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強國建設歷程回顧:“浙”海十年逐浪高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 2022年08月03日 14:36
中國自然資源報 | 2022年08月03日 14:36
原標題:“浙”海十年逐浪高
正在加載

  浙江面朝東海,坐擁26萬平方公里海域、6000多公里海岸線、4300多個海島,區位優勢獨一無二,海洋資源得天獨厚。

  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各級海洋管理部門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深入貫徹國家各項決策部署,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堅決把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和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的“藍海”。

  十年來,浙江海洋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輻射拉動能力不斷增強;在海洋管理模式上,浙江嚴守生態“紅線”,助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同時改進行政審批流程,加強用海項目監管,多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啟動藍色經濟發展新引擎

  浙江省地處長三角南翼,獨特的區位條件使其不待揚鞭自奮蹄,積極謀劃推動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舟山群島新區、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義甬舟開放大通道等重大戰略部署,深入推進海洋港口一體化建設。

  2021年9月,浙江召開海洋強省建設推進會。會議提出,要堅持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推進海洋經濟發展,重塑海洋優勢、激發海洋價值,加快建設依海富民、向海圖強、人海和諧、開放共贏的海洋強省。這是浙江第三次舉行海洋經濟工作會議。

  時間追溯到2011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同年,浙江省委召開工作會議,全面部署建設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

  2018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印發《關於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的通知》,明確在浙江寧波、溫州兩地設立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

  四年後,示範區實現了蝶變。溫州甌江口産業集聚區正式更名浙江溫州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作為示範區核心區域的甌江口,在溫州“擁江面海”發展格局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新城發展已初具規模。

  與此同時,寧波市出臺《寧波市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寧波將力爭實現“五中心一城市”功能定位,即全球港口航運中心、國際海洋經濟中心、國際海洋科創中心、國際海洋金融中心、海洋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國際化濱海宜居城市。寧波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格局初步確立,海洋經濟實力邁入全國第一方陣,海洋生産總值達到3200億元。

  寧波有這樣的雄心壯志,港口發展是其重要底氣。據《2021年全球港口發展報告》,2021年,寧波舟山港以12.2億噸貨物的吞吐量連續13年居世界第一,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108萬標準箱,躋身全球港口集裝箱3000萬“梯隊”,位居全球第三。當前,寧波舟山港正加速建設世界一流強港。依託港口,擁抱開放,寧波海洋經濟活力四溢。2021年,寧波全市進出口總額首超1萬億元,口岸外貿總額突破2萬億元。

  十年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接力棒一直在傳遞。浙江正卯足了勁,充分挖掘“海洋生産力”,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島旅遊、遠洋漁業等現代海洋産業,啟動藍色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持續將海洋經濟發展推向新的高潮。

  科技創新引領藍海新“動能”

  秀山島,位於舟山島與岱山島之間,素有“海上香格里拉”之美譽。這座小島,從少有人煙,到如今“換了人間”,成為浙江海洋潮流能産業的一座“黃金島”,形似小提琴的LHD海洋潮流能發電站正位於此處。

  這是完全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臺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它還有個很勵志的名字叫“奮進號”。該電站通過國家電網並網驗收以來,一直保持穩定運行,源源不斷提供著綠色清潔能源,成為綠色低碳開發海島資源的新典範。

  截至今年6月底,“奮進號”已連續運行超過61個月,累計發電總量超過293萬千瓦時。標誌著海流能發電技術進入産業化應用階段,也意味著我國潮流能開發實現了大功率發電、穩定發電、併入電網三大跨越。

  加快海洋開發進程,振興海洋經濟,關鍵在科技。浙江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大力推動海洋科技創新發展,尤其注重“關鍵的技術要靠我們自主來研發”。

  從海洋高端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新能源開發、海洋公共服務,到海洋生物醫藥、海洋科技研發……十年來,浙江以高水平對外開放鏈結全球資源,培養和聚集了一大批海洋龍頭企業;以陸海統籌率先理順體制機制,加快推進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及寧波甬江、G60(浙江段)、溫州環大羅山、浙中、紹興等科創走廊建設;謀劃建設湖州、衢州、舟山、台州、麗水等涉海科創平臺;高水平建設浙江省海洋科學院,支持寧波建設國內一流的海洋科研機構。

  科學管海、集約用海顯成效

  十年來,浙江一直強化集約節約用海,出臺海洋資源保護與利用“十三五”規劃,積極探索資源市場化配置和政府有效管控的途徑,在全國率先推進岸線統籌管理,推進海域使用權“招拍挂”,嚴格執行國家圍填海管理政策和海洋功能區劃制度。通過這一系列舉措,使依法、科學用海落到實處,併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浙江高度重視海岸線保護與修復,在全國率先建立海岸線管理辦公室,完成了海岸線修測,編制了海岸線保護利用規劃,出臺了岸線管理辦法,並首創性地提出自然岸線“佔補平衡”的概念,即佔用非紅線區內的自然岸線,必須通過修復生態岸線來補齊。

  在海域使用權“招拍挂”方面,浙江取得了顯著成效。《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明確“經營性項目用海應當通過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權”,並出臺了海域使用“招拍挂”辦法,制定了用海審批目錄,進一步厘清公益性、經營性用海界限,頒布了海域使用基準價測定規程、評估規範等地方標準,推進海域有償使用制度落實。

  2013年3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審議通過《浙江省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管理辦法》,該辦法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首個針對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的政府規章。同時配套制定了無居民海島使用審批、使用權招拍挂和登記管理等三個暫行辦法。

  科學管海,集約用海,是浙江一貫的理念。近幾年,為確保國家重大戰略項目順利落地,浙江深入調研,超前謀劃,創新舉措,強化保障意識,提高審批效能,全力保障國家重大戰略項目順利推進。

  今年上半年,浙江實現海洋要素保障“開門紅”。截至今年6月,全省共審批用海項目103個,面積約2222公頃,同比增長237.27%……在用海政策創新上,浙江印發《關於推進海域使用立體分層設權的通知》,探索海域管理從“平面”到“立體”的轉變,拓展海域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為海上光伏、海上風電等項目立體開發海域提供可行路徑。

  構建藍色生態護海硬屏障

  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陸海融合、人海和諧。浙江從點到面、陸海聯動,出硬招,求實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立足管海護海,加強海域海島執法監管,持續組織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構建藍色生態硬屏障,確立了海洋生態保護整體格局。

  經過有序推進,浙江洞頭海島生態修復治理模式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板。在洞頭率先出臺的藍灣指數評估規範,建立了8個方面16個指標的評價體系,被權威專家認定為評價“藍色海灣”整治的行業標準。同時,通過海上生態浮標、碳通量觀測塔、海洋牧場水下監控系統等智慧監測平臺,實時監控藍灣指數,不斷促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

  在洞頭的示範引領下,浙江藍灣整治行動在沿海各縣市“遍地花開”。去年,投資約1.76億元的寧波藍色海灣整治行動——花岙島生態島礁建設工程通過驗收。該工程主要包括島體整治與修復、生態旅遊和文化保護建設、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及其生境保護、海島監視監測站點建設、海島生態環境調查等5項內容,涉及沙灘整治與修復、環島生態綠道建設、環島主幹道提升改造等15個建設研究項目,實現了“美麗海島、生態島礁、綠色海岸”的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

  2021年,浙江編制完成全國首個省級海洋生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並在全省印發試行。該指標體系是浙江海洋生態預警監測評價工作的新探索和新實踐,是海洋生態精準化管理水平的標桿,好比是給海洋生態系統做“體檢”,可以及時發現海洋的“生病前兆”,並通過可靠的數據分析發出預警,為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基本依據。

  通過近一年的監測評價,浙江初步掌握了全省及各沿海縣(市、區)的海洋生態家底、資源稟賦和風險等級水平,生成全國首份海洋生態“體檢報告單”。此次評價共發現10大類95個海洋生態問題,均列出問題清單,並按照“一縣一策”提出針對性對策107條,逐項落實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措施。

  為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有效發揮海洋的固碳作用,2021年,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積極探索開展藍碳研究,針對樂清灣鹽沼生態系統開展碳儲量調查與評估試點工作,旨在掌握海岸帶鹽沼生態系統碳儲量本底情況和潛力,為提升海洋碳匯生態系統碳匯增量提供決策支持。

  “浙”海十年浪,濤濤兩岸潮。未來,浙江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全面提升海洋治理能力,聚力打造海洋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走向深藍,再逐新潮。

編輯:馮琪涵 責任編輯:丁鵬飛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正在閱讀:海洋強國建設歷程回顧:“浙”海十年逐浪高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