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中國服裝協會、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主辦,751D 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聯合主辦,服裝設計師雜誌社協辦的2022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以線上形式盛大啟動。
雲上東方美學之旅
作為本屆時裝周八大板塊之一的“中國國際時尚論壇”,于7月3日開啟了一場雲上東方美學之旅。論壇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辦,服裝設計師雜誌社、山東太陽鳥服飾有限公司(德錦華服)承辦,武漢紡織大學(湖北省服飾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協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賈璽增教授學術策劃,主題為“從心守矩——東方美學的形與韻”。
論壇邀請到行業意見領袖、知名服裝類院校導師、非遺傳承人、品牌主理人、設計師和匠人等嘉賓,就“文化創新”、“非遺設計”、“色彩美學”、“時尚生活”四大主題進行闡述。演講內容從形制、風格、語境展開探討,廓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性化路徑,表明和諧共生的生活態度和以器載道的設計觀點,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時尚元素的融合,讓傳統文化在當代設計中煥發新的活力。
中國文化的根本是中庸哲學
山東省服裝設計協會會長、山東太陽鳥服飾文化教育董事長、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周錦以“二十四節氣時令服與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進行演講。她表示,“陰陽”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五行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結構。中國傳統文化是迄今為止21個文明體中唯一沒有被割斷的文化,而中國華服的源頭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
據《易經·係辭》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見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黃帝、堯舜時代已經出現了“衣裳”。到漢代,華服基本固化為禮儀的外在表達形式,有了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的特徵,成為服飾制度重要的法則。《尚書》《儀禮》對服飾的型制,色彩、配飾有了更詳細的記載。華服不僅是禮的外在表達形式更是與天文、地理、格物致知的文化息息相關。而中國文化的根本是“內聖外王,天人合一的中庸哲學”。
“時令服”祝福人們美好的生活
怎樣設計出二十四節氣時令服,是周錦思考已久的事情。她説:“中國人是很會生活的,我們想要把其中的美挖掘出來”。
春要青,夏要紅,秋要白,冬要黑,四季要用黃,此天時氣色也。此外,周錦還將天干、地支、五行、五色這些文化息息相關的傳統文化,應用於她的時令服的設計之中。她表示,干支用色和五行相生用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訣竅所在,也就是人們所説的起色、活色、時色、幸運色,都與此密切相關,如乾為金,兌為白,離為紅,震為青,巽為藍,坎為黑,艮為棕,坤為黃。將五行、五色、天干、地支運用於廿四節氣的服飾設計中,踐行“易、艮”的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是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智慧引領,是將中國傳統的文化運用於百姓的日用生活中。
古人穿著對應節氣的時令服,以此來祝福人們美好的生活。而這種理念,也是周錦設計這套二十四節氣時令服的初衷。
中國的美學處處相通
由於二十四節氣時令服的整體設計製作時間處於疫情期間,有些“疫情心態”的時候,所以在設計中周錦特意選用了高明度的色彩,希望帶給人們愉悅和陽光的心情。但她特別強調到,色彩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過去的清明節氣是清凈明潔之意,而近代清明節逐步演變成了祭祀先人的一個特殊的節氣,在色彩設計中選用了低明度的綠色,以表達人們對祖先的尊敬。
從整套服飾的造型設計而言,周錦借鑒了中國歷代華服的款式,如寬衣大袖、百褶、褙子等,力爭款式豐富而互相氣韻相合;色彩上選用了中國特有的色彩體系,形成了獨特的色相環,四季分明而又互相的銜接。在花型設計中,周錦以明代文人約定俗成的二十四節氣花為創作源泉,並採用了工筆的畫法。花型的位置、造型、色彩根據不同的節氣而設置了不同的位置,反映出中國文化、百姓日常文化的奧妙所在。
此外,她還結合易筋經、五禽戲、八段錦,設計了二十四節氣舞。在周錦看來,中國古代文人的生活是雅致而富有詩情畫意的,中國的美學處處相通,文化美也是處處相通的。(文/劉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