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和晶:我聽説很多單位不願意用應屆畢業生,嫌他們太沒有社會經驗。你這樣看嗎?
鄭剛:應該説一個好的企業,都願意用應屆的畢業生,而不願意用已經在很多其他的公司幹過的人。很多好的企業是這樣的。
肖維華:像我在深圳參加那次招聘會,80%的企業絕對是要求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的。
主持人和晶:你們倆傳出的信息就不同,我該信誰的呢?
肖維華:我們兩人之間存在一個矛盾,有一個差距。
鄭剛:這個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要求,像我們公司是經營規模比較大的,像類似這樣的公司非常多。在中國國內,它們的規模都很大,它們把人才已經作為一種戰略來考慮。不僅僅是今天我需要,我才尋找這個人。像他剛才講的這種情況,有很多企業,今天我可能缺個會計,明天我可能缺個審計師,我馬上找來就能用,給我帶來效益。但是像我們這樣的公司沒有必要這樣,這樣的話,公司是不可能成為以後進入全球的500強,也不可能成為百年老店的。所以真正一個企業要做好,必須有一個非常詳細的人才戰略。比如説應屆大學生,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觀念,基本是一張白紙。如果你企業對他注入一種有用的東西,他基本上就能跟你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理念保持完全的一致。
主持人和晶:為了避免我們過多地陷入到你們企業中對人才的具體要求,我把這個問題問劉老師,以免聽出三種答案來。劉老師,在您跟學生做就業指導的時候,尤其是應屆的學生,你覺得他們在面試的時候經常會犯什麼錯誤?
劉和平:他們面試的時候,我感覺到首先一個就是經驗不足。
主持人和晶:什麼經驗?
劉和平:就是在問第一句話的時候問得不好。
主持人和晶:就是他問公司方,是吧?
劉和平:問得不好。大部分主要是考慮薪金問題。
主持人和晶:先問對方老闆,你這個月給我多少錢?
劉和平:對,所以我們感到,畢業生在面試的過程當中,首先一個要對企業的文化、企業的發展做一個問答,而不能上來就問自己應該能拿到多少錢。
在這個裏邊,我們曾經也給畢業生做過一些指導,就是説當你問企業給你多少錢的時候,那企業反過來要問你,你能給企業創造什麼價值的時候,你怎麼來回答?所以我認為是對等嘛。
主持人和晶:我要從頭到尾不問錢,是不是我的問話就比較高級?
劉和平:不問錢的話是這樣,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進行交流,比方企業到底現在生産什麼主要的産品,産品的性能是什麼,在國內銷售怎麼樣,每年的營業額是怎麼樣的情況,我到那個地方以後有哪些發展的空間……然後再可以巧妙地問到一些有關職工的福利怎麼樣,有沒有培訓等等。採取巧妙的辦法,完全可以在不知不覺當中把自己的報酬得到一個答案。
主持人和晶:可是我剛才聽肖維華説,他們學校也有就業指導,也有這些課,也有講座,但是他們同學,第一個不感興趣,第二個覺得無效。這些信息或者這些指導比較弱,您怎麼看?
劉和平:就全國而言,應該説各個高校的畢業生就業指導機構都建立起來了。但是畢業生就業指導機構建立過程當中,應該説是按照職業化、專業化和專家化這三個方向來發展,但是從我們目前的情況來看,可能還有一些差距,各個高校的情況不一樣,完全做到專家化和職業化的這種情況可能還達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