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0日下午,市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膠州代表團的代表們認真審議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和市“兩院”工作報告。 於 滈 攝
2月10日下午,市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即墨代表團的代表們認真審議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和市“兩院”工作報告。 於 滈 攝
近年來,青島海洋生産總值穩居國內城市第三位,海洋經濟呈現出穩中有進、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青島堅持經略海洋、向海圖強,現代海洋城市特色更加彰顯。2024年,青島海洋生産總值增長7.5%左右。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多年來,我國堅定不移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加快從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我國沿海諸省市不斷加碼海洋,進一步搶佔海洋經濟發展制高點。當發展海洋事業成為廣泛共識,面對“追兵漸近”的形勢,青島海洋發展繼續“走在前”唯有加壓奮進。
如何保持海洋發展的優勢?如何在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上聚力攻堅求實效?如何增強海洋科創優勢,釋放藍色引擎強勁動能,加快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圍繞這些話題,代表委員們在今年青島兩會上積極建言。
持續提升海洋科技創新水平
無論什麼時候,發展海洋經濟都必須持續提升海洋科技創新水平。2024年,青島實施培育海洋新質生産力行動,推動科技優勢加快向産業優勢轉化,嶗山實驗室、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等平臺能力進一步提升,“觀瀾號”海洋科學衛星、海上綜合試驗場等重大科技設施建設加速推進,海洋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持續增強。
然而,不少代表委員也發現,青島海洋科研的基礎研究比重較大,海洋科技創新的市場化導向偏弱,海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較低,海洋科技創新引領力需要進一步提升。市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院長王凡對此深有感觸,他認為青島海洋發展的“下一篇文章”,要在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上下功夫。
2024年,青島明確發展“4+4+2”現代海洋産業體系。王凡認為,加速海洋領域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要突出産業的需求導向,讓産業提出技術攻關的“題目”,引導高校和科研機構來更好地“選題”,更好地組織開展科研攻關。他建議,圍繞“4+4+2”海洋産業方向,分別建立企業&&出題、科研院所揭榜攻關、多元資金投入的“産-創-政-金”融合鏈,完善海洋科技成果産業化體系。
市政協委員、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局長隋俊昌也注意到青島“海洋産學研貫通體系建設不夠完善”這一問題。“目前,青島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20%,各單位在項目選題、成果轉化等環節還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産品研發和市場推廣存在一定阻力。”隋俊昌説。他建議,做大做強嶗山實驗室、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等海洋創新平臺,持續深化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整合各方優質科研資源,形成強大的創新合力。全力促進産學研深度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海洋産學研協同創新聯盟(青島)等平臺載體作用,通過搭建常態化的交流合作機制、資源共享平臺以及項目對接渠道,打破産學研之間的壁壘與隔閡,構建創新協同、供應鏈互通的産業創新生態,推動駐青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強化産業應用研究。
市政協委員、中國海洋大學海水養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何艮表示,海洋科技創新離不開國際合作,“建議青島凝聚全球海洋科創力量,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創新聯盟,加強海洋領域國際交流合作,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推動藍色經濟實現合作共贏。”
做大做強海洋特色優勢産業
過去一年,青島在海洋産業方面的成果頻現:亞洲首艘圓筒型海上油氣生産裝置“海葵一號”交付運營,免疫抗腫瘤海洋新藥BG136完成臨床一期試驗,中電建115萬千瓦海上光伏項目開工建設……代表委員認為,下一步,青島要繼續聚焦“4+4+2”現代海洋産業體系,持續做大做強海洋特色優勢産業。
“2024年,青島&&的青煙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集群和青島儀器儀錶集群入選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充分展示了青島在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以及儀器儀錶領域的發展優勢。”在市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谷克超看來,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高質量發展,其製造規模和製造能力都不可或缺。在綠色發展日益成為船舶行業主旋律的當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加快綠色船舶製造擴能升級”適逢其時。
谷克超建議,青島應進一步強化綠色領先船型導向,倡導綠色智慧製造,支持企業圍繞船舶製造規模和領先船型建設持續發力,實現全程全域産出均衡,奮力做大産品增量,凸顯規模效率效益,做響船舶製造青島品牌。同時,推動優勢資源整合,打造高附加值海工産品青島解決方案,實現海工裝備産業跨越式發展。
“持續加大海工裝備自主研發力度”“推動海洋高端裝備製造不斷取得新突破”,今年兩會分組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許多代表委員都有這樣的共識。市政協委員、青島音樂時空藝術培訓學校校長姜坤建議,搶抓央地融合發展機遇,加快引進央企高端海工裝備項目,將青島在海工裝備産業鏈條上的地位上移,並利用高端海工裝備項目,精準扶持配套産業,形成高端産業集群,加快培育海工裝備上市企業。
海洋産業融合發展也是不少代表委員討論的熱點。“海上風電和現代漁業融合發展是集約用海的新興産業模式。”市政協委員,民進青島市委會副主委、青島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機器人及智慧製造中心主任王繼榮説,中電建115萬千瓦海上光伏項目作為我國首個漁業融合發展海上樁基固定式光伏項目、目前開放海域最大漁光互補示範類項目,其“海上發電、海下養殖”的發展模式就是産業融合的範例。
王繼榮表示,青島是海洋新能源産業優質資源集聚的重要節點,也是最早開始深遠海養殖的城市之一,建議通過大型能源企業與民營新能源、深海養殖企業共同參與試點項目等方式,進一步推進深遠海“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融合探索。
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産力
2024年,海洋新質生産力成為熱詞。當年年底,青島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青島市以科技創新引領構建現代海洋産業體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質生産力行動方案(2025-2027年)》,加快向“新”而行。在代表委員們看來,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産力,既要加快推動海洋優勢特色産業提質升級,也要超前佈局、培育壯大深海開發、海洋電子信息等未來産業,激發藍色引擎澎湃動能,答好更多産業發展“加分題”。
作為儀器儀錶領域的專家,市人大代表,中國電科集團首席科學家、中電科思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年夫順近日參加了科技部“高端儀器”與“先進製造”兩個領域的技術預測工作,還參加了科技部、工信部、國防科工局等有關科研規劃論證工作,因此對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尤為關注。
“傳感器是製造業信息化、數字化和智慧化的重要信息源頭,智慧傳感器已逐漸成為發達國家競爭的熱點領域。目前全世界傳感器品種超過2萬種,中國只能生産約1/3。”年夫順説,青島在海洋傳感器領域頗具特色,但總體來説,沒有形成産業聚集區,整體實力和影響力還不足。年夫順建議,青島在發展傳統産業和優勢産業的同時,應加大對智慧傳感器等産業的佈局,而且要超前佈局。“如果我們不能提前佈局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不能在政策上、科研投入上予以傾斜,等別人出成果、出成績、出效益時再來佈局已經來不及了。”他説。
市人大代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趙洪偉同樣關注青島海洋領域未來産業的發展。“2024年,在青島市的大力支持推動下,我們&&建設的海洋地質碳封存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青島市海洋地質碳封存工程研究中心、青島市海洋地質碳封存重點實驗室相繼掛牌建設,均係海洋領域國內首個。依託該三個科技創新平臺和國家海洋地質調查項目,我們加強海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研究,在南黃海海域優選了封存有利區帶和重點目標區,全力推動山東省、青島市離岸碳封存示範工程落地。”趙洪偉説。
趙洪偉期待,南黃海海洋地質碳封存項目在2030年之前落地實施。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希望加大力度支持青島海洋地質碳封存選址評價研究工作,攻關海洋地質碳封存過程模擬和儲層預測技術,開展青島市海洋地質碳封存經濟性評價,編制青島離岸碳封存技術路線圖,&&申請國家專項資金支持青島離岸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示範工程項目,推動示範工程進入落地實施階段,為“雙碳”目標提供重要支撐,助力青島成為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的示範,推動青島深海開發這一未來産業在細分領域破題起勢。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勳祥 王凱 王世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