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 | 搜視 | 電影 | 電視劇 | 直播 | 點播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房産 | 家居 | 論壇 | 訪談 | 博客 | 星播客 | 網尚文摘
>> 焦點訪談首頁

焦點訪談後記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21日 16:54

  1990年,我走進中央電視臺的大門,分配到《觀察思考》欄目做記者。當時,這個偶而冒點批評性報道火花的欄目,正處於三起三落的第“三起”的起點上,“輿論監督”這個概念也未普及,一般把這類報道叫做批評性報道,或者叫負面報道。1994年初,根據中央領導同志的要求,中央電視臺決定推出《焦點訪談》,我所在的《觀察思考》整體進入新成立的新聞評論部,我擔任《焦點訪談》記者二組任製片人,以後又先後擔任記者四組製片人、中心組製片人和主管主任,2001年,任新聞評論部主任、總製片人。可以説,在《焦點訪談》的近九年的時間裏,我從事過微觀的節目製作、中觀的節目管理和宏觀的欄目發展,看到了她前行的腳步,體會了她的甘辛,也分享了她的榮譽。

  對於我們這些《焦點訪談》人來説,《焦點訪談》既是工作,也是生活,更是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大家知道,輿論監督難,難就難在度的把握上,既讓領導滿意,又讓觀眾愛看;即要報問題,又要報道本身不能出任何問題;既要敢於監督,又要善於監督;既要瞻前,又要顧後。可以説,天天有一張考卷擺在《焦點訪談》面前,對此,《焦點訪談》為了交出讓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焦點訪談》人是感性的人,他們懷有“鐵肩擔道義”的崇高理想,他們具有幫著無力者前行的信念,他們賦有激濁揚清“表揚先進、批評落後、伸張正義”的責任。

  《焦點訪談》人又是理性的人,他們非常鮮明地提出要本著一個建設性的思維來開展輿論監督。確立了“用事實説話”的欄目定位;探索出“領導重視、群眾關心、普遍存在”的選題原則;總結出“主題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的報道方法;明確了對黨和人民負責、對事實負責、對自己的良知負責的態度。

  這就是《焦點訪談》一直倡導的熱情投入、冷靜思考的精神,這也是《焦點訪談》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本書力圖反映出《焦點訪談》人思考的軌跡和實踐的腳印。

  為此,謹將此書

  ——獻給《焦點訪談》。她雖然是中央電視臺的一個欄目,但是,她不僅僅屬於中央電視臺,她是連接黨和人民的一座橋梁,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因此,《焦點訪談》的位置在每一個焦點人心中都是神聖的。

  ——獻給我的《焦點訪談》的全體兄弟姐妹。是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汗水打造了《焦點訪談》的金字招牌。有的同志感慨道:你想上天堂嗎,請來《焦點訪談》,你想下地獄嗎,請來《焦點訪談》。外人只是看到了他們在天堂的一面,他們在“地獄”中練獄般的一面卻鮮為人知。

  ——獻給給予《焦點訪談》支持的人們。沒有中央領導的大力支持、沒有廣大觀眾的支持,《焦點訪談》不會走到今天,這正是《焦點訪談》不斷前行的動力。

  衷心感謝在寫作此書時給予我幫助和支持的領導和同事。

  中宣部副部長吉炳軒同志在百忙之中,撥冗撰寫了長達一萬多字的序言,對《焦點訪談》給予全面而中肯的評價;

  中央電視臺臺長趙化勇同志在序言中,對如何進一步辦好《焦點訪談》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中央電視臺副臺長羅明、副總編輯孫玉勝、新聞中心主任李挺對此書的寫作給予了指導和鼓勵;

  《焦點訪談》的同事們的卓越成績是我寫作的動力源,他們敏于行而勤於思,基於實踐總結的經驗成就了此書的一些觀點。

  一些專家、學者長期關注《焦點訪談》,他們的研究成果讓我受益匪淺 。

  我的同事孫金嶺為了此書的出版做了許多具體的工作。

  《焦點訪談》用事實説話。

  《焦點訪談》人用節目説話。

  

梁建增

  2002年9月9日

(編輯:辛梓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