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灣頻道 > 海峽兩岸 > 正文

昨天和今天的中國國民黨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4日 18:06)

  李峰:最近海內外許多媒體都以很大的篇幅,關注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即將訪問大陸的消息,有許多觀眾朋友通過電話和短信的方式跟我們聯絡,希望能夠多了解一些中國國民黨的情況。在今天的節目當中,我們就向觀眾介紹一下中國國民黨的歷史淵源。演播室邀請的嘉賓是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的劉紅教授。一提到國民黨,人們常説“百年國民黨”,它的歷史非常悠久。當初創建時候的基本狀況,首先給大家做個介紹。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研究員 劉紅:清朝末年,一些愛國志士、特別是在華僑中間,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十分痛恨,紛紛起來尋找救國救民之路。孫中山就在1894年11月24日,在(美國)檀香山創立國民黨的前身“興中會”。

  “興中會”成立以後發展很快,並與中國國內和海外的革命團體建立了聯絡。1905年8月,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孫中山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了“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這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産階級革命政黨。在“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的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經過幾次合併、改組之後,1919年10月,中國國民黨正式成立,孫中山任總理。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研究員 劉紅:國民黨有兩個專用的頭銜,一個就是“總理”,實際上就是黨主席,這個是孫中山專用的,所以孫中山逝世以後,“總理”這個稱呼就永遠留給了孫中山。還有一個“總裁”,1938年3月份蔣介石擔任國民黨的總裁,蔣介石病故以後,也把“總裁”這個稱號永遠留給了蔣介石。所以蔣介石以後,國民黨就稱為主席了。

  李峰:説到蔣介石,我們知道他是在1927年的時候掌握執政的權力,1949年到了台灣。在他執政的22年期間,這段歷史能不能給我們做一個簡要的梳理呢?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研究員 劉紅:中國國民黨應該來講是中國現代史上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就在你講的22年裏面,可以説中國國民黨經歷了兩正、兩負的階段。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確立了“聯俄、聯共、輔助農工”的政策,開始了第一次國共合作。1926年10月,10萬國民革命軍從廣州出發、揮師北上,討伐北洋軍閥,但是,1927年4月12日,當時的國民黨領導階層發動政變,公開背叛了孫中山的聯共政策,國共合作破裂。

  1937年7月7日,北京發生盧溝橋事變,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中國面臨亡國的危險。在強大的壓力之下,當時的國民黨領導人不得不與中國共産黨一起聯合抗日。在中華民族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八年艱苦抗戰,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不久,國民黨發動內戰,但迅速敗退台灣。

  李峰:剛才我們談到1949年國民黨退到了台灣,那麼我們曾經接觸過一些台灣朋友,他們對於那段歷史有這種一種評價,説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一個是“獨裁”,一個是“改革”,這兩個詞好像是非常矛盾。您怎麼來看待他們那段歷史?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研究員 劉紅:這兩個詞,事實上,對台灣國民黨逃到台灣以後的前40年來講,應該是比較恰當的。國民黨到台灣初期一片混亂,原來600多萬人,一下子增加了200多萬人,連吃的、喝的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顯然,要講民主、要講放開統治,這個不太現實。在前二十年、或者説到70年代初的話,應該來講,國民黨的重點就是維護國民黨的統治基礎、維護蔣家的統治權力,可以説在這個方面,國民黨應該來講不是做得很成功的,給大家留下了專制、獨裁的印象。

  李峰:我們也聽到很多台灣朋友,對於他的兒子——蔣經國先生的評價十分高,因為他對台灣的經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研究員 劉紅:蔣經國(改革)的力度應該是比較大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時候,台灣官場上的腐敗非常嚴重,動輒都是幾百萬、幾千萬的腐敗,蔣經國在懲治腐敗上也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説被他懲治的不是一般的人,包括他的親戚。當時有一個台灣的“行政院”人士,行政局人事局長王正誼,他是蔣經國的應該算表兄弟,他是因為貪污受賄,最後被判了重刑。

  行政改革上,比如説,蔣經國重用年輕幹部、重用技術專家。蘇起、吳伯雄、連戰、宋楚瑜,包括馬英九這些、像李登輝這些,都是在蔣經國的中後期就走到官僚的崗位上。

  李峰:應該説,70年代是台灣經濟騰飛的一個起點,我們曾經聽到一些諺語,當時“台灣錢、沒腳目”,就形容台灣經濟非常富裕了。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研究員 劉紅:應該來講,剛才你講的國民黨是獨裁還是改革,那麼它能夠由獨裁慢慢地向改革發展,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台灣經濟的起飛。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民黨當局就在台灣實行農村“土地改革”,為日後台灣本土的私營工商業發展打下了基礎。60年代開始,國民黨當局利用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提供的資金和技術,大力發展出口加工業,逐步實現了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變。進入70年代,國民黨當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使台灣經濟出現了持續的高速發展。在從1961年到1988年的近30年時間裏,台灣經濟的年增長率平均高達9.3%,在“亞洲四小龍”中是增長最快的。被稱為 “經濟奇跡”。

  李峰:到了2000年,台灣發生了政黨輪替,國民黨再次失去了它的政權。那麼有人説,它之所以這次敗北,是因為它自身太老化了,也有人説是李登輝害了國民黨。您怎麼看?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研究員 劉紅:應該來講,國民黨還是有凝聚力和戰鬥力。那麼它之所以失去執政權,就是所謂的“下野”,確切地講,應該是李登輝故意把它整垮的。李登輝作為一個國民黨的主席,在擔任國民黨主席的12年間,推行和平走向分裂的實質“台獨”路線,這樣的話,實質上就是把國民黨長期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給攪混了,搞亂了國民黨黨員的思想,搞亂了整個黨的基本政治理念。就組織上講,在李登輝上臺的12年間,國民黨造成幾次大的分裂。1993年8月10日,新黨走了,當時的新黨也叫做新國民黨聯線,他們就是不滿李登輝推行實質“台獨”這個政治理念。那麼到1996年12月,李登輝極力排擠、排斥、打壓宋楚瑜,所以宋楚瑜在競選問題上跟李登輝發生了重大衝突,導致了國民黨再一次重大的分裂。

  李峰:實際上,李登輝從內部蠶食、鯨吞的辦法,把國民黨瓦解了。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研究員 劉紅:對。李登輝毀掉國民黨,不僅僅是在毀國民黨本身,他還一直在扶持國民黨的反對派——民進黨“台獨”勢力。所以當時有人講,李登輝是一個半的黨主席,是國民黨的一個黨主席,是民進黨的半個黨主席,民進黨是喝李登輝、國民黨的奶水長大的。所以説李登輝害了國民黨,恐怕一點都沒有錯。

  李峰:雖然李登輝提出了“兩國論”,但是我們看到國民黨內部的很多有識之士,仍然堅持把兩岸問題視為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他們堅持認為兩岸都是中國人、反對“台獨”,所以後來才造成把李登輝開除出國民黨這樣一個事情。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研究員 劉紅:應該來講,國民黨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問題上,這個立場是長期沒有改變的。對島內的“台獨”活動,和先後在日本、美國存在的“台獨”活動,國民黨在台灣地區執政的前四十年間立場也是很明確的,一直是嚴懲的。在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或者更往早一些,“台獨”實質上是一種暴力恐怖。比如説,他們派人到美國,趁蔣經國訪美的時候暗殺蔣經國。那一次正好是因為外面下雨,蔣經國原來是要步行參加這個會的,改成坐車去了。所以這一下子打亂他們的計劃,最後在蔣經國進門的時候,開槍的時候,子彈打偏了,因為太匆忙了。所以當時的“台獨”,説得簡單點,就是今天的恐怖活動,所以國民黨採取了嚴懲的措施。

  那麼李登輝因為他自己背叛國民黨的行為、被撤銷國民黨黨籍以後,國民黨改造的首要任務,就是重新確立一個中國的理念。儘管這四年多來,國民黨裏面也有些人發表過不同的意見,相當負責的一些人也講過一些不太負責任的話,但是“一個中國”始終成為國民黨的主流意識。

  李峰:今天非常高興跟劉教授有這番談話,謝謝!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將他對大陸的這次訪問定位為“和平之旅”,一些媒體評論説,希望中國國民黨能夠繼續發揮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作用,為兩岸中國人謀利益。(編導:汪朝暉、週密 攝像:孔河、雷昊)

責編:王京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