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建議,讓“遠望一號”再“啟航”

來源:解放日報 | 2021年01月18日 15:00
解放日報 | 2021年01月18日 15:00
原標題:高中生的建議,讓“遠望一號”再“啟航”
正在加載

  本報記者 毛錦偉

  從上海浦東世博中心隔江而望,前幾年停在浦西黃浦江畔的那條屢被問及的“舊船”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遠望一號”。

  在退役近9年後,我國第一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一號”終於得以翻新和修繕改造,剷除一身斑斑銹跡,于去年10月1日起向公眾開放參觀,成為申城的又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

  誰能想到,“遠望一號”的重新“啟航”,最初竟源於上海閔行三中一名高中生的建議。高中生年輕的聲音,通過“人民建議徵集”這一成熟的機制,成為申城城市治理的真知灼見。

  一次散步萌發一則建議

  2019年5月底的一個週末,上海閔行三中高中生單哲非和父母來到貫通後的黃浦濱江散步。當走到製造局路附近的一段濱江時,一艘佈滿雷達與天線的大船映入眼簾,“乍一看還以為是一艘‘軍艦’,細看船首才知道這竟是‘遠望一號’。”上海閔行三中是航天特色高中,單哲非久聞“遠望一號”這艘航天功勳船的大名。如今大船就在眼前,他想登船一看。豈料,來回巡視的保安告知,這艘船並不對外開放參觀。

  回家後,單哲非從網上搜索進一步得知,“遠望一號”在完成32年海上測控任務退役後,早在2011年11月26日就已停靠在江南造船集團的2號船塢,這一停就是近8年。由於缺乏養護,大船早已銹跡斑駁,“就這樣放任銹蝕,豈不就成廢船了?這未免太可惜了。”不只是單哲非一個人有這種想法,在不少航天迷的論壇上,大家對“遠望一號”興趣濃厚,盼望著能早日上船看一看。在相繼徵詢了父母和身邊同學的意見後,單哲非決定做個熱心人,提出把“遠望一號”改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和航天科普教育雙基地向社會開放的建議。

  提出建議前,單哲非還特意製作了一份問卷,在身邊的親戚朋友中對大家參觀“遠望一號”的興趣度作了番調查,並將結果統計成文。2019年6月底,他通過上海的“市委市政府領導信箱”提交了成文的建議。很快,單哲非接到上海市信訪辦人民建議徵集處的電話,工作人員對於這則建議表達出濃厚興趣,在進一步核實有關情況後,決定予以採納。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有了回應,這讓單哲非高興壞了。

  但他不知道的是,要促成建議轉化落實,確也不易。其實早在2017年,上海市民金齊鳴就提出相似建議。當時,“遠望一號”已歷經了6年的日曬雨淋,金齊鳴呼籲儘快對該船進行綜合性的維護保養和內部改造,增加參觀輔助設施,使其以整潔靚麗的面貌向公眾展示。

  上海市人民建議徵集處工作人員賈瑛華回憶,金齊鳴的建議儘管當時也得到了採納,但囿于種種客觀原因,“遠望一號”僅實現在夜晚亮起燈帶,用以提升貫通後濱江的整體面貌。賈瑛華説,再次看到關於“遠望一號”的建議後,人民建議徵集處論證認為這個建議有了進一步落實的可能性。

  投入500萬元整修值嗎

  建議採納上報後不久,2019年8月16日,上海市科委給單哲非回復,稱經過多部門研究,認為將“遠望一號”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具有重要意義,將積極推進這項工作。回復中還透露了一個信息,儘管上船勘驗發現長期風雨侵蝕後,“遠望一號”的甲板、艙室均遭到較大程度的破壞。但目前的擁有者江南造船集團已表示願意配合對該船進行修繕開發,並將於近期啟動可行性方案研究,爭取早日向公眾開放。

  為何這次會如此順利?負責實施“遠望一號”修繕開放的相關單位副總經理徐咏梅稱,“遠望一號”的修繕開放意義重大,但若要達到安全開放,僅修繕船體並不夠,“為船體拉來電力通電,就是個難題。”而這次之所以能順利推進,還得益於上海黃浦區的支持。

  原來,單哲非提出建議的時機,恰逢黃浦區籌辦首屆外灘大會。外灘大會會址選在黃浦區世博園區區域,“遠望一號”成為會址的“背景”,銹跡斑斑顯然有些不美觀。因此,利用籌辦外灘大會的契機對“遠望一號”進行修整,成為諸多部門的共識。

  徐咏梅説,對“遠望一號”的全面整修投入了500萬元。去年6月1日前,完成了船體油漆的翻新、登船梯的改造、甲板面的翻新以及電纜、纜繩等設備的拆除。去年8月高溫期間,又對整船涂裝進行翻新,對船上會議室、駕駛艙進行翻新,接入電力,安裝空調,使“遠望一號”達到可以參觀的狀態。去年10月1日起,“遠望一號”正式納入江南造船集團的“工業旅遊”項目,接受公眾預約參觀。30人為一個參觀批次,每人收取40元費用。

  1月11日,記者也近距離領略了“遠望一號”的雄姿,聆聽它先後44次遠征、圓滿完成神舟飛船發射等34次重大科研任務的光輝歷史;再登上相當於10層樓高的船尾眺望浦江兩岸,想起祖國一個又一個追星攬箭的壯舉,自豪感油然而生。“500萬的投入收回成本都談不上,但我們不能只看經濟效益。能讓更多市民來參觀,了解這段輝煌歷史,那就值了!”徐咏梅説。

  從“旁觀者”變“參與者”

  高中生單哲非告訴記者,他曾在報道中看到他人的優秀建議被採納並付諸實施,這讓他立志做一名“建議人”,希望用自己的建議讓上海變得更好。

  建設暢通的“人民建議徵集”渠道,意義正在於讓市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從看到城市管理的不足之處開口抱怨,轉化為開口建言,充分參與上海城市發展和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實現“人民城市人民建”這一主旨。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越來越多的市民成為“參與者”。據上海市信訪辦統計,去年共採納上報207個市民建議——

  乘坐軌交若忘記攜帶口罩將十分不便。去年7月21日,嘉定居民肖悅依的《關於在人員密集場所增設口罩自助售賣機的建議》送到上海市領導的辦公桌上。很快,建議經批示、立項督辦被轉交到市商務委進行可行性調研。“最初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寫了幾段簡單的想法”,但到了去年9月25日,申城軌交等區域已有700多臺口罩自助販賣設備安裝到位,讓申城防疫更完善也更人性化。

  隨著申城推進數字化轉型,“一網通辦”覆蓋的辦理事項越來越多。市民陸雲峰建議,“一網通辦”自助服務終端應該進一步向基層村居和大型公共區域布點,提升政務服務的覆蓋度、便捷度。截至目前,“一網通辦”政務服務綜合類自助終端已經覆蓋全市16個區,涵蓋全市所有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部分為老服務中心、商業中心、園區及醫院等。此外,“核酸檢測結果納入‘隨申碼’信息平臺”“公共服務窗口有了‘雲翻譯’助聾服務”“65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後將提供紙質報告”等一系列新做法、新措施,都是一個個市民建議推動的結果。

  為了更好發揮人民智慧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去年7月,上海市成立了人民建議徵集辦公室,進一步“升級”人民建議徵集工作。在編撰“十四五”規劃等多項工作中,上海主動徵集市民建議,聚焦人民群眾的關注點、城市治理的缺位點、政策措施的空白點,積極挖掘金點子、好建議。與此同時,16個區也相繼掛牌成立人民建議徵集辦公室,將人民建議徵集進一步融入“家門口”信訪服務體系。

  2021年,上海人民建議徵集工作將迎來10週年。上海市信訪辦、上海市人民建議徵集辦主任王劍華期待:“百姓金點子可以帶來城市發展和社會進步,讓更多的市民深刻感受到,他們才是城市的主人。”

編輯:白廷俊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高中生的建議,讓“遠望一號”再“啟航”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