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

武漢雙年展舉辦 多彩藝術交融綻放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2月17日 09:32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2月17日 09:32

數字藝術家繆曉春的數字3D打印雕塑作品《新新大象》。合美術館供圖

陳榮新、洪榮滿、張雲峰、孔德林作品《後天計劃》。武漢雙年展信息中心供圖

王恩來作品《釋壓玻璃板》。合美術館供圖

王志鷗作品《西陵峽口》。史 偉攝

美國藝術家切莉爾·霍茨博格版畫作品,左為《騷動》,右為《內布拉斯加州》。武漢雙年展信息中心供圖

潮流前衛的藝術設計,展現“漢味”特色的藝術裝置,融合多元文化風格的藝術陳設……春節期間,在湖北武漢市三大美術館——武漢美術館(琴臺館)、武漢美術館(漢口館)、合美術館同步舉行的2022武漢雙年展,成為游客熱門去處。

“雙年展”是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一種大型藝術展覽形式,具有開放性、時代性、創新性等特點,一般兩年舉辦一次。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武漢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2022武漢雙年展,展出285位中外藝術家及團隊的446件(組)藝術作品,從2022年12月持續到2023年5月,呈現給全球觀眾一場精彩的藝術盛宴。

通過藝術敘事講好中國故事

走進位於武漢市漢陽區月湖之畔的武漢美術館(琴臺館),只見高大的展廳、工業風的墻面,各種造型獨特的藝術陳列或置於地面,或挂在墻上,或懸於屋頂,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

作為武漢雙年展主場館,武漢美術館(琴臺館)於2022年12月28日開館,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清水混凝土單體建築,總建築面積4.3萬平方米,共5個展廳,展陳面積1萬平方米;外部造型如“起伏山丘”“銀色梯田”,屋面被植被綠化和蜿蜒曲折的棧道覆蓋,成為武漢藝術新地標。當天,武漢雙年展在此開幕。

“2022武漢雙年展立足武漢,面向世界,以開闊的文化胸懷匯集全球藝術優秀成果,以創新為主題彰顯中國藝術的時代精神。”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介紹,展覽通過城市、文化、創新、生態、開放五個專題板塊,展示中國藝術創造與國際藝術發展的趨勢,展現守正創新、探索開拓的藝術發展氣象。

武漢美術館(琴臺館)展出的“文化樣態”“城市形態”“創新動態”三個專題板塊,涵蓋繪畫、裝置、多媒體、影像等當代藝術作品,體現國際視野、中國情懷、武漢特色。這些作品既有傳統題材的創新演繹,也有當代題材的藝術闡釋。

高達8米的雕塑作品《溪山聞聲——山川可游》取材於北宋經典山水畫《溪山行旅圖》,藝術家武定宇把巍峨高聳的山體用不銹鋼材質重新拼接,將平面的畫作變成立體的雕塑,突出了山水的靈動韻味和留白的想象空間;藝術裝置《刻舟求記》以浙東大運河舟楫為主體,通過書寫、鐫刻、拓本、影像等綜合元素,重新喚醒大運河的歷史文明記憶;油畫《八步沙三代追夢人》塑造了以八步沙“六老漢”為代表的八步沙林場三代職工40年來接力奮鬥、抗擊沙漠化的感人形象。

武漢元素是本次雙年展的一個重要特色。《江城舊影》集中展出了武漢美術館珍藏的部分武漢老照片,以及馬克·呂布、謝國安、田飛、貝特朗·莫尼埃、麻建雄等中外攝影師鏡頭下的武漢;《漸行漸遠的輪渡,忽冷忽熱的單車》是城市規劃師黃煥的一組攝影作品,他將目光投向輪渡和單車等傳統交通方式,喚醒了老武漢的記憶。而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費俊的作品《有趣的世界·武漢》,則是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參展作品的延伸,以“武漢元景”為主題,在虛實共生的元宇宙願景下,共同探索和呈現武漢公眾對這座城市的未來想象。

展示全球藝術的交流與融合

武漢銜接南北、貫通東西,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稱。2022武漢雙年展以“藝以通衢”為主題,充分展現當代文化藝術交流融合的實踐成果和精品佳作。

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邵曉峰表示,本次雙年展以“美”為媒,邀約遍及61個國家的116個“武漢國際友好城市”和“武漢國際友好交流城市”的當代藝術作品及優秀藝術家參展,開創了國內雙年展國際作品參展新形式,和世界藝術發生共振。

創新是藝術的生命,藝術是社會創新的強勁引擎。在“創新動態”專題,觀眾可以欣賞到日本藝術家北岡明佳的視錯覺圖像《秋色沼澤》,澳大利亞藝術家亞當·塞拜爾的彩色有聲視頻《感受熱》,美國藝術家埃裏克·德麥捏、馬丁·德麥捏的聲樂表達藝術《曲樂》等,這些作品聚焦全球各地當代藝術家響應和參與新一代科技革命、探索新人類經驗的生動實踐,十分“燒腦”又充滿奇趣。

生態環境保護,是全人類面對的共同議題,也是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主題。在武漢美術館(漢口館)展出的“綠色生態”專題,分為“金”“木”“水”“火”“土”五個板塊,匯集全球36位藝術家的作品,全面呈現藝術家對環境保護作出的努力和藝術表達。

在一段長廊通道兩側分佈着十余幅展現夜晚植物的攝影作品,觀看時就像走入一條花園小徑,長廊的盡頭還有櫻花、松針等植物。這是法國藝術家阿娜伊斯·唐德的影像裝置作品《呼吸在夜晚》。而藝術家任前的作品《取水:從這兒到那兒》,通過文字及影像,展現藝術家在世界各地水域取水樣……這些作品通過生態藝術、生物藝術、綠色科技、藝術鄉建等不同藝術方式,讓觀眾理解環境和生態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在武漢合美術館舉辦的“開放姿態”專題,在“開放、融合、未來”的藝術背景下,邀請58位中外藝術家,展出80余組作品。“開放姿態”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介紹,在遴選藝術家時,特意關注了藝術家代際和文化背景的多樣性。從成熟的國際知名藝術家,延展到近年來涌現出的年輕藝術家,在學科、領域、媒介等方面也體現出多元屬性。

藝術家的年齡方面,從20世紀40年代出生的喬安娜·普賽-達特、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伯納德·皮法雷蒂,到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亞歷杭德羅·坎平斯……藝術家代際和文化背景的多樣性,也呼應着展覽多元融合的內涵。

打造“沒有圍墻的藝術之城”

2022武漢雙年展在“三館聯動”的同時,還將串聯多個藝術空間的平行展,開展美育志願者行動、學術論壇、藝術家采風等多場文化藝術活動。市民游客除了在三個主場館觀看展覽,還可以到湯湖美術館、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美術文獻藝術中心、芷美空間、東湖杉美術館等9家藝術機構欣賞特色平行展。

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湯湖美術館,正在展出的魯楊個展,以開放的姿態將新銳、多元化的藝術展覽呈現出來,不僅包括傳統的藝術形式,還將設置專業的影像展廳、裝置專區。而《逐·物——李正文、李原、李純三個展》則是該美術館首次系統性梳理家族美術史,展出90多件作品,通過二維與三維空間的藝術作品展示,充分體現了各自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與學術傳遞。

在武漢市武昌區的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正在展出《學院新創—超模型 湖北美術學院青年教師五人展》,打破風格流派的分野、超越媒介的界限,聚焦藝術家個體的獨特視角,呈現5位當代青年藝術家不同的視覺樣本、創作路徑和藝術實踐方式。武漢東湖之畔的東湖杉美術館則推出沈愛其個展“回來鳥——沈愛其的畫”,展出沈愛其水墨作品及大量文字。

通過遍及全市的藝術機構和多個平行展,“出門就是藝術館,家門口就能看展”已成為武漢市民的一大樂趣。“美術館不光是藝術家殿堂,也是公眾課堂。”2022武漢雙年展展覽總監傅中望説,“零距離可謂當代藝術的一大特性,就是讓觀眾參與體驗,讓藝術作品和觀眾有互動,觀眾可以借由個人經驗、學識、審美、想象力,和藝術家一起進行二次創作,擴大作品的內涵和外延。”

“武漢雙年展持續半年,將吸引成千上萬的美術愛好者和游客從四面八方來武漢‘打卡’。”武漢市文旅局副局長范繼先介紹,武漢將結合“相約春天賞櫻花”“武漢之夏”等文旅特色活動,舉辦看展覽賞櫻花、看展覽觀演出、看展覽逛非遺等主題活動,圍繞展覽場館精心設計城市旅游路線,將藝術融入城市生態、市民生活之中,將武漢打造成“沒有圍墻的藝術之城”和“藝術家的嚮往之城”。

編輯: 何丹妮 責任編輯: 劉洋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最新推薦

原色

天蓝

黑色

藏青

智能导盲

区域指引

返回
声音

×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