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

八大成語帶你了解晉國歷史

來源: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 | 2022年11月23日 23:09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 | 2022年11月23日 23:09
原標題: 八大成語帶你了解晉國歷史
正在加載

  山西之簡稱晉,源於3000年前的晉國。晉國,自公元前1040年叔虞封唐,到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立國660餘年,歷經38位國君,逾跨幾乎整個西周和春秋,是山西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時期。在這600多年裏,晉國大地上發生了很多足以改變中國歷史的大事,産生了大量的、至今仍令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學寶庫,更為我們今天治國理政、實現民族復興提供了寶貴的歷史鏡鑒。

  本文即以這些成語典故為線索,向您講述晉國六百多年的輝煌歷史。

  君無戲言

  三千多年前,滅商興周的周武王,夢見天神賜給他一個名叫“虞”的兒子,並且讓他將唐地封給此子。後來,武王夫人邑姜果然生下一個男孩,且其手心的掌紋也果真形似“虞”字,武王遂遵照天命為其取名為“虞”,由於他在武王的兒子中排行偏小,所以又被稱為“叔虞”。

  周武王去世後,年幼的周成王繼位。一日,周成王與叔虞在禦花園裏玩耍,周成王隨手撿起一片桐葉,并剪成圭狀作為信物,聲稱要將弟弟叔虞分封到唐地為唐侯。成王沒有想到,就因為他是君王,一句戲言也要被當做聖旨照准執行。處於“河汾之東方百里”的唐國迎來了它的新國君,世間也産生了一個新成語“君無戲言”。

  唐叔虞去世後,他的兒子燮父繼承君位。燮父因“唐南有晉水”,又因其父叔虞曾向周王室晉獻嘉禾,以展示自己封國的祥運吉兆,更因“晉,進也,明出地上(《周易》)”,遂在奏請周天子同意後,將國號由“唐”而改為“晉”。自此,晉作為國號一直沿用了六百多年。

  唇亡齒寒

  作為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晉國自立國起,便承擔著屏藩王室的重任。關鍵時刻,是晉國一次次的力挽狂瀾,扭轉了周王朝的危局,充當了當時周王朝國家統一的堅定維護者和主要支撐者,甚至到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也離不開晉文侯的輔佐。後經昭侯與桓叔“曲沃代翼”相繼爭權中,最後勝利者曲沃武公即位兩年後去世,其子晉獻公繼位。晉獻公是晉國歷史上頗有作為的一位國君,他在位時開疆拓土,兼併鄰國,有著“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的輝煌戰績。

  位於河南三門峽的虢國經常騷擾晉國邊境,晉獻公想出兵討伐卻因晉國與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若冒然出兵必然會經過虞國,虞、虢兩國關係甚好,到時晉國必會兩面受敵。在大夫荀息的獻計下,得知虞國國君貪圖小利,於是將晉國價值連城的玉璧和寶馬送給虞國國君,收到禮物的虞國國君大喜,大臣宮之奇勸諫“虢虞兩國猶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可虞不聽勸阻,執意要給晉國借道,導致晉國滅了虢國後虞國也難逃厄運,這便是“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的由來。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叱吒風雲的晉獻公,晚年寵幸詭計多端的驪姬,導致“禍起蕭墻”。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當上太子,驪姬設計逼死太子申生,又蠱惑獻公追殺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就這樣公子重耳踏上了長達19年的流亡之路。晉獻公托孤荀息後去世,晉大夫裏克將驪姬之子奚齊殺死於獻公靈前。荀息又立驪姬妹妹的兒子卓子為君,裏克再殺卓子,最終荀息被迫自縊而死。隨即在迎立重耳被拒,萬般無奈之下,裏克迎取夷吾回國繼位,是為晉惠公。

  晉惠公即位後,想殺掉裏克,就找藉口對他説:“裏克,沒有你我是當不了國君的,但是你殺害了奚齊、卓子兩位國君,還把大夫荀息也給害死了,做你的國君,我感到很害怕。”裏克悲憤道:“我不殺他們,您能當上國君嗎?欲加之罪,其無辭乎,您想要殺我,還需要什麼理由嗎?我懂您的意思了!”説罷,裏克伏劍而死。裏克這一死,為後人留下了“欲加之罪其無辭乎”的典故,後人又把它演繹成“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其含義是任意誣陷別人,以達到加害於人的目的。

  退避三舍

  受驪姬之亂的迫害,晉公子重耳被迫在外流亡了19年,輾轉了8個諸侯國。其中有一次,重耳一行到了宋國,“泓之戰”兵敗負傷的宋襄公雖臥床不起,仍然向他贈送了80匹馬,但到了鄭國又遭遇到了冷遇。鬱鬱不得志的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以國君之禮招待了他們,送別宴會上,為報答楚成王的禮遇之恩,重耳許下了“退避三舍”的承諾。最後,在秦國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終於回到晉國,即位為晉文公。晉文公大力發展生産,整頓吏治,改革政治,任人唯賢,使晉國迅速強大起來,公元前632年,楚國攻打宋國,晉國為了拯救宋國,與楚國在今山東鄄城西南的城濮開戰。大戰在即,晉文公主動退軍90里,兌現了他對楚國君臣“退避三舍”的承諾,但楚軍仍然窮追不捨,最後,晉國以戰車700乘戰勝了戰車2000乘的楚國,這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城濮之戰。城濮之戰之後,晉國一戰而霸,成為了中原霸主。

  秉筆直書

  晉文公之後,晉國的霸業受到挑戰。公元前628年,就在文公死而未葬時,秦國趁著晉國國喪,偷襲晉國的盟友鄭國。新繼位的晉襄公舉哀兵南下,在崤山設下埋伏,趁秦軍從此經過時發起猛攻。最後,秦軍大敗,晉國霸業得以延續。但晉襄公“縱虎歸山”,為日後晉國留下諸多隱患。

  晉襄公去世後,晉靈公繼位。據記載,晉靈公“不君”,即不像個國君樣子,為此,晉國正卿趙盾時常規勸他,不耐煩的晉靈公竟想要殺死趙盾。趙盾被逼出逃,數日後,趙盾的弟弟趙穿殺掉靈公,趙盾重回晉國主持朝政。史官董狐為人正直,認為靈公被殺,趙盾難逃干系。他在晉國史書寫道:“趙盾弒其君”,並公之於朝堂。趙盾看到後急忙辯解:“情況不是這樣的,國君不是我殺的,是趙穿殺的。”董狐堅持説:“你是國家的正卿,國家由你管理,你逃亡並沒有出國境,事情就是你做主的,回來又不懲辦兇手,你説,弒君的不是你是誰呢?”這就是“董狐直筆”的故事,“秉筆直書”也由此而來。

  病入膏肓

  公元前599年,晉景公繼位。這一時期,晉國面臨著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南面的楚國虎視眈眈,時常為爭奪邊緣小國與晉國展開拉鋸戰;西面的秦國改變戰略部署,與楚國結盟,共同對抗晉國。作為霸主的晉景公,對中原各路諸侯已經“鞭長莫及”。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大敗于楚。公元前585年,晉景公聽從大夫韓厥的建議,將都城遷到汾澮交匯處一個叫新田的地方。一日,晉景公噩夢纏身,就遣人往秦國求醫。秦桓公派遣醫緩來晉為景公治病。秦醫未到時,景公夢見疾病化為兩個小人,其中一個小人説:“醫緩醫術高超,他來治病,恐怕會傷害到我們,我們逃到何處才安全呢?”另一小人回答説:“我們躲避在肓(膈)之上,膏(心)之下,即使有良醫,又怎能奈何我們?”等到醫緩到來,給景公診病後説:“這病已不可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力也不能到達此處,實在不可治了。”想到醫緩的診斷與夢境相符,不久晉景公病逝,為後人留下了“病入膏肓”的成語典故。

  馬首是瞻

  公元前572年,晉國發生政變,晉大夫欒書、中行偃舉兵起事,殺掉晉厲公,14歲的晉公子姬周被接回晉國當上國君,史稱晉悼公。晉悼公年輕有為,即位後,他任用賢人,整頓吏治,革新朝政,節用民力,平定四夷,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悼公復霸”時期。此時,居於西垂的霸主秦國欲向東繼續擴張,面對秦國東擴的威脅,晉國聯合魯國、齊國、衛國、鄭國等諸侯國共同討伐秦國。有一年,晉國將領荀偃為統帥,率領聯軍攻秦,可是秦軍卻以少勝多擊退了聯軍的進攻,面對聯軍的潰敗荀偃就情急下令,明日清晨雞叫,全軍駕馬套車,看我的馬頭行動。可最終聯軍將領各懷私心,並沒有服從荀偃的命令各自撤軍了,最後晉國聯軍對秦國的討伐已失敗而告終,這就是“馬首是瞻”的由來。

  掩耳盜鈴

  天妒英才,公元前558年,年僅29歲的晉悼公英年早逝,晉國從晉平公起,逐漸失去諸侯之心,百餘年的霸業也逐漸衰落。晉國晚期,公室衰微,六卿開始聯合執政。晉國六卿指的是自公元前546年至公元前497年,在晉國出現的韓、趙、魏、智、范、中行六個世襲卿族。六卿之間為了權利,經常會發生鬥爭,公元前497年,趙氏家族聯合韓、魏、智三家,經過八年戰爭,終於滅掉范、中行氏。范氏滅亡後,有一個小偷看到范家大院裏只有一口大鐘心生歹意,為了掩人耳目,他捂住自己的耳朵,想把鐘敲碎後偷走,結果沒敲幾下,就被鐘聲吵到的村民抓住了,由此為後世留下了“掩耳盜鈴”這個啼笑皆非的典故。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聯合韓、魏兩家,殺了智伯,並將他的頭骨拿來當酒杯。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正式瓜分了晉國的土地,把晉國最後一位國君晉靜公貶為普通老百姓,晉國滅亡,這就是“三家分晉”。

  稱霸一時的晉國湮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七雄逐鹿的戰國時代。繼承了晉國衣缽的韓、趙、魏三家,皆同時入駐“七雄”之列,在新的歷史環境下,演繹著新的金戈鐵馬、磅薄史詩,描繪著新的風起雲涌、壯闊畫卷。尤其晉與三晉近八百年形成的法家思想,共同締造了秦始皇吞併六國、建立封建帝國的輝煌!

編輯: 阮崢 責任編輯: 劉洋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 八大成語帶你了解晉國歷史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