仙蹤”“福來雲往”三大系列彝繡文創産品。創建了2個省級文化産業園區,打造了彝繡特色文化産業孵化的“彝繡園”,推出了體驗彝繡傳承精品線路的“彝繡遊”,並率先在全國創新推出銀行專屬貸款“彝繡貸”、降低彝繡企業物流成本的“彝繡郵”。

如今,楚雄州的彝繡産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0.21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2.45億元。2012年至2022年,楚雄全州繡娘人數從2.75萬人增加至5.7萬人,增長了1倍;繡娘年人均收入從563元增加至3180元,增長了4.6倍。截至目前,楚雄州共有彝繡經營主體604個。

2022年6月,東南大學“聚力定點幫扶 共興彝繡文化”楚雄南華彝繡展舉行,現場設置“繡品相連校地情”“千年彝繡展風采”“彝繡傳承現代説”三個展區,呈現了南華縣傳統彝繡作品與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師生設計的現代彝繡作品。

“東南大學對我們的幫助很大,不僅是幫助我們做設計、找原材料和訂單,更重要的是幫助公司從粗放管理轉型為現代企業!”作為南華縣彝繡産業的“領頭羊”,丁蘭英説,東南大學充分調動設計研發人才,與當地彝繡企業聯合創新設計彝繡産品,同時&&舉辦技能大賽和業務培訓,留住並吸納更多當地群眾參與到彝繡産業中來。

“楚雄彝繡之美是創新創造之美。”李汶娟説,為推動彝繡特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楚雄州成立了由楚雄州委宣傳部&&成立的彝繡産業工作專班,把全州繡娘組織起來打造“指尖産業”,全州培育彝繡經營戶538戶,其中規上企業12家,建成彝繡車間77個、繡坊260個,形成“區域有園區、縣縣有企業、鄉鄉有車間、村村有繡坊”的發展格局。

編輯: 關皓 責任編輯: 劉洋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 從“鄉村T臺”走向世界時裝周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