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和晶:好!我們聽一下今天現場的各位朋友的説法。
觀眾甲:我想站在應屆畢業生的角度,問一下鄭總和劉老師。在我們找工作的過程中,很多情況是這樣的,這個工作並不是你不能做、你的能力不夠,而是因為有一些和能力無關的因素,我們把它暫且叫做非能力的壁壘,比如説你的工作經驗,比如説你的生源所在地,比如説你的戶口。對,也就是戶口。比如説你的學校是不是名牌,比如説你的性別,這些非能力的壁壘,我覺得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們找工作。那麼我想問一下,我們應屆畢業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碰到這些非能力的壁壘時,難道我們只能是被動的接受嗎?有沒有別的解決的方法?謝謝!
劉和平:這個學生提的問題非常好。這就是説,我們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機制建立之後,學校到底起一個什麼樣的作用?我感覺到我們不是畢業生就業市場裏的管理者和監督者,對於你説的這些因素,作為學校來説是無能為力的,這就是説,戶口不歸學校管,還有市場當中的一些不規範的行為,包括有些用人單位的違約行為,學校在目前情況下無能為力,因為我們不是這個市場裏面的監督者和管理者,我們不能進行仲裁。
肖維華:給我的感覺是大家找工作的話,經驗什麼的確實是表面現象,現在有一點贊同這位老總的説法,自己各方面能力發展了的話,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企業老總,我相信是會有的,關鍵還是自身的實力問題。
主持人和晶:好,還有哪位?
觀眾乙:我感覺作為畢業生來説,上大學四年付出的是很多的,包括他在時間上的付出、精力上的付出、家裏在資金上的付出、包括父母心血的付出,都是比較多的,所以他要求在畢業時有一個高回報,不管是收入也好,單位的地點也好,我覺得這是無可厚非的,應該説是人之常情。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個高薪的、比較穩定的、地點好的單位呢?這是人之常情,但是作為畢業生來説呢,因為我也是搞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作為畢業生來説存在著一個誤區:就是他們往往把很多的因素都歸咎於社會和學校,比如説在就業指導上,學生就説到,學校沒有給我指導;但是作為學校來説,一個學校搞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人呢,只有那麼幾個人,他不可能面對幾千個學生,一對一地去指導。他給你們的,是一種思維、一種思想、一種方法,那麼更多的是需要你們通過學校的這些教材、這些講課、這些信息,你們自己去悟,悟這些東西。對於企業來説呢,我們覺得也存在著誤區:第一個誤區就是,確實有些企業存在著“高消費”。比如我這個崗位可以用專科生,那麼我非得要本科生,可以用本科生我非得要研究生。
這是第一個誤區。第二個誤區就是什麼呢,只注重招生和使用,而不注重對學生的培養,那麼我把學生招來以後,我就是為了使用你,對於學生以後成長的空間,包括他以後的發展,有些單位確實在人力和資金的投入上,都是不夠的。我覺得這樣長此以往下去,實際來説,對企業招收畢業生是不利的。
主持人和晶:請坐!
觀眾丙:我想站在學生的位置問一下兩位老師,雖然我從來沒參加過那些正規的應聘,但是去參加過應聘的同學給我們介紹説,在他們應聘的時候,經驗好像是公司最先看中的。
主持人和晶:工作經驗,大學四年哪有時間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