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可用於馬拉松賽事的醫療救助的新觀念

副標題:

來源:央視網  |  2023-08-10 16:39:34
央視網 | 2023-08-10 16:39:34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近幾年,隨著生活體育概念逐漸深入人心,馬拉松運動的參與者越來越多,我國舉辦馬拉松賽事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2017年,全國舉辦的馬拉松賽事達到了1102場,2018年達到了1581場。中國田協認證賽事的參賽人數,從2014年的90萬,迅猛增長至2015年的150萬,和2016年的將近280萬。2019年中國田徑協會發佈了《2019年中國馬拉松大數據分析報告》,全國馬拉松賽事及相關總規模為712.56萬人次,較前一年增長129.56萬人次,增幅超過20%。

2020年至2022年,體育賽事包括馬拉松賽事在各地均陷入停滯狀態,進入2023年,各項體育賽事逐步恢復。

城市馬拉松能夠將城市“社會”結構與“自然”結構加以結合,一個突出的功能就是作為“城市會客廳”,能夠最大範圍地展現城市風貌,宣傳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為城市經濟恢復與發展提供助力。從馬拉松賽事的運營方面看,國內城市馬拉松賽事多由政府主導,賽事的資金主要來源於政府財政支持,企業贊助,報名費,其中政府財政佔主要份額,在二,三線城市辦賽過程中更是明顯。全民參與的網絡時代,馬拉松比賽安全事件容易成為關注點,甚至城市口碑,因此賽事安全,成為重中之重。

賽事急救醫療保障的任務就是確保對參賽人員出現的各種急危重症進行及時,有效的現場急救,及快速轉運,確保賽事安全和參加人員的健康。隨著醫療技術和設備的發展,以及對運動損傷疾病譜的梳理,對於致死率高的疾病,應制定更加科學且合理的應急預案。

一、心臟性猝死

馬拉松選手的心臟性猝死的發生率雖然低,但仍然高於其他類型的運動,如非競技性慢跑、越野滑雪,或總體非競技類運動。

心臟性猝死是運動員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發生率為年輕運動員中每年1/100,000-1/50,000。年齡更大的成人中明顯更高,健康成人運動員接近每年1/7000。國內報道,2012年至2019年的25場馬拉松賽事中,出現了26個猝死案例,死亡率達到了0.8/100,000。美國2012年1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數據,2000至2010年間在美國參加全馬或半馬的人數將近1100萬,心跳停止事件共發生59起(51人為男性),造成42人死亡,死亡率為0.38/100,000。

東京馬拉松實現10年零死亡,在於日本馬拉松賽事組委會能夠積極組織並創建由騎行AED分隊,步行AED分隊,急救站,醫療保障系統指揮部,賽道志願者與賽道醫生跑者組成的“快速反應醫療保障系統”。日本馬拉松賽事一般設有15個救助站,前半程每5km一個,後半程2-3km一個。每隔3min左右的路程就會有兩個攜帶AED的志願者在賽道旁觀察跑者情況,做應急處理。

經過多年發展,國內高等級馬拉松賽事通過消除賽道沿途存在的急救盲區、配備充足的通訊設備(GPS)、救護車和急救器材,並且通過提升醫療保障團隊和志願者急救專業度、在識別與開啟急救系統、心肺復蘇和AED除顫、高級生命支持和心臟驟停後處理,等多方面進行培訓,降低了賽事傷病率和死亡率。但眾多新近興起的馬拉松賽事急救系統仍有待提高。

體外心肺復蘇(ECPR):即加入體外膜肺氧合(ECMO)的心肺復蘇,在有條件的賽事可以考慮納入到賽事急救體系,以更好保障跑者的安全。2017年,Lamhaut等率先在法國巴黎率先啟用體外心肺復蘇,隨後法國、美國均探索設置包含醫生在內的ECPR院前急救體系。隨著便攜式ECMO系統的發展,我國已有部分醫院成立了專門的ECMO轉運小組,為院前實施ECPR提供了便利條件。與傳統心肺復蘇相比,ECPR治療的心臟驟停患者存活出院率及神經系統功能恢復率均明顯提高。過去10年間,ECPR 的利用率增加了10 倍,亞組患者存活出院率為43%~55%。

當出現心臟驟停情況,急救人員介入後,應根據跑者年齡等特徵判斷心臟性猝死的病因,合理地將跑者轉運至具有急診心臟介入治療,體外生命支持綜合資源較強的醫院進行心臟驟停後支持處理。

二、勞力性熱射病(EHS)

由於國內馬拉松賽事激增,部分城市馬拉松舉辦的時機並不在最適宜馬拉松比賽的季節。現階段各大馬拉松賽事對勞力性熱射病關注程度不如心臟性猝死。但其每年都是年輕運動員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發病率有上升趨勢,醫院就診的死亡率很高,為21%-63%。

賽事保障醫生需了解體溫調節的基本生理學原理、中暑的類型、預防和治療策略以在馬拉松賽場儘早進行關鍵性施救。

體溫由下丘腦調節,其將核心溫度準確地維持在37±1°C。雖然人體對寒冷有極好的適應能力,但只能耐受使體溫稍高於正常範圍的溫度升高4.5°C而不出現系統性功能障礙。

人體具有多種散熱機制:蒸發,對流,傳導,輻射。當環境溫度高於身體核心溫度時,對流、傳導和輻射不再有效。在高濕度(相對濕度>75%)環境中,蒸發不能有效傳遞熱量。在高溫環境下進行高強度運動時,只要因脫水丟失1%的體重,核心體溫就會同時升高0.22°C。因此,在濕熱條件下,運動員容易出現勞力性熱射病。

美國馬薩諸塞州法爾茅斯公路賽跑的年度監測研究,溫度和炎熱指數升高與勞力性熱射病的發生率增加有關。一項4年的研究發現,中暑的發生與濕球黑球溫度(WBGT)升高密切相關。

濕球黑球溫度整合了輻射熱、環境溫度和相對濕度,目前傾向於使用濕球黑球溫度以確定勞力性熱射病的風險。在極端情況下,可作為取消活動的參考基準。計算方法如下:WBGT=0.1xDBT+0.7xWBT+0.2xGT (DBT即幹球溫度,代表環境空氣溫度;WBT即濕球溫度,代表相對濕度;GT即球形溫度計溫度,代表輻射熱)。可在馬拉松賽道16公里範圍內,比賽場地0.9-1.2米處獲取測量值。

熱射病是一種多系統疾病,其特點為高體溫相關的中樞神經功能障礙(腦病)及其他器官和組織損害(如,急性腎損傷、肝損傷、橫紋肌溶解)。兩個主要診斷標準為:劇烈活動期間發生虛脫後立即測得的核心溫度高於40°C,以及中樞神經功能障礙。

降溫延遲和核心溫度超過臨界閾值40.5-41.0°C會使預後變差,很多並發癥均由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徵導致,例如橫紋肌溶解、急性腎損傷和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死亡率與體溫升高幅度、降溫是否及時,以及受累器官系統的數量有關,心腦腎功能衰竭患者的死亡風險大幅增加,出現瀰漫性血管內凝血與死亡率增加有關。快速降溫是最大程度降低並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的最有效策略,應在發病30分鐘內儘快開始。

跑者神志改變且核心溫度(直腸溫度)升高40.5℃即可確診,現場醫療人員需快速開始降溫治療。冷水浸泡、有冰/濕毛巾輪換使用、高流量冷水澆淋等方法。如無需其他急救措施,則最好遵循“先降溫、後轉運”的方針。一旦降至適宜溫度(39℃),應將患者迅速運送至最近的急診科。如果不能現場降溫,特別是有其他需醫療干預的問題時(如心臟性猝死或抽搐),應立即轉運至最近的急診科。

如果採用冰水浸泡,應將跑者浸泡在一缸冷水中(越冷越好);水溫應為2-15℃,降溫過程中應劇烈攪動冰水,但溫水也有作用。因此,國內馬拉松賽事應在獲取具體天氣預報後,通過計算濕球黑球溫度,可在賽道醫療站點準備充氣浴盆,水源及冰塊,以備更有效的降溫治療。

當急救人員介入後,應合理地將跑者轉運至具有體外循環或體外生命支持降溫治療經驗的醫院進行後續支持處理。(作者葉新 中國生活體育大會專家智庫專家,中國田徑協會運動健康專家智庫專家,基礎生命支持BLS、高級生命支持ACLS持證人,中國信息協會醫療衛生和健康産業分會體醫融合和健康産業學組委員)

編輯:盧芳菲 責任編輯:王曉遐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

體育精彩視頻
體育視覺係 換一換
正在閱讀:淺談可用於馬拉松賽事的醫療救助的新觀念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