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印記丨一封無法寄出的家書

央視網 2021年06月18日 15:13

20世紀50年代,面對帝國主義的核威脅、核訛詐,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果斷決定研製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

在那個決定國家命運的時刻,從科學巨匠到普通工人,十多萬科研人員和參試部隊告別了親友家人,走進了祖國西部的神秘禁區。王鵬正是他們其中一員。

他們在“春風不度”的戈壁灘上冒高溫、頂沙塵、住土屋、擠帳篷、喝鹹苦水;他們隱姓埋名,將個人理想熔鑄于祖國的偉大事業之中;他們埋頭苦幹,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繪”出“兩彈一星”的模樣……那封無法寄出的家書是對父母的告慰,也是對祖國偉大事業的告白。

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在距地面2900米處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在西北大漠深處,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

中國的“兩彈一星”創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跡。這一奇跡背後,凝結著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從李四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到陳景潤、黃大年、南仁東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傑出科學家,都是愛國科學家的典範。

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人才高度重視、關愛有加。他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稱讚院士的深厚情懷;他用“繁霜儘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評價一代又一代科學家作出的重大貢獻;他用“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表達為國聚才的期待;他用“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奮鬥不息……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矢志奮鬥,無私奉獻,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又一座科技創新的雄偉豐碑。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面開通,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天鯤號”首次試航成功,“奮鬥者”號萬米探海,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神舟十二號飛船發射升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

2021年5月28日,在第五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即將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動員令”:“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勢、搶佔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