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張連印_專題_央視網(cctv.com)

時代楷模

“綠化將軍”張連印

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張連印,2003年退休後,放棄大城市的舒適生活,回到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義務植樹造林、綠化荒山荒坡、投身防風固沙,為家鄉築起綠色屏障。18年如一日,張連印帶領村民建起300多畝的育苗基地、綠化荒山1.8萬餘畝、植樹205萬餘棵,把昔日的窮山村建成現在遠近聞名的生態園林示範村,被當地群眾譽為“綠化將軍”。

張連印:堅守軍人本色 永葆黨員初心

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張連印,退休後回到故鄉植樹造林。18年綠化荒山18000多畝,植樹200多萬株,和鄉親們一起將昔日的荒山頭建成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

這兩天正是秋冬森林火險期,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張連印正忙著跟值班人員一同在林間巡查。張連印的故鄉山西省左雲縣是典型的黃土丘陵區,常年受風沙侵襲。為了改善這裡的生態環境,退休後的張連印沒有在省城安度晚年,而是返回家鄉,立志讓左雲縣綠起來。

可聽説當了將軍的張連印退休要回家鄉種樹,鄉親們並不相信。面對質疑,張連印承諾,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後生態建設成果全部無償交還集體。

萬事開頭難,張連印和家人第一批栽種的1萬棵樹苗幾乎“全軍覆沒”。為了搞清楚來龍去脈,他虛心向苗木專家請教,終於使沙化土地栽下樹苗的成活率達到了85%以上。 2011年,張連印被確診為肺癌中期,隨後幾年,又相繼查出腦梗、肺癌骨轉移等多種病症。面對疾病的折磨,張連印沒有畏懼退縮,病情稍有好轉就又回到了“戰鬥崗位”。

十多年來,他通過不懈努力,和鄉親們一起將昔日的荒山頭建成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為人民謀幸福的路上沒有終點,為了喚起全民綠化意識,張連印建起清風林黨性教育基地,先後為省市縣黨政機關、各類學校和企業作報告200多場,他還優先吸納貧困人口在造林基地務工,既促進了貧困人口增收,又促進了荒坡荒地增綠。

【央視短評】奮鬥在不同的戰場 守護著同一個家園

從保家衛國到植樹造林,張連印在不同的戰場,踐行著同一個初心,守護著同一個家園。脫掉的是軍裝,沒有脫掉的是本色,張連印以軍人的血性和意志,征服了風沙,綠化了荒山,也感染了更多人投身到美麗鄉村的建設中。在張連印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名共和國軍人的價值,更看到了一名共産黨員的擔當。

心繫群眾的“公僕”角色:永不忘這一方水土一方鄉親

秋日的午後,松濤陣陣。站在張家場村山頭的小亭子裏,張連印遠遠近近地望著,放聲唱起了他最愛的歌——

“不管你多富有,不論你官多大,到什麼時候也不能忘咱的媽……”

18年間,就在這片腳下的土地,他帶領鄉親們植樹1.8萬畝,其中6000畝是義務植樹,1.2萬畝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200余萬棵樹,他分文不取,簽下協議:“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後無償交還集體。”

創業初期,張連印拿出了全部30萬元積蓄,大女兒張曉梅用房子抵押貸款20萬元,兒子張曉斌拿出積蓄10萬元,小女兒張曉花將3萬元轉業費和訂婚時公婆給的2萬元墊入。後來張連印又兩次向銀行貸款。

然而,村子裏張連印自家的老屋,卻坍塌得不像樣子。

本族的老人勸他:連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還是花些錢翻蓋一下吧。

張連印卻説:“我還是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綠化荒山上吧!”

生態改善後,鄉親們感念張連印的事跡,自發籌錢建了一座涼亭,想取名叫“將軍臺”,卻被張連印製止,後來立起來的是“張家場鄉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紀念碑”。

2015年,兒子張曉斌離開部隊選擇自主擇業,回村跟著父親種樹。

有人不解:“難道您就沒想過利用自己的資源讓兒子在部隊獲得更好的發展嗎?”

張連印回答:“百姓的認可、良好的家風,就是我留給子女最好的‘財富’。曉斌和鄉親待在一起,做這樣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很好。”

他和群眾打成一片,吃農家飯、幹農家活、説農家話,誰家有個家長裏短,都請他出面主持。在他資金短缺時,3位村民貸款30萬元借給他,連借條都不用打。

多年來,張連印吃的是土豆白菜豆腐,最喜歡穿的就是一身舊款迷彩服;逢年過節,他都要買東西去看看村裏的困難戶……

村民們都説他,“從來不擺譜,看不出是個將軍。”

而妻子王秀蘭最明白他,“如果鄉親們覺得他和他們一樣,他就高興。”

在張連印的日記本上,記錄著一些點滴小事——

“拿完藥,在醫院門口點了一碗麵,自己來了個光盤行動!”

“從左雲去大同,坐了公交車,又一次低碳出行。”

……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如今,張連印的植樹基地成了右玉幹部學院的教學點,最初被命名為“將軍林”綠化基地,他把“將軍”二字換成了“清風”。

黨和國家大大小小的提倡和要求,他悉數踐行,理由只有一個,樸素而熾熱:

“是黨把我從一個孤苦的放牛娃培養成一名將軍,是鄉親們讓我過上現在的日子。永不忘這一方水土一方鄉親,黨組織是我的家,家鄉父老是我的母親。”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