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抗美援朝老戰士袁啟樓:浴血松骨峰,我們連只活下6人

人物頻道來源:揚子晚報 2020年10月12日 12:4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袁啟樓老人已經93歲了

  袁啟樓的轉業證

  秋日微寒,在簡單整潔的農家小院裏,93歲的袁啟樓直著身子,坐在家人特製的移動床上,靜靜地享受著午後時光。得知記者來採訪,老人的雙目放光。家人説,老人現在基本無法跟人交談了,不能像數年前一樣,給來客繪聲繪色講述曾經的硝煙故事,可是那段烽火歲月,早已刻在了老人的腦裏、心裏,他會條件反射地隨時打開……

  浴血松骨峰 全連只活下了6人

  袁啟樓1927年出生在邳縣袁灣村,早年曾就讀于國立河南武左陟中學,在進入朝鮮戰場前,曾經歷大西南剿匪作戰。

  1950年進入朝鮮戰場後,袁啟樓所在部隊是19兵團63軍189師567團。團長邊楊是有名的“四虎”之一,綽號“邊虎”。袁啟樓因入伍前上過中學,算得上是戰士中的“秀才”,因此擔任了連隊的文化教員,屬於副排級。在一次戰鬥中,他臨時被指定為連指導員,而那場戰鬥就是著名作家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裏的松骨峰戰鬥。

  那是一場非常慘烈的戰鬥,整整一個連,戰鬥結束後只剩下6名傷員。袁啟樓當時全身多處負傷,其中頭部一個子彈從側腦打進,腦門中穿出,經過戰地搶救,他奇跡般活了下來。

  袁啟樓至今仍能清晰記得那些死去戰友的名字,很多人都是一起入朝,非常要好的戰友,以前每次講起,老人都忍不住流下熱淚。他經常跟家族的後輩説,戰友們將血肉之軀永遠留在了那片陌生的土地上,他雖然回到了祖國懷抱,但他的心一直跟戰友們在一起。

  80多歲寫回憶錄記錄崢嶸歲月

  1953年從朝鮮戰場歸國後,袁啟樓老人進入了邳州市文化局工作。80歲之後,老人萌生了一個想法,寫一本回憶錄記述當年的崢嶸歲月。2015年,當時88歲的袁啟樓在三易其稿後終於完成了回憶錄,近30萬字。

  在家人以及邳州運河中學黃立傑老師的幫助下,一本記錄了老人戎馬歲月的《回望風煙路》出版——該書出版還有個插曲——2018年春節前夕,年過九旬的袁啟樓老人病危住院,8天水米不進,黃立傑知悉情況後,跑印刷廠催出了成書。當黃立傑拿到散發著油墨香的《回望風煙路》趕到醫院,病床上本已意識模糊的袁啟樓老人得知自己的書印了出來,眼睛忽然有了神采,掙扎著讓家人扶著坐起來,撫摸著書,一頁頁地看……幾天后,老人居然能下床拄拐走路了,醫生護士都十分驚喜。

  “敵人在水的另一邊放上了墻壁形、屋脊形鐵絲網,墻壁形鐵絲網上面挂著照明彈,當你一碰線的時候,就像電燈泡飛上空中,整個江面照得跟白天一樣。過江的時候還要防著敵人的大炮襲擊。整個江面什麼都看不見,炮彈打到這裡以後,江水都變成紅色,都是血水染紅的。”這是袁啟樓書中描繪的一段回憶。

  一生豁達 將國慶日當自己生日

  在大兒子袁臺宗的眼裏,父親經歷過戰場血與火的洗禮,留下了直爽豁達的性格。

  多年來,老人有一個特殊的習慣——他把國慶日作為自己的生日。袁臺宗告訴記者,從他記事開始,十一國慶就是家裏最熱鬧的節日,每次父親都在飯桌上帶著家人,大聲唱著各種紅色歌曲,在熱鬧的氣氛中酩酊大醉。

  “父親對生活沒什麼要求,他對晚輩的要求就是活得正直”,袁臺宗告訴記者,父親經常告誡晚輩,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後輩們生活小康、過得幸福就是他最快樂的事,而對於他自己,他在《回望風煙路》中寫道:“堯察九州,百姓皆呼壽。堯坦然答道,‘壽則辱’。”老人覺得,比起那些長眠的戰友,他這一生已經足夠滿足、足夠幸福了。

新聞首頁
分享到: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