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 | 搜視 | 電影 | 電視劇 | 直播 | 點播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房産 | 家居 | 論壇 | 訪談 | 博客 | 星播客 | 網尚文摘
>> 往期查詢

[國際觀察]2004有點暖(12月16日播出)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21日 16:48

  CCTV.com消息(國際觀察):颶風、乾旱、熱浪,2004年災難侵擾世界,國際氣候會議12月6號召開,全球變暖再度引發關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聯手對抗氣候變暖,已經簽署七年的京都議定書,為什麼至今果實寥寥,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人類又該如何抗拒氣候的危機?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主持人(水均益):大家晚上好,歡迎您收看我們正在直播的《國際觀察》節目。

  今天早晨,北京迎來了今年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雖然雪花不大,但是還是給人們增添了幾絲驚喜。細心的人們會發現,今年的第一場雪,比起去年來要晚了許多,許多人都在説這是氣候變暖的結果。而同樣在今天,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從12月6號開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已經進入到了部長級會議的關鍵階段,而如何抑制氣候變暖,也正是這次大會的主要遺體。今天我們將圍繞全球氣候變暖的話題展開。為此我們今天請到演播室的是原國家氣象局的副局長駱繼賓先生,歡迎您。還有一位是我們的特約新聞觀察員宋曉軍。首先我想,我們還是通過一個短片來了解一下正在阿根廷召開的這次氣候大會的詳細內容,一起來看一下。

  2004年12月15號,來自80多個國家的環境部長聚集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0次部長級會議。在會上世界氣象組織公佈的最新報告現實,2004年全球的平均氣溫比往年增加了華氏0.8度,而在上個世紀的一百年中,全球的平均氣溫才只增加了華氏1度。2004年已經成為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全球氣溫第四高的年份。伴隨著2004年變暖的氣候而來的,與往年相比,次數增多,破壞力加大的各種災害性異常天氣。氣候變暖、天氣異常,這些關係全球生態的問題,在2004年再次引發全球關注,如何協作,努力儘早把溫室氣體排放量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在這次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會議上,成為各國環境專家和官員討論的焦點。

  主持人:我們今天也注意到在各黨新聞當中,實際上氣候變暖結合今天北京這場雪,成為了新聞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的確對於北京人來講,我們幾位都生活在北京,也是一件好事,有一場雪人的心情會稍微舒緩一點,但是據統計,今年這場雪比去年,要晚整整40天。結合我們剛才小片裏提到的,世界氣象組織的這份報告,您覺得是不是也從北京這麼晚下第一入冬的雪,也和這個報告多少有一點直接的關係,或者説也印證了報道所説的氣候在變暖的説法?

  駱繼賓:應該説這是印證了,如果説氣候不是變暖的話,上月11月份北京就應該是下雪了,而實際上下的是雨,在北京我們可以感覺到,頤和園、北海這個季節,過去老早都是在滑冰,現在只有頤和園的邊上有一點薄冰。

  主持人:而且是早晚結,到中午就化。

  駱繼賓:就沒有了,現在滑冰也滑不起來了,這都是氣候變暖反映出來的結果。

  主持人:我們剛才節目開始的時候,我們特約觀察員也在有一個觀察,説今年商場……

  宋曉軍:羽絨服或者保暖內衣都不太好銷,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與北京的這場遲到的雪相比,其實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那麼多國家的環境部長把地球變暖這件事,變成一個慢性毒藥討論怎麼抑制,我們確實也感受到了21世紀科學家認為三大環境災難的逼近,三大環境災難第一個就是全球氣候變暖,第二是污染,第三是人口。這三個災難實際上人口和污染,像SARS我們都感受到了,但是當我們驚喜這場雪雖然晚下了,我們驚喜的時候,我們應該想到,另外一個環境災難的這種惡魔正在逼近我們。

  主持人:説明這一點我覺得應該借助我們剛才在畫面當中,同時也是在我們第一個短片裏面提到的,還是跟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有關,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大會上,提出一個概念説2004年可能會成為大概一千八百六十多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全球氣溫第四高的年份。看到剛才這些圖表感覺似乎氣溫一直這些年我們現在看到地球表面平均溫度變化,從上世紀60年代、80年代到現在,似乎是一個上升的趨勢,而且速度越來越快,我想問一下局長,您覺得這個數據,我們沒有很明顯的感到,今年比去年熱得多了,或者説去年又比前前也熱得很多,但是事實上是不是上升的很快?

  駱繼賓:應該説上升得很快,70年代以後氣候變暖很明顯,到90年代一直到現在變暖的速度在加快,普遍老百姓能夠感覺出來,如果老百姓覺得50、60年代非常冷,到了80、90年代現在暖了,現在覺得更暖了。

  主持人:生命歷程活了三四十年的老人可能一般能感覺到。

  駱繼賓:現在小孩一般感覺不出來,但是中老年人會感覺出來。

  主持人:我想您作為專家給我們解釋一下,剛才圖表也顯示了,上升了0.8華氏度,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駱繼賓:如果在每一天的天氣中間,增加3度、2度,減少3度、2度人感覺不出來,如果説一個月月的平均溫度增加3度、2度,或者減少1、2度就很明顯了,現在北京氣溫12月中旬如果按平均氣溫講,比另一年同期的氣溫高了3度左右,從比較來看,相當於常年11月下旬的溫度,季節差了20天,只是差了2度、3度,月平均溫度就差了20天,南京也可以這麼説,廣州也可以這麼説,現在的氣溫相當於常年同期的11月下旬的溫度,季節差了20天,如果説按全年的平均溫度來講,或者按全球的平均溫度來講,差華氏零點幾度就很厲害了。

  主持人:已經很厲害了,宋先生,今年以來我們的確也看到了很多自然災難,但是我注意到有很多媒體包括一些國際上的學者,都在説這和全球變暖有直接關係,您覺得他們為什麼這麼説?有什麼直接的理由?

  宋曉軍:我覺得他們當然通過海平面的上升,包括由於排放溫室氣體之後,造成全球的保暖層的增厚增密,使熱氣旋發生變化,我記得前一段跟駱局長做的珍妮颱風在海地1700多人死亡,現在是3000了,這樣的東西都是有關的。再有一個最現實的問題,我覺得這次大會,昨天的部長會議,這麼多國家,包括歐洲很多發達國家,像英國和德國提出了後京都議定書的概念,大幅減少溫度氣體排放,由他們兩個做表率。還有很多發展中國家,幾十個,20多個南美的發展中國家,他們也需要發展經濟,但是他們寧願呼籲減低發展經濟的速度,來換取減緩地球變暖的珍貴的條件,我覺得這些問題説明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他們肯定是權衡利弊的。

  主持人: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印證了有直接的關係,剛才您也已經提到了京都議定書,我們在下一個階段也要討論一下京都議定書,因為我們知道明年就要正式生效了,但是有幾個很引人注目的國家,包括美國現在還沒有簽,另外到底有什麼辦法能夠阻止地球變得越來越熱,我們去一下廣告馬上回來。

  主持人:好,歡迎您繼續收看我們正在直播的《國際觀察》節目,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應該説一直困擾著人類,但是卻遲遲找不到根本的解決途徑,明年2月16號,全球100多個國家將邁出抑制全球變暖的第一步,因為在這一天旨在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將正式生效,我們在這兒還是先借助一個短片來了解一下,京都議定書的相關背景。

  20世紀初,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世界帶來的影響,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于1992年6月4號在巴西的裏約熱內盧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的框架公約,該公約于1994年3月21號正式生效。1997年12月在日本的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上,通過了旨在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從而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然而京都議定書在通過之後,卻一直沒有生效,這是因為議定書規定,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佔到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的55%以上的50個國家參加,京都議定書才能生效。俄羅斯直到今年年底才批准加入京都議定書,而美國則在2001年3月宣佈退出京都議定書。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家的缺席,使人類抑制溫室氣體的努力在1997年之後一直無法付諸實施。雖然在2004年11月5號,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佔全球總量17.4%的俄羅斯,批准了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也終於可以在明年2月正式生效,但是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25%的美國,堅持拒絕加入京都議定書,他們的立場依然是全球環境保護的焦點。

  主持人:我知道駱先生在1992年曾經代表我們中國,一起參加了當時的環發大會,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談判和簽字儀式,我們也知道這個公約最後演變成為現在的京都議定書,我想您是最有發言權的了,一個很直接的問題,從1997年12月通過,到現在陳達七年,為什麼這麼長時間這個議定書才能夠生效呢?

  駱繼賓:因為剛才説了,要有50個國家排放量要達到世界總排放量的55%以上,議定書才能生效。

  主持人:當時為什麼要規定這一點呢?

  駱繼賓:這也是一些國家根據自己的利益來考慮的,如果説當時就生效,都是很多小國家,我排放本來數量也不大,結果我在減,你們那些大排放國還在排放,很不公平。

  主持人:一個不公平,另外一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駱繼賓:不解決問題,也不公平,所以規定了一定要達到一定數量,這樣才能生效,實際上歐洲有些國家已經在減排了。

  主持人:實際上已經在行動起來了。

  宋曉軍:昨天的部長級會議,德國和英國已經規定了比京都議定書還大的量去減,他們叫後京都議定書,他們説要從2008年到2012年,他們要減少到1990標準的8%,京都議定書規定是5.2%,所以他們把它稱之為後京都議定書,起表率作用。

  主持人:那很好。

  宋曉軍:對,歐洲這兩個國家,但是研究所幾個專家説,不能光他們兩個國家起這樣的作用,還得大多數國家,當然像小片裏説的美國、俄羅斯,可喜的是俄羅斯今年年底簽了。

  主持人:在説俄羅斯和美國之前,我想還是回到一個很根本的問題,面對現在的全球變暖,如果這個京都議定書能夠正式生效的話,能管用嗎?

  駱繼賓:管用的部分有,不能説全管用,但是方向向前邁了一大步,我相信這個方向是不可逆轉的,美國雖然現在抵制,也可能至少布什在臺上,因為布什和切尼都是代表了美國石油集團的利益,和他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所以他會堅決抵制。

  主持人:具體怎麼講呢?

  駱繼賓:具體是如果要減少排放的話,石油的銷售就大大減少,他們的收入就大打折扣。

  主持人:這是非常明顯的例子。

  駱繼賓:所以他希望多消耗石油,他能夠通過石油發大財。

  主持人:但是我們知道,您也是專家了,據資料顯示,現在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5%是美國,而美國簽了京都議定書,當時同意了又退出了,現在是堅決不簽,而且一直態度很強硬,他的藉口是如果這麼做會影響美國的經濟,剛才您已經説了。還有一種説法也不公平,發展中國家他們也承擔相應的責任,為什麼美國承擔這麼多,而在這一次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會議上面,美國的代表又有一種新的説法,我們聽聽他怎麼説,然後我們看一看美國的態度。

  美國代表:我們已經看到了,有關強烈風暴和颶風的眾多報道,並因此認為,每個人都在經歷氣候變化,但事實並非如此,並沒有直接的科學證據,表明這些風暴和氣候變化有關係,那些災害只是地球發展史,正常循環中的一部分。

  主持人:駱先生,您作為專家,怎麼來評價,我當然不是説讓您去批駁他,咱們還是用科學的觀點來説,他這種説法站得住腳嗎?

  駱繼賓:我可以這麼説,在氣候變暖之前地球上因為很多氣象災害包括風災、洪災、澇災、旱災都有,由於氣候變暖,這些年有些災害確實是明顯增多了,比如今年美國的颶風,美國今年颶風和日本今年的颱風都比往年多了一倍,而且也都破了歷史記錄,所以説這些年,地球上災害和極端事件確實是有增加,我們應該這麼理解,我覺得增加的部分和過去災害增加的這部分,是和氣候變暖有關係的,不能説每一個災害都和氣候變暖有關,現在我們很難具體分析,哪一次災害是氣候變暖造成的,哪一次不是氣候變暖造成的。

  主持人:您的意思肯定是有關係的。

  駱繼賓:是有關係的,但是不能像他這麼説,完全沒有關係,也不能那麼説。

  宋曉軍:昨天美國布什的科學顧問在美國國務院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作為對這個公約的回應,實際上他也客觀承認了跟氣候變暖有關,但是他引用了布什的一句話,他説發展經濟不是問題,而通過發展經濟有了錢以後再去治理,他是這樣,不像歐洲,德國、英國他們是減,有些媒體説有的人像減肥一樣,少吃來減肥,而他是多吃長了有勁,再鍛鍊再減肥。歐洲和美國在溫室氣體排放上是這樣一種對立。

  主持人:我們注意到美國在這個問題上是很孤立的,國際上很多國家都在批評美國,你負這麼大的責任,你為什麼不能夠簽這個,太自私。反過來俄羅斯也是經過了再三權衡,也很難,但是可喜的是確實是簽了,我想問一下觀察員,您覺得俄羅斯簽字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考慮?

  宋曉軍:當然俄羅斯原來最早的時候,就是前蘇聯解體之後想接近美國,但是後來到了普京上臺之後更多的是去接近歐洲,我們知道歐洲環保主義是非常有政治地位,有政治影響,包括汽車排放量歐三標準,包括以開小車為榮,俄羅斯都開大車,俄羅斯既有政治上的考慮,也有可持續發展,包括科學發展觀的影響,我覺得是兩方面的。

  主持人:我們從圖上看到俄羅斯也是大戶。

  宋曉軍:當然俄羅斯原來在京都議定書上曾經提出一個1.8的標準,不接受京都議定書減排5.2%的標準,他説他利用森林的面積大吸一下二氧化碳,這之間也推來推去,最後終於在今年年底簽了,我覺得應該來説最後這一項政治因素比較大。

  主持人:我想我最後一個話題,面對這樣一種全球變暖,同時經濟又如此活躍,我們中國也身在其中,我想問一下對於中國來講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您感覺最重要的?

  駱繼賓:我覺得中國應該吸取這些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他們是先排放後治理。

  主持人:就像剛才宋先生説的,不能先長成胖子再減肥。

  駱繼賓:我們現在就要開始,儘量利用清潔能源,同時要有目的的約束我們的排放增長速度,不要任其發展,要不然我們要是大量發展汽車、發展污染工業、跟大量排放,結果我們回過頭來治理,所花的代價會非常大。

  主持人:這的確是一個很難的問題,我們也注意到我們領導人也提出來要科學的、可持續發展,因為一方面我們生活要改善,而另外一方面環境也是非常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談到這兒。感謝二位參與我們的節目,也感謝觀眾朋友收看我們今天的《國際觀察》,再見。

(編輯:陸玨如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