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

一磚一畫 一步一“花”

來源: 廣州日報 | 2022年06月21日 09:17
廣州日報 | 2022年06月21日 09:17
原標題: 一磚一畫 一步一“花”
正在加載

  嶺南花階磚最初以紅白黑三色為主,單個花階磚內飾有簡單的線條或者色塊,而在磚與磚的拼接中,又形成了對稱的幾何造型。有4塊的花階磚組,也有更加複雜的9塊乃至16塊組合,形成固定式、旋轉式、鏡像式的效果。

巧手築嶺南 古建守護人

  之花階磚匠人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花階磚傳入廣州,因其紋飾豐富、色彩多樣、耐磨防潮的特點迅速風靡。花階磚的流行讓人們重新審視了踩在腳下的地面,改變了中國建築的地面審美;同時其防水防潮的性能也十分適應嶺南的濕熱氣候。

  如今,花階磚早已被機械化大批量生産的瓷磚替代,但在不少歷史建築裏,這些紋飾豐富的花階磚仍在講述著那一段熠熠生輝的歷史。

  鋪磚現場 沿著舊磚的邊和紋飾鏡像鋪設

  廣州永慶坊吉祥坊52號民居是一棟建於民國時期的兩層民房。推開棕紅色的木門,映入眼前的是棕紅色的水泥樓梯、棕紅色的木扶手、白凈的墻壁和紅木邊框的玻璃窗,若低頭看踩在腳下的地面,會發現那是由20×20cm、白色和綠色拼色、鏡像鋪設的花階磚鋪設成的,大面積的幾何圖形與整間屋子的內飾搭配起來,整體頗顯美觀。無論墻面還是窗,甚至地面都是這份清新、簡約的美的組成元素,缺一皆不可。

  如今,這棟廣州市歷史建築需重新修繕後對公眾開放。修繕時要盡可能恢復每個元素的原樣,包括踩在腳下的那一小塊花階磚。修復花階磚的工序交給了擁有近40年從業經驗的鋪磚匠吳文進。

  57歲的吳文進是江門開平人,家中叔伯兄弟皆從事建築行業。1982年,吳文進開始跟著鋪磚的叔叔學藝,兩年後便開始獨立接活。工地裏的活兒,他最擅長的還是鋪磚,既鋪過新房地面,也修過開平碉樓專業的老建築,都是又快又平整。

  吳文進回想起第一次踏入這間屋子時,“當時地上花階磚有的爛了、有的舊了,近一半都損壞了。”僱主從別的老房子內尋得規格和式樣都一樣的舊磚,吳文進便用這些舊磚按完整的那一半樣式重新鋪設。

  比起建築業的其他活兒,鋪磚多在室內,免受風吹日曬,但臟累是難免的,鋪磚匠雙手總是沾滿泥漿,切割時濺起的灰塵也常常讓他們不得不戴著防塵口罩作業。

  採訪當日正逢大雨天氣,屋外雨水傾盆,屋內的吳文進仍在專心致志地鋪設階磚。只見他雙手拿著一塊花階磚,小心翼翼地沿著舊階磚的邊對齊,按照花紋的樣式,綠色的色塊對準綠色的色塊,鏡像鋪設。每塊階磚之間還得空出2~3毫米的縫隙,後期用石灰漿填充。

  吳文進説,鋪磚最講究平整。每鋪好一塊階磚,他便需用橡膠錘子敲打,先敲中間,再敲四週,最後再檢查一遍平整度。如今可以用水平尺來輔助完成這一步驟,但吳文進還是會配以經驗和手感反復查驗,以求精準地掌握磚與磚之間的平齊度。

  演變歷史 改變了中國建築的地面審美

  走進一棟棟嶺南歷史建築,踏上一塊塊精美的花階磚,仿佛誤入浪漫的“花海”。

  傳統的中國建築,因工藝限制和審美取向不同,地面的鋪設一般比較簡樸,沒有過於繁複華麗的花紋,但花階磚的出現大大改變了這一觀念。花階磚誕生於19世紀的歐洲,在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期間流傳到南洋,又被南洋華僑帶回國內,帶著中西文化碰撞的燦爛火花走入了萬千家庭的生活。

  吳文進説,傳統民居鋪設地面,直接用砌墻的紅磚或者青磚,特性是具有吸水性,所以每逢雨季屋內瀰漫著一股濕氣,甚至會在角落裏悄然長出青苔。然而,花階磚由水泥製成,一塊花階磚一般厚度為2厘米,分為三層,表面是2毫米的純水泥層,緊接著還有兩層水泥和沙的混合層,接近表層的水泥多些,底層的沙多些。水泥為主原料的花階磚天然就隔水,加上下面再鋪一層石灰漿打底,更能防潮,所以在嶺南地區廣受歡迎。

  可以説,有了水泥,才有花階磚。當時的水泥基本是進口貨,能用得上花階磚的地方,集中在華僑、政要的聚居地。

  除了實用性,花階磚更以藝術性見長。與色彩更加絢麗的西方花磚相比,嶺南花階磚風情不一,進行了本土化審美的創新。花階磚的樣式相對優雅、簡約、清新,有的則把蘭花、牡丹花乃至蝙蝠這種美好吉祥的象徵融入進來,形成“遍地是福”的寓意。

  而在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歐陽侖看來,花階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融合後的審美。中國傳統建築的裝飾或寫意、或見物,進入近現代後,建築開始大量出現抽象的幾何造型,花階磚的圖樣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單個花階磚內飾有簡單的線條或者色塊,而在磚與磚的拼接中,又形成了對稱的幾何造型。有4塊的花階磚組,也有更加複雜的9塊乃至16塊組合,形成固定式、旋轉式、鏡像式的效果,連綴成整個空間的美麗篇章。

  踏著美麗的花磚,嶺南建築百年變遷史就在“足下生花”中娓娓道來。

  精心設計 一間房的地面就是一幅畫卷

  越秀區東山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是民國時期華僑、政要的聚居地,裏頭林立著493棟民國時期的洋樓。如今,在這些糅合了傳統嶺南大屋和西洋風格的洋樓裏,仍可以瞧見花階磚這門精緻工藝。

  踏入越秀區恤孤院路12號的柏園,這套建於民國時期的洋樓裏頭滿是充滿民國風格的建築元素。如今柏園正在修繕當中,掀開覆蓋嚴實的地布,房子始建時的美麗花階磚便現于眼前。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副教授蔡淩主持柏園的修繕工程。早在修繕之前,她和團隊成員就將柏園每一層樓的各類階磚都繪製下來。蔡淩發現,雖然整棟三層的洋樓用的都是20×20cm的階磚,但每層的大廳、房間和陽臺的花階磚紋飾是不一樣的,各層的紋飾也有區別,越往上層紋飾越複雜。“二層和三層是相似的圖案,但是三層的花階磚中間有一個像樹葉一樣的花,二層的是沒有的。”

  細看這些鋪在地上的花階磚,蔡淩禁不住被當時的匠人匠心所折服。她説:“一踏進屋子見到的第一塊磚到最裏頭的磚,每一塊幾乎都是完整的,可見,當時的設計師和工匠多用心。”

  花階磚整塊整塊地大面積鋪設,一塊塊紋飾相同的階磚組合在一起,靠近墻的位置鋪上用作鑲邊的花階磚,而四條鑲邊的拐角處那塊花階磚又經過專門設計,紋飾兼顧銜接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兩塊花階磚。如此,整個房間地面組成了完整的花式,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現階段,修繕工程進行到拆除屋內後期加建木質隔墻這一步驟,這些整體性很強的花階磚地面能很好地幫助判斷房子原來的佈局。“如果地面的圖案被打斷了,就證明這堵墻是後期加建的。”蔡淩説。

  緊挨著柏園的簡園在修繕時也是參考了地面的花階磚圖案才得以完美還原始建的格局。簡園建於上世紀20年代初,2015年,簡園進行全面修復與整治,一、二層地面的花階磚基本沒破損,但舊時的住戶在其間加建了簡易房、廚房、廁所等。

  經過修繕,如今踏入簡園,從負一層到二層,每一層都有紋飾各異的花階磚,每個房間的地面也都保留了完整的花磚畫卷,搭配上白凈墻面、花玻璃、木窗框、木樓梯,整體顯得雅致而大氣。在此地辦公,除了浸潤在舒適的環境中,蔡淩還觀察到,即便是諸如“回南天”的時節,墻面有了凝結水時,地面仍可基本保持幹爽。

  亂花漸欲迷人眼

  傳承有責 呼籲重視保護傳統工藝

  今年,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舉辦了一場“足下生花——水泥花階磚的故事”展覽,通過132件(套)展品和大量歷史圖片,全方位講述水泥花階磚的歷史、工藝、應用等知識,將花階磚帶回到大眾視野裏。市面難得一見的水泥花階磚的模具的展出更為人們揭開了花階磚製作之謎。

  傳統的磚都是從磚窯燒制出來的,但花階磚是通過圖樣模具手工壓制而成。匠人將白水泥混合天然色料,導入模具的不同格子中,再通過極高的壓力使彩色水泥密實凝結,花階磚就此誕生。特殊的製作工藝讓花階磚的硬度高又耐磨,保養得當,越踩就越光滑。

  回溯花階磚在廣州的生産之路也頗為曲折。據廣東省地方史志編撰的《建材工業志》介紹,1909年廣州河南士敏土場引進了一套花階磚生産設備,但由於所引進的設備工藝陳舊,生産不穩定,産品質量遠不如進口花階磚,很快就停産,機械也被拆毀。

  後來,隨著生産技術的提升,花階磚不再依賴進口,開始呈現“百花齊放”之美。早期的花階磚多數是20×20cm的規格,後期能製作得更大,珠三角一帶的廠家一時訂單火熱。直到更加光亮、且能大批量機械生産的瓷磚出現後,花階磚才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隨之製作技術也逐步式微。

  如今古建築修繕領域大熱,每逢地面需要修復花階磚時,匠人們都十分頭疼,因為市面上基本沒有花階磚生産廠家。

  當年東山的逵園在修繕花階磚時,修繕團隊聯絡了10多家工廠,才最後在佛山南海找到一家能生産的廠家。對方説做完這批就是最後一批了,因為材料都全部用光了。

  現在很多古建築進行修繕時,多半是要找到一些被拆除的老房子保留下來的花階磚。因此,每回修繕老屋鋪花階磚,吳文進都會格外小心,因為“鋪一塊少一塊。”曾有歸國華僑或者香港人找過吳文進修復老房子裏的花階磚,若是花階磚只是磨損了邊角的,吳文進會在原階磚上仔細修補,損壞程度太高的才會重鋪。

  但“以舊換舊”終究不是長遠之道。歐陽侖呼籲,花階磚作為嶺南地區近現代古建築的特徵性裝飾藝術材料,應好好地傳承及研究製作技法,復原花階磚的美麗圖紋。

編輯: 阮崢 責任編輯: 劉洋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 一磚一畫 一步一“花”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