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

過一個有文化味兒的年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2023年01月20日 09:27
中國青年報 | 2023年01月20日 09:27
原標題: 過一個有文化味兒的年
正在加載

1月15日,廣東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舉辦的迎春花市上,入選吉尼斯紀錄的世界最大獅頭吸引市民前來觀看。  

西樵鎮宣傳文體旅遊辦供圖

楊慧子展示剪紙技藝與剪紙文創。

楊慧子供圖

中國國家博物館“癸卯迎春”主題下午茶。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出生於1999年的張曉丹,去年大學剛畢業,就回到家鄉丹寨,接手了媽媽的蠟染小店。臨近兔年春節,她以蠟染技藝製作的兔子玩偶成為小店裏的C位。“以前店裏售賣的蠟染産品比較傳統,比如畫作、被套,我開發了一些新的品類,比如玩偶、包包、T恤,還會增加一些體驗類的項目,希望在春節吸引更多的年輕顧客。”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以非遺著稱,擁有8項國家級(另有22項省級、200余項州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58人,其中國家級7人。春節將至,丹寨的非遺小店準備好了各類非遺産品,開門迎客。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民俗學專家蕭放説,年是中國傳統大節,是傳統文化集中呈現的時間,包括中華倫理文化、藝術審美文化、民間口頭傳統、飲食文化等。年節是傳承與感受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是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連接的重要時間節點。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過一個有文化味兒的年,是國人自古以來的追求。隨著時代發展,年輕人用新的方式過大年,也為年賦予新的文化。

走出去:Z時代青年怎麼過傳統文化的年

最近,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國樂華章·夢啟新春——2023新春國風音樂會”在上海開啟巡演。曾以一部《只此青綠》撩起無數觀眾對傳統文化熱愛的“中國東方”,這次的新春音樂會也以“國風”為要素。音樂會特地選擇《春江花月夜》《年獸》《春節序曲》等節目,以春字開頭,以春字結尾,為觀眾帶來春節祝福。

音樂會在上海的首場演出邀請了徐濤、柳青瑤、鄭瑀、川子等著名朗誦藝術家和青年音樂人。曾憑藉一首《蘭陵王入陣曲》琵琶曲全網播放量破億的柳青瑤,帶來原創曲目——《憶·長安》《唐三彩》《蘭陵王入陣曲》。“3首作品表現出3種不同的琵琶語言,把觀眾帶到古時候的長安、西域,在琵琶聲中看到駱駝載著的樂俑,吃著葡萄、跳著舞——對,就是這樣的感覺!”柳青瑤説。

“在Z時代,我們以年輕觀眾的視角,來創意整臺音樂會,從舞臺呈現和嘉賓及作品,捕捉年輕人的喜好,把握年輕人的審美,書寫在時代體系之下,離他們更近一些的文藝作品。”音樂會策劃人陳娟説。

我們曾覺得新春音樂會是“舶來品”,都是在陽曆新年演奏交響樂;現在,春節去看一場國風音樂會已成為一種新年俗。春節期間,各類展現傳統文化之美的文藝演出不斷檔: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歌劇《敦煌》、舞劇《文成公主》;中央民族樂團的音樂會《泱泱國風》《寶藏國樂》;國家京劇院的春節演出季從大年初一鳴鑼開演。

春節出門去,除了看演出,還可以觀展覽。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有備案博物館6183家,從故宮每年春節期間的一票難求就知道,“博物館裏過大年”已成為年輕人的新選擇。

你知道上世紀中國學術的“四大發現”嗎?那分別是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內閣檔案。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張志清介紹,國家典籍博物館在1月開幕“20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將四大文獻薈萃一堂,溯源中國歷史,探索中華文脈。

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癸卯金安——二〇二三新春展”,精選80余件(套)館藏文物,上起商代下迄20世紀初,展現豐富多彩的兔文化、生肖文化、吉祥文化和年文化。展覽中,唐代的淺青釉褐斑瓷兔與元代的青玉兔活靈活現,明代的白玉雙兔耳杯妙琢精治。

策展人高秀清介紹,在十二生肖之中,兔寓有祥瑞吉兆之意。在各種工藝與美術裝飾之中,兔子紋飾常常代表前途似錦、人丁興旺和健康長壽,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命的讚美和幸福生活的嚮往。

鑼鼓響:到鄉村過年是什麼樣的體驗

浙江衢州,103場“村晚”正在進行中,衢江全旺板凳龍、龍遊湖鎮硬頭獅子、衢江廿裏腰鼓等傳統民俗表演輪番上演。非遺傳統鼓樂《十番鑼鼓》的10位表演者,平均年齡71歲,其中最大的79歲,用不同的打擊樂器,打出一派喜慶。

遼寧省北票市大三家鎮三家村,“村晚”已經連續辦了6年。總導演馬雲飛是一名退役軍人,打小喜歡文藝表演。2014年,馬雲飛在自家老宅創建了大三家鎮第一個文化大院,後來又開始建鄉村文化廣場、鄉村大舞臺,積極舉辦群眾文化活動。“把咱身邊人身邊事搬上舞臺的節目最受歡迎,每年的演出都吸引了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前來觀看。”馬雲飛説。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三澗溪村、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娘熱街道、青海省互助縣五十鎮班彥村、雲南省騰衝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朱渤介紹,春節期間,“村晚”遍佈全國的村村寨寨,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共有70多個“村晚”舉辦地。來自農民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的各類村晚節目,承載鄉音、凝聚鄉情,傳承鄉土文化。

蕭放説,傳統年節重視辭舊迎新的時間過程,當代社會更重視團聚歡樂;傳統社會重視自然、社會與人整體的時間通過儀式,當代社會更看重家庭與社會關係的調節。

鄉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來處,家庭與社會的關係在鄉村有著最深的牽絆。土生土長的丹寨人張曉丹,長大後到江蘇上大學,學的是經濟類專業,也不是沒想過留在大城市,但最終選擇回鄉。“媽媽説,學了這麼多年,見了那麼多世面,一定能把蠟染更好地傳承下去。一開始我覺得在桌子前一坐一天一直畫很枯燥,但漸漸發現了其中的樂趣和文化。”

而鄉村也在求新求變,以新的面貌期待年輕人的歸來。“今天的中國有成千上萬個鄉村,奔走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大路上。”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一級巡視員王鶴雲説。

2022年12月20日,中國的廣西大寨村和重慶荊竹村成功入選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加上此前入選的浙江余村和安徽西遞村,我國已有4個鄉村入選世界 “最佳旅遊鄉村”。在春節長假,生態美、生産美、生活美的鄉村,成為人們的旅遊目的地。

買買買:博物館文創、非遺文創成新年貨

盼過年的熱情映射到生活就是準備年貨。據某購物平臺搜索數據,文創國潮佔據送禮排行榜。近年來,蘊含更多文化內涵的新年貨成為年輕人的心頭好。

中國人對吃一向認真,尤其在春節這樣重要的節令。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了“癸卯迎春”主題下午茶,套餐包含“後母戊”青銅方鼎紅豆提拉米蘇、兔首銅像牛奶巧克力、粉彩過枝陶紋盤慕斯蛋糕、粉彩大吉葫蘆壁瓶榛子巧克力、白玉帶扣杏仁櫻桃蛋糕,賦予古老文物以創意靈感。

故宮博物院在文創網店首頁開闢了“年禮專區”,呈上喜上眉梢如意茶具、萬福啟祥小福禮、諸事如意披肩圍巾,還有暢銷十餘年的《故宮日曆》;敦煌研究院出品的笙歌納福燈,將八角宮燈的形式與敦煌壁畫中的樂舞形象結合;蘇州博物館推出遇兔吉祥填色DIY套裝、芝芝瑞兔影青香氛、大展宏兔迷你春聯冰箱貼,將可愛的兔兔元素進行到底;三星堆博物館的祈福神官手辦,靈感來源於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大立人、青銅戴冠縱目面具、銅神樹等文物,它們化身“祈福神官”,每一款內涵不同意蘊,但都指向美好的祝福。

連大英博物館都為中國顧客準備了春節禮物,《愛麗絲漫遊奇境》中的懷錶兔,有了襪子和手機殼;安德森貓和她的朋友們,獻上了糕點堅果禮盒。甚至還有一套新年家飾禮盒,對聯紅包燈籠一應俱全,掐準了中國人過春節的剛需。

春節、元宵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與春節、元宵節相關的龍舞、獅舞、年畫、剪紙、燈會、廟會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有200多項。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副司長李曉松表示,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要加大傳統工藝産品供給,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節慶文化産品,“鼓勵設立非遺産品銷售專區,開展非遺産品展示展銷活動,支持傳統工藝進商場、進超市、進場站,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銷售推廣傳統工藝産品”。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博士、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教師楊慧子,創作了“新春剪紙小夜燈”“春節人勝剪紙七巧板”等文創。“過年送禮首先是一種剛需,無論送吃的喝的還是用的,都要有具體的實用功能;其次年貨禮物也要有個性,要求新求趣,讓收到的人能通過禮物感受到特別的心意。基於這樣的出發點,更有趣、更有用的文創,就成為一種不錯的選擇。”楊慧子説,“其實不是文創成為年輕人生活的必需品,而是有設計、有審美的産品,正在成為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

編輯: 張欣遠 責任編輯: 劉洋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 過一個有文化味兒的年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