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印記 | “1731克”月壤的特殊意義

央視網 2021年08月04日 20:42

天天學習 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器帶回了1731克月壤,“1731”每一個數字都有特殊意義。

“17”,可以理解為中國探月工程走過了17年。

“3”,指的是中國探月工程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

“1”,指的是這一系列的工程任務都是一次成功。

2020年12月17日淩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實現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最後一步——“回”。

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時間致電祝賀,他指出,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永無止境,並鼓勵全體同志“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征程”。

“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探月精神”首次集中概括。

今年2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並參觀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時,充分肯定探月工程特別是嫦娥五號任務取得的成就,並再次給予高度評價:“17年來,參與探月工程研製建設的全體人員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不斷攀登新的科技高峰,可喜可賀、令人欣慰。”

人類自古就對廣袤無垠的天空充滿嚮往,中華民族世代就有著飛天的夢想。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有史以來規模最宏大的航天工程——中國探月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

17年來,“嫦娥工程”六戰六捷,碩果纍纍。每一個大膽設想和任務的成功完成,都是我國探索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都凝聚著幾代航天人的夢想與汗水。

從2007年10月24日那個明媚的秋日開始,在中國流傳了千年的“嫦娥奔月”傳説一步步變為現實。隨著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衛星飛向太空,自強不息的中國航天人又在太空中鐫刻下中華民族的嶄新高度。

2019年1月11日,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首次實現了地球與月球背面的測控通信。

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為未來我國開展月球和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從神舟騰空到北斗組網,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再到如今中國航天員入駐中國空間站……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國航天事業不斷攀登高峰、刷新高度,浩瀚宇宙見證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奇跡。

“探索浩瀚宇宙是人類的共同夢想,要推動實施好探月工程四期,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征程。”總書記諄諄寄語。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