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首頁|央視網

景泰藍:釉彩生輝 掐絲成畫

河南鄭州:全景式呈現仰韶文化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開館

浙江杭州·非遺手作空間:讓傳統手工藝煥發新活力

山東·魯班鎖:古老技藝玩出新花樣

一針一線繡出非遺苗繡之美

絳州龍門——龍門傳説

輕膠十萬杵 墨香浸千年

景泰藍:釉彩生輝 掐絲成畫

詩詞中的芒種:風吹麥成浪 靜待稻花香

“數字+文旅”深度融合 點燃鎮域消費新引擎

多國民眾同度端午 感受中國文化

山東淄博:從燒烤網紅到文化地標 八大局“破圈”轉型

家國情懷 端午文化浸潤童心

雅趣十足 藏在古籍裏的端午習俗

童謠裏的端午 定格美好童年時光

端午遇“六一” 嶺南水鄉上演親子龍舟賽

煙火凡人間 文明薪火傳

典籍裏的端午:千年文脈裏的家國情懷

青春擊水競渡 龍舟精神長傳

湖北秭歸 百年農民詩會 傳承屈原千年詩魂

非遺“新”傳人們,動力從何而來

青年自媒體創作者“江尋千”,為了掌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打鐵花”的技巧,曾專程去河南省確山縣拜師,成為確山打鐵花第七代傳人。

史前遺址填補中華文明演進缺口

不久前,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從華夏文明起源到禮樂之邦傳承,從早期城市發展到多元文化交融……歷史的畫卷被考古工作者勾勒得愈發清晰。

莆仙戲:傳承千年的戲曲薪火

莆仙戲的發展史,是一部中原文明南遷與閩地文化交融的史詩。莆仙戲根脈深植於唐宋宮廷雅樂,又在鄉野沃土中淬煉出獨特的藝術形態,可謂中華戲曲史上“活態傳承”的典範。

來寶雞 聆聽歷史與山水的和鳴

來寶雞,聆聽歷史與山水的和鳴,看時間凝固的文化與輝煌。

這處遺址三獲“新發現”,都有啥看點?

4月24日,陜西寶雞周原遺址獲評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也是周原遺址相關考古成果繼2003年度和2015年度之後,第三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三江交匯潤嘉州——解碼山水名城樂山的文化自信樣本

三江之水奔流交匯,千年文脈薪火相傳。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深情環抱的樂山,守護着峨眉山、樂山大佛、東風堰三處世界遺産的原真性,傳承着開拓進取、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在守正創新中書寫新時代嘉州故事。

文化新觀察丨1.1萬餘非遺工坊助力鄉村振興

小小竹編變身時尚包包,手工銀器暢銷海內外,傳統繡品變為國潮服飾走上時尚T臺……越來越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統手工藝依託各地建設的非遺工坊,在傳統和現代中找到連接點,融入現代生活、吸引世界目光。

當花絲鑲嵌技藝遇上白族文化

花絲鑲嵌製作技藝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歷史悠久。2008年,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檐端藏萬象 方寸見古今

“道在瓦甓”——莊子這句充滿哲思的話語,在古老的瓦當藝術中得到了完美詮釋。當我們仰望傳統建築的屋檐,那些靜默千年的瓦當正訴説着中華文明的世代傳承。

家訓融入日常 胡氏家族百年人才輩出的秘密

甘肅省天水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着2700餘年的建城史。天水古民居以其多彩的形態、古樸的民風、獨特的建築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著稱。坐落在天水市秦州區的胡氏民居已有400餘年歷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天水古民居的代表。

江蘇建湖:淮音裊裊入濕地 古村新韻繪新景

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的淮劇小鎮,緊鄰九龍口國家濕地公園。這裡,水網縱橫,生態優美,村落古韻悠長與濕地自然生態之美相得益彰。歷史上,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這片水鄉為淮劇的興起提供了豐厚的生態文化給養。

東臺發繡:一縷髮絲映古今

江蘇鹽城東臺市博物館內有一個專門的國家級非遺東臺發繡展廳,展示佛像、花鳥、人物、歷史故事等各種發繡精品,作品質感紋理別具一格,帶給人們獨特的觀賞體驗。

湖湘文化何以生生不息?

千年學府岳麓書院弦歌不絕,“我的韶山行”思政大課生動鮮活,文學名篇《岳陽樓記》千古傳誦……湖湘文化蘊含着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

中外青少年北倉邂逅川劇魅力

川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與中國四大劇種之一,其“變臉”“吐火”等絕技享譽世界,獨特的幫腔體系與“五腔共和”的音樂體系彰顯着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蘊。

走進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探尋“遼寧古果”

在熱河生物群發現的“遼寧古果”化石,是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是現在鮮花的“祖先”。因為“遼寧古果”化石的發現,科學家們推測,早期被子植物可能是以中國遼西-蒙古為中心,而後向北特別是向東北方向輻射、遷移和發展。

福建龍岩:藝術點亮鄉村 非遺煥發新生

據連城縣史料記載,四堡雕版印刷技藝“起源於宋,發展於明,鼎盛於清”。這項技藝的興起,伴隨着中國古代文化的蓬勃發展。福建省連城縣四堡鎮是明清時期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在明清時期,四堡與北京、漢口、滸灣並稱中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四堡刊印的書籍一度“壟斷江南、行銷全國、遠播海外”,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

老機杼“織”出新前程

從跨越千年的潞綢織造技藝堅守,到科技賦能的新興産品研發,再到場景多元的文旅生態構建……在潞綢文化産業園內,機器轟鳴如時代鼓點,絲線簌簌似千年私語,工業文化遺産與現代智慧跨越時空邂逅共生,文旅浪潮托舉着工業文明的火種,在經緯交織間永續綿延。

紫禁城裏的動物世界——故宮珍藏動物題材繪畫擷英

繪畫作為直觀的圖畫語言,自古以來便有宣政教化的功能。動物畫由於其描繪的對象特徵鮮明,比起植物、山水,作為人文教化的工具更具優勢。

輕膠十萬杵 墨香浸千年

文脈悠悠,伴隨紙的發明、毛筆的改進,中國古代制墨技藝,歷經逐步演進和發展。 據《徽州府志》記載,徽墨始創於唐末,易州(今河北)等地的北方墨工前往歙州,見當地松林茂密,新安江水清澈見底,便定居下來開始制墨,徽墨由此誕生,明清時期進入了鼎盛階段,徽州也逐漸成為全國制墨業的中心。

從宮廷御用到“尋常百姓家” 景泰藍為啥這麼美

“景泰藍”,學名“銅胎掐絲琺瑯”,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制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琺瑯點填在花紋內,經燒制、磨平、鍍金而成,外觀晶瑩潤澤、鮮艷奪目。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成熟,且當時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被稱作“景泰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