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三、進一步明確發展休閒農業的主要任務
(一)圍繞優化佈局,著力在豐富類型和融合集聚上實現重大提升。重點在大中城市周邊、名勝景區周邊、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周邊、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態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傳統特色農區發展休閒農業,充分發揮各地區森林旅遊、文化旅遊、紅色旅遊等優勢,促進休閒農業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支持農民發展農(林、牧、漁)家樂,鼓勵發展以休閒農業為核心的一二三産業聚集村;鼓勵在適宜區域發展以拓展農業功能、傳承農耕文化為核心,兼顧度假體驗的休閒農莊;鼓勵建設具有科普、教育、示範以及傳統農耕文化展示功能的休閒農園;支持各地建設美麗田園,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二)圍繞豐富內涵,著力在文化傳承和創意設計上實現重大提升。注重農村文化資源挖掘,強化休閒農業經營場所的創意設計,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遊的融合,提高農産品附加值,提升休閒農業的文化軟實力和持續競爭力。按照“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思路,加大對農業文化遺産價值的發掘,推動遺産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強農村文化遺跡和傳統村落、傳統民居的保護,發展具有文化內涵的休閒鄉村,加快鄉土民俗文化的推廣、保護和延續。
(三)圍繞增收脫貧,著力在産業升級和利益共享上實現重大提升。發揮休閒農業在調結構、惠民生的集聚功能和平臺作用,以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一批農家樂、小超市、小型採摘園等特色旅遊到村到戶項目,帶動傳統種養産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支持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休閒農業發展,引導建立農民參與和利益共享機制,鼓勵農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等形式與企業進行合作,不斷提高農民的資産性收益。探索農民自組織、自激勵、自就業的創業模式,使休閒農業成為大眾創業和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就業的重要渠道。
(四)圍繞提檔升級,著力在人員素質和設施改善上實現重大提升。加大休閒農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將休閒農業講解員、導覽員納入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逐步推動持證上崗制度。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充實一批規劃設計、創意策劃和市場營銷人才,提高休閒農業設計水平。加快休閒農業經營場所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積極興建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等設施,改善休閒農業基地的種養條件。加強傳統民居保護修繕,鼓勵發展特色民宿,鼓勵因地制宜興建特色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五)圍繞有序發展,著力在規範管理和生態保護上實現重大提升。加大休閒農業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宣貫力度,指導各地分層次制定相關標準,逐步推進管理規範化和服務標準化,促進休閒農業規範有序發展;引導各休閒農業經營主體樹立開發與保護並舉的理念,在統籌考慮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的情況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協調發展。
(六)圍繞品牌培育,著力在典型示範和氛圍營造上實現重大提升。鼓勵休閒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要素流動、資本重組和品牌整合,培育一批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知名品牌。繼續開展中國最美休閒鄉村推介、中國美麗田園推介、全國休閒農業星級評定、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示範等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有影響的休閒農業知名品牌。鼓勵各地開展休閒農業特色村、星級戶、精品線路等創建與推介活動,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四、完善落實促進休閒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明確用地政策。在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前提下,對農民就業增收帶動作用大、發展前景好的休閒農業項目用地,各地要將其列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優先安排。支持農民發展農家樂,閒置宅基地整理結余的建設用地可用於休閒農業。鼓勵利用村內的集體建設用地發展休閒農業,支持有條件的農村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試點,發展休閒農業。鼓勵利用“四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發展休閒農業,對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利用“四荒地”發展休閒農業,其建設用地指標給予傾斜。加快制定鄉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條件依法從事旅遊經營的管理辦法。
(二)加大財稅支持。各地要認真推動現有扶持政策的落實。要將中央有關鄉村建設資金適當向休閒農業集聚區傾斜。鼓勵各地加大對休閒農業創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帶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扶持本地休閒農業做大做強。加強休閒農業經營場所的遊客綜合服務中心、公共衛生間、停車場、垃圾污水處理、餐飲住宿的洗滌消毒設施、農事景觀觀光道路、休閒輔助設施、特色民宿、鄉村民俗展覽館和演藝場所、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扶持一批休閒農業聚集村。撬動社會資本,推動休閒農業産業的提檔升級。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從事休閒農業的經營主體符合稅收優惠條件的,可享受有關稅收優惠。要切實落實國務院關於減輕企業負擔的各項規定。有條件的地方,休閒農業用水用電享受農業收費標準。
(三)拓寬融資渠道。鼓勵擔保機構加大對休閒農業的服務力度,搭建銀企對接平臺,幫助經營主體解決融資難題。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採取多種信貸模式和服務方式,拓寬抵押擔保物範圍,在符合條件的地區穩妥開展承包土地的經營權、集體林權等農村産權抵押貸款業務,加大對休閒農業的信貸支持。探索休閒農業多元化投融資機制,鼓勵符合條件的休閒農業企業上市。探索新型融資模式,鼓勵利用PPP模式、眾籌模式、互聯網+模式、發行私募債券等方式,加大對休閒農業的金融支持。通過協調利用扶貧小額貼息貸款、加強有針對性的培訓等,引導建檔立卡貧困戶積極參與項目開發;探索以旅遊資源、扶貧資金等入股方式,使貧困群眾在項目發展中獲得資産性收益。
(四)加大公共服務。增強線上線下營銷能力,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休閒農業宣傳推介平臺建設,加快構建網絡營銷、網絡預訂和網上支付等公共服務平臺,全面提升行業的信息化水平。強化行業運行監測分析,構建完善的休閒農業監測統計制度。支持建設休閒農業聚集區域的公共交通體系,加強生態停車場、道路、觀光巴士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對休閒農業管理人員、經營人員、從業人員組織多種形式的培訓,提升人才素質,為産業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制定併發布全國休閒農業統一標識,並推廣使用。鼓勵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地方行業標準,推動本地休閒農業規範有序發展。鼓勵各地利用多種模式開展公益性宣傳推介,擴大休閒農業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