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風采|王軍成:鑄強國利器 護萬里海疆

來源:大眾報業 | 2022年09月29日 16:23
大眾報業 | 2022年09月29日 16:23
原標題:二十大代表風采|王軍成:鑄強國利器 護萬里海疆
正在加載

       

       □ 本報記者 趙君

  本報通訊員 厲運周

  海洋環境監測浮標是一種無人自動海洋觀測裝備,是長期、連續、實時、全天候獲取海洋水文氣象環境資料的重要工具,是認識海洋的“千里眼”“順風耳”,是開發利用海洋的“信息偵察兵”,也是防災減災的預警利器。我國在位業務化運行的海洋環境監測浮標,有90%以上來自一個人所帶領的團隊,他就是黨的二十大代表,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海洋技術科學學部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成。

王軍成院士在海上考察超大型智慧浮標。

  雖已年近七旬,但王軍成攀登科學高峰的步伐仍未停歇。“從淺海走向深藍,迫切需要智慧化、精細化的新一代海洋浮標裝備保駕護航。”王軍成説。當下,他正帶領團隊開展自主可控的浮標智慧化前沿技術攻關研究,重點攻克浮標的智慧感測、智慧感知、自主驅動、主動應對、異構組網等關鍵技術,推動實現我國浮標監測網從自動化向智慧化的升級換代。

  讓浮標擁有智慧“大腦”,精準感測,智慧感知,王軍成已取得一些亮眼成績。2018年,他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三錨式15米超大型智慧剖面觀測浮標系統,這也是目前國內直徑最大、觀測參數最全、智慧化程度最高的海上綜合觀測和試驗平臺,已加入中國科學院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東海海洋觀測研究站觀測陣列,為海洋科學研究提供更加有力的技術支撐。

  “中國要成為海洋強國,海洋技術必須先行。”從走上海洋浮標研究這條路開始,王軍成始終胸懷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和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

  1978年,王軍成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分配到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錶研究所工作。“那時候,國家對海洋的重視日漸增強,但國內對海洋監測浮標的研究非常薄弱,曾從英國引進幾套浮標,但數量太少,能發揮的作用也有限。”面對發達國家已建立起業務化海洋浮標網的巨大差距,王軍成毅然把科研重點放到海洋浮標上。

王軍成院士安裝調試海洋浮標數據採集器。

  20世紀90年代,基於無數次的海上實驗,王軍成帶領團隊攻克了浮標系統在惡劣海洋環境下運行以及獲取氣象水文基本監測數據的技術難點,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台業務化大型海洋浮標系統,實現了業務化海洋浮標的自主研發與應用,徹底扭轉了我國浮標依靠進口的困境。此後幾十年的時間裏,王軍成和他的團隊逐一攻破了海洋監測浮標系列關鍵技術難題,實現了國産海洋浮標的系列化、産品化。

  在祖國遼闊的海域裏,他們研製的浮標,組建起國家業務化海洋環境浮標監測網,每天向國家海洋局和中國氣象局提供約3萬組氣象水文數據,為我國海洋環境預報與保護、防災減災、資源開發和海洋權益維護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

  北極區域內的北歐海是“北極濤動核心區”,不僅影響全球海洋循環,更深刻影響我國的氣候變化。王軍成帶領團隊艱難攻關,先後採取傳感器低溫保護、傳感和採集通信系統雙機並行、太陽能和風力互補發電等一系列技術,終於解決了在該海區布放和運行浮標的世界級難題。2012年,他們研製的浮標順利布放,這是我國首個極地大型海洋觀測浮標,中國浮標開始源源不斷地為全球海洋和大氣科學研究提供寶貴的數據。

王軍成院士指導海洋傳感器研發。

  攻堅克難的征途上,需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頑強鬥志。曾經,出海檢修設備是王軍成經常面臨的問題。王軍成告訴記者,一次設備檢修時,浪高1.5米,他和同事勉強作業4個小時,設備修理好了,風浪也越來越大,浮標和船在3米多高的落差間上下起伏,他們無法直接回到船上,只能跳入海中,讓同事用繩子把他們拖回船上。

  四十多年間,再艱難的環境,都沒有消磨掉王軍成對浮標事業的熱愛。“我這輩子,人在陸上,根在海裏。”他説,“建功海洋,矢志報國,無畏、無怨、無悔。”


編輯:姚敏 責任編輯:丁鵬飛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正在閱讀:二十大代表風采|王軍成:鑄強國利器 護萬里海疆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