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2024年11月,國家林草局發佈了一份中國治沙成績單。我國在全球率先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這份成績單背後是一代代防沙治沙人數十年的接力付出,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是他向沙而行的第三十個年頭。三十年裏,他的目標只有一個——逼退黃沙。
2024年12月2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開幕,“中國館”裏,盧琦向全球推廣中國荒漠化防治成果和技術,分享中國智慧和經驗。
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 盧琦:過去四十年我們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就在一週後,2024年12月10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佈了當年“地球衛士獎”得主。中國科學家盧琦因其在科學政策交叉領域助力中國扭轉土地退化趨勢、減少沙化面積方面的成就,獲得“地球衛士獎”。這是中國人第五次獲得聯合國環保領域最高榮譽。
記者:院長,我們非常恭喜您獲得這個獎。
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 盧琦:謝謝,實際上我覺得大家都是為我們國家能獲得這個獎來歡呼的,我只是作為其中一員。實際上這是對我們過去70多年,特別是我們“三北”工程啟動40多年,更重要的是我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褒獎。
荒漠化,嚴重影響着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84%的沙化土地,都分佈在三北地區。
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 盧琦:我第一次見到沙漠是在寧夏的沙坡頭,騰格裏沙漠,我的起步就在那兒。
1996年,國家第九個五年計劃開啟,這一年專門給防沙治沙設立了科技攻關項目。剛剛生態專業博士畢業的盧琦,成了技術攻關的一員。
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 盧琦:第一個點就給我派到我們青海的貴南縣,應該是當時那個課題裏最高的一個地方,大概海拔3400米3600米的樣子,晚上睡不着,嘴巴都是烏的。
盧琦的工作是在野外收集風沙流數據,監測植被、土壤和水文變化,然後同科研人員一起分析防沙治沙對策。這個工作長達近十年,艱苦而枯燥。十年後,等待他的,是一個幾代治沙人尚未完成的更為艱巨的任務——庫木塔格沙漠科考。這是我國八大沙漠中唯一未經系統、綜合科學考察的處女地。
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 盧琦:2007年9月10日,我們65人的科考大軍集結敦煌,庫木塔格沙漠第一次大規模科考宣佈開始。
4年的努力,科考隊員們終於揭開了中國唯一“羽毛狀沙丘”上的神秘面紗。還在沙漠南、北建立了標準氣象站,得到了氣候、地理、水文、堰塞湖等方面珍貴的一手數據,也對治沙有了更多心得。
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 盧琦:我們前面兩代(治沙人)給我們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幫我們回答了前半段的基礎科學問題,包括風沙流、形態,沙漠在哪兒,沙漠長什麼樣,怎麼形成的。我們現在遇到的是中下游的問題,在內蒙古的巴彥淖爾的磴口縣單獨成立了一個研究所(荒漠化研究所)。
九曲黃河奔流,在中華大地上勾勒出一個大大的“幾”字。內蒙古磴口縣,位居“三北”地區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中部核心地帶、黃河“幾字彎”的“頂端”;被譽為“守沙要塞”:西面是“虎視眈眈”的烏蘭布和沙漠,東面為“天下黃河,唯富一套” 的河套平原,“要塞”失守則“糧倉”不保,“治黃先治沙,治沙先治水” 。
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 盧琦:實際上水患的根本是一個水、沙問題,黃河主要是含沙量太高了,然後把沙子弄完以後,它岸線會垮塌。要找一個平衡點,就是水患的平衡點在什麼地方。
盧琦與團隊探索通過保護和修復原生植被,營建防護林等措施,構建了以自然保護地、封沙育草區、防風固沙區、農田防護林網、生態光伏治沙區五部分組成的防護體系。
針對難以治理的流動沙丘,他們通過光伏加生態治理,形成阻擋烏蘭布和沙漠的第一道防線。在封沙育草區,以保護為主,輔以人工播種耐旱沙生灌木,形成第二道防線。在防風固沙區,選用梭梭、花棒等優良抗旱植物,營造防風固沙林,形成第三道防線。建設農田防護林網,在綠洲內部圍繞農田、路網,營造主副林帶垂直的窄林帶、小網格新型防護林網,遏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對農田侵害,形成第四道防線。四道防線五位一體,從外至內,由表及裏,層層防護,形成了配置合理、結構完善,生態經濟效益顯著的防沙治沙綜合體系。
內蒙古自治區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局長 吳彥傑:經過多年的治理,磴口縣林草覆蓋度從0.04%提高到37%以上,重度沙化土地減少78%,向黃河年輸沙量降低94.7%。
今天的磴口,已在沙漠腹地種植了9700多萬棵沙生樹木,將23萬畝沙漠改造成優良草場,2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披上綠裝,形成了“種養+”一體化循環産業鏈。
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 盧琦:過去只是説由黃變綠,那麼下一段需要由綠變美。
國家林草局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在全球率先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縮減”。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6500萬畝。盧琦説,中國的治沙史,就是一部科技支撐生態建設的歷史。像盧琦一樣的一代代治沙人,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讓荒漠化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沙漠裏的綠色奇蹟還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