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地外生命(上)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12日 13:39
|
|
|
嘉賓:李競 |
自從科幻電影誕生以來,外星人的形象從來沒有被冷落過。這些銀幕上的地外生命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它們是科學的猜想還是藝術家的幻想?
記者:您好觀眾朋友,歡迎走進我們的《科學歷程》。除了我們生活的這一顆藍色星球之外,那麼還有沒有其他的生命,和我們共同分享這個神秘的宇宙。人們一直在追問這個問題,但是始終沒有找到答案。現在的宇航技術,還有天文學家們給我們的答案並不能完全讓我們滿意,所以呢也不能完全地滿足我們的想像力。我們就有了科幻電影,我們特別請到了兩位嘉賓。一位是國家天文臺的李競老師,一位是北京電影學院的項海明老師,兩位老師好。
月亮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這顆千百年來圍繞地球運行不息的星球激發了人類對於宇宙同伴的最早想象,這種想象,與古老的神話一脈相承。
記者:這個嫦娥奔月可以説是人們關於月球最早的想象。我記得最早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好像也是關於月球的,是這樣的嗎?是哪部電影?
項海明:是《月球之旅》。《月球之旅》是梅裏愛,等於説是電影最初期的時候,等於説是拍攝的這麼一部有科幻性質的這麼一部電影,它惟一的特點,其實跟咱們的嫦娥奔月有一點相似的地方。因為它所描繪的故事,也是一些人在做夢,做完夢之後,突然間有一個炮彈把他們運輸到月球上去了。然後在月球上的一些奇異經歷,他們也碰到了月球女神,碰到了一些生命,一些月球的他們勾畫的生命。
記者:我記得裏面還有仙女,還有怪物。那個電影好像與其説是科幻電影,不如説是神話電影。
項海明:對,因為那個時候電影的初級階段,再加上咱們對地外生命的科學的發現可能很少,所以藝術家就構置了這麼一個幻想,就是更接近於神話的幻想這麼一部電影。所以説他那個可能就算是咱們探討地外生命的一個最初級階段。
記者:這個時候人們對月球的想像,是不是主要是因為那個時候對月球不了解造成的。
李競:我想是這樣的。但是對於月球是否有高級生命,比如人,這樣的一種期盼。自從19世紀下半葉就已經沒有了,就已經破滅了。19世紀下半葉,1850年之後,為什麼這麼説呢?就在這個年份,天文學家已經從天文更多地轉入了天體物理,就是不僅了解天體的運動,而且還要了解天體上面的物理狀態、化學成分,已經有這個手段了。在19世紀下半葉,天文學家就知道,首先月亮上幾乎沒有空氣,這一下子就一個大悶棍。
自從阿波羅號登上月球以後,人類用自己的親歷揭開了月球的神秘面紗,並且針對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做了各種試驗。這些科學的發現為人類對於這顆星球的浪漫幻想劃上了一個句號。
記者:隨著一些科學的發現,人們對於月球的有人,或者再低一點,有生命的這種想法破滅了。
李競:希望徹底破滅,那還是有了人造地球衛星在月球上走,就是月球衛星在月球背後第一眼看回來,把信息傳回來。大家就知道徹底完了。
記者:那這個時候搞科幻電影的人失望沒失望,還在打月亮的主意嗎?
項海明:其實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幾乎就對月球,也是跟科學家所説的一樣,也是很失望的。所以説把視線轉到別的星球上去了,其實這倒是説明一個道理,就是搞科幻電影離不開科學,一定要有科學作為依據。要不然你完全脫離了,人一看,你這個不是科幻電影,那就變成幻想了,純粹的幻想了。
記者:不管是天文學家也好,不管是這時候的科幻作家也好。都有一個共識,月球沒戲了
,不會有生命了。他把想法轉到了其他的星球,轉到哪個星球。
項海明:火星是第一站。
李競:那麼自然而然地就轉向了火星,而火星確實始終天文學家放不下這塊寶地。為什麼這麼説呢,火星比地球小,這是一。火星有空氣,有大氣,雖然大氣比地球上的稀薄,但是究竟是有大氣。
記者:您這個大氣指的是氧氣?
李競:不,就指它那兒的空氣成分跟地球的不一樣。但是它究竟是有氣,而早期氣更多。所謂若干億年前,這個氣更厚一些。再一個,火星是有四季的。
記者:這跟地球很像。
李競:對了,非常像。有四季,有空氣。溫差呢,沒那麼懸殊。不像月球上溫差那麼大,有空氣來保護它,是吧。所以這個呢,就變成一個可以幻想,可以馳騁。
記者:提供了一個平臺,是吧。天文學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平臺,這時候做電影的就可以以此來生發開來,對吧。那麼根據天文學家提供的條件,我們電影工作者做出了,哪些關於火星的幻想呢。
項海明:其實從科學家發現火星跟地球相似以來,就是好多的電影都是跟火星有關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