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聲音』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 2022年08月02日 11:49
中國自然資源報 | 2022年08月02日 11:49
原標題: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聲音』
正在加載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積極發展藍色夥伴關係”“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中國海洋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這一政策綱領引導下,2022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聚焦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進行深入探討。

  中國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視頻致辭中指出,東亞各國陸海相連、休戚與共,只有不斷加強合作,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海洋命運共同體,才是長久發展的關鍵所在。他倡議,堅持開放包容,共同營造和平合作環境;堅持互利共贏,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創新協調,加強“海洋十年”框架下的科學合作。

  論壇期間,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獲批、“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對外發佈;國際涉海商協會聯盟揭牌;《現代海洋城市研究報告(2021)》等5個重量級報告全球首次發佈。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洋專家、經濟學家、文化學者、企業家等近400位嘉賓、1000多家企業參會參展,深化海洋經濟、科技、人文、環保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貢獻“中國智慧” 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

  2019年4月,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引發國際社會廣泛共鳴,我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程度也日益加深。

  在青島論壇開幕式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執行秘書弗拉基米爾·拉賓寧宣佈,由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多家科研機構和國際機構共同申辦的“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獲批,成為全球範圍內首批4個“海洋十年”協作中心之一。

  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將在全球層面,凝聚海洋與氣候領域的國際共識和智慧,推動“海洋與氣候無縫預報系統”等系列大科學計劃落地落實。“海洋與氣候無縫預報系統”是我國物理海洋領域在聯合國框架下發起的首個大科學計劃,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聯合全球25個國家34家海洋與氣候科研機構和3個國際組織共同發起。

  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的獲批,是我國在海洋與氣候預測領域的一座里程碑,標誌著從長期科學積累逐步走向國際科學引領,將跨越從目前7天預報到數月短期氣候預測之間的預報“盲區”。

  全球海洋治理面臨挑戰,需要國際社會攜手應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國際海委會西太分委會聯合主席喬方利表示,“我們將與國際合作夥伴共同推動海洋與氣候預報能力大幅提升,向國際社會特別是東亞提供高質量觀測與預測産品和服務,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和方案。”

  搭建聯盟合作 助力構建藍色夥伴關係

  國際涉海商協會聯盟在青島論壇揭牌成立,正是在海洋領域不斷深化與各國的互利合作,加強海洋産業國際合作、構建藍色夥伴關係的重要實踐。

  國際涉海商協會聯盟由國際知名商協會組成,秘書處設于青島西海岸新區。目前已有新加坡航運協會、俄羅斯中小企業聯合會等10余個國家的24家涉海協會申請加入,並開通線上招引平臺“東亞海洋合作平臺暨國際涉海商協會聯盟海洋産業經濟頻道”。

  線上招引平臺一經開通便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幫助青島西海岸新區成功引進了青島北斗星圖“空間信息科技應用”、青島中石雲創“海洋油氣田開發工程一體化關鍵技術”兩個項目。

  “聯盟將通過整合國際優質涉海商協會資源,集聚跨文化、跨領域、跨地域國際涉海産業,著力深化與東北亞地區國家的合作,拓展與北太平洋和北極國家合作,兼顧與東盟國家合作,打造涉海國際組織集聚平臺。”聯盟負責人説。

  貫徹落實建設海洋強國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部署,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和“冰上絲綢之路”建設,國際涉海商協會聯盟將深入推動雙多邊海洋國際合作,創新市場化機制,開展海洋科技、藍色經濟等領域的務實合作,構建涉海産業服務生態圈。

  盡覽全産業鏈 國際會客展廳蘊含新機遇

  作為東亞海洋平臺青島論壇的重要版塊,為期3天的東亞海洋博覽會成為集技術交流、産品展示、成果交易、招商引資等平臺功能于一體的“海洋産業國際會客展廳”,實現了意向成交額41.4億元。

  參展展品包含海洋科技、海工裝備、高新技術、特色商品等種類,參展企業涵蓋海洋全産業鏈。

  參展商深圳潛行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將“潛鮫P200 PRO”和“潛豚CM 600”兩款水下機器人的新品發佈會放在了展會現場。“水下機器人強大的水下探索功能能夠代替蛙人,讓水下作業更高效、安全。”企業市場部高級策劃經理謝雄風介紹。

  “海博會是海洋領域産業界與學術界之間溝通與交流的平臺,有利於我們找準市場需求,制定單位近期和長期規劃。”山東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産業研究院院長康權感慨頗深。他介紹,該院正重點推進海水淡化及內陸苦鹹水相關領域的科研創新與成果轉化,與行業間建立有效的溝通尤為重要。此次參加海博會並在“雲上展廳”展出,幫助他們突破了與市場、與行業之間的“時空阻隔”。

  前段時間開始運營的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模型也亮相展會,“國信1號”正是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企業製造完成。遠洋探海機器人(東臺)有限公司企業總經理王素剛表示,“青島西海岸新區豐富的海洋資源、國際一流港口和發達的造船業,與我們企業發展戰略相吻合,通過參加海博會讓我們看到了重大機遇。”

  發佈公共服務産品 服務國際海洋合作

  青島論壇上,中國首份以現代海洋城市為主題的研究報告《現代海洋城市研究報告(2021)》首次面向全球發佈。

  根據測評結果,倫敦、新加坡、東京、紐約、上海、香港位列全球現代海洋城市第一發展梯隊,這6座城市海洋經濟基礎雄厚、海洋産業營商環境優越、海洋科技創新引領全球、現代化治理能力強勁。第一梯隊的城市均為世界經濟與貿易的中心城市,吸引了各地的科技、資本和人才,聚焦全球海洋要素。

  根據該報告,深圳和青島同時位列全球現代海洋城市發展第二梯隊,在科技創新策源、經貿活力與開放等指標上具備優勢。青島擁有約佔全國1/5的涉海科研機構、1/3的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涉海兩院院士約佔全國的30%,海洋科教優勢明顯,屬於中國北部海洋經濟圈龍頭。

  論壇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為青島建設現代海洋城市提出建議:可通過建設開放互聯智慧港航體系、吸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佈局海洋“創新經濟”産業鏈等方式,打造經貿産業活力之都;通過增加基礎教育中海洋元素比重、強化高校海洋基礎科學建設、打造城市“海洋科學走廊”等方式,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通過舉行具有品牌效應的國際交流活動、製作貼近大眾的海洋公共傳播産品、參與國際治理標準建設,打造高水平的門戶開放樞紐;通過發展智慧航運服務、便利化的融資支持等全方位多層次海事服務,打造全球資源配置節點。

  此外,《東亞海洋城市文旅發展指數報告(2022)》《東亞港口靠泊效率指數(2021)》《新華青島50指數》《中日韓經貿指數》等系列公共服務産品也在青島論壇上發佈,成為打造海洋國際合作的“晴雨錶”和“風向標”。

  ■相關資料:

  東亞海洋合作平臺

  東亞海洋合作平臺是國家“一帶一路”規劃建設的優先推進項目,自2016年啟動以來取得豐碩成果。青島論壇和東亞海洋博覽會已成功舉辦5屆,發佈《東亞海洋合作研究報告》《東亞港口高質量發展報告》等報告21份,成立東亞港口聯盟、海洋産業技術合作聯盟等4個國際合作聯盟和東亞海洋合作特約專家智庫等3個智庫,集中簽約項目34個、總投資845億元,吸引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400家企業、機構參展,累計意向成交額48.1億元,成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海洋論壇和知名海洋展會品牌。

  東亞海洋合作平臺永久性會址——青島世界博覽城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作為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充分發揮海洋發展委員會、科技創新委員會聯動互補作用,堅持以協同創新引領海洋科技發展,已集聚國家級涉海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17個,涉海科研院所11家,海洋人才總量達6.2萬人,海洋科學研究基礎優勢進一步突顯。“十三五”期間,海洋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4.4%,佔青島市海洋經濟總量40%。2022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是青島西海岸新區積極參與全球多邊海洋治理機制的一次重要契機,西海岸新區將充分發揮東亞海洋合作平臺的平臺效應,協助各方推動聯合國“海洋十年”落地落實,攜手共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編輯:馮琪涵 責任編輯:丁鵬飛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正在閱讀: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聲音』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