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 今日關注

尋找農民增收突破口(第二集):沙海荒山出財富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09日 22:50


  主持人:昨天,我們講了一南一北兩個産糧大縣的農民怎樣通過多種方法富起來的故事,節目播出以後,我們接到了不少種糧農民的電話,他們説看到了希望,更有幹勁兒了。不過,也有農民兄弟給我們提了一個問題,如果自然條件惡劣,連糧食都種不了,那又該怎麼辦呢?其實,在尋找如何使農民增收的辦法時,我們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難道沙漠就該永遠是沙漠,荒山就該永遠是荒山嗎?今天,就讓我們在沙漠裏,荒山中找一找可能藏著的財富。

   主持人: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有一個叫楊海清的人,説起這個名字,當地人沒有不知道的。就是這個楊海清,硬是在寸草不生沙子上種出了金子,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還是來一起認識一下這個漢子吧。

  我們是在山上見到楊海清的。阜新剛剛下過一場雪,天寒地凍,讓人恨不得把臉也埋進棉衣裏取暖,但楊海清仍然像往常一樣,到山上來看他的那片樹林。20年來,每天這個時候,他都會來山上看樹,風雨無阻,這片1000多畝的松樹林已經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遼寧阜新市彰武縣四合鄉農民 楊海清 :確實那樣的,包括上山,這棵樹風刮倒了馬上扶起來,給他蓋住。

  一些生活在林子附近的人已經説不出這裡20年前是什麼樣子了,但和肆虐的風沙對峙了20年的楊海清卻忘不了。

  遼寧阜新市彰武縣四合鄉農民 楊海清 :每天颳風之後,院裏的沙子達一米來高,就是過後養豬的院子在那兒趴著白天下午,那個颳風下午找豬那個豬被沙子蓋上了,就露兩個鼻子在那兒喘氣,它身子懶的不動彈。當年就那麼個情況,

  楊海清開玩笑説,雖然自己的名字裏有兩個“三點水”,可他並沒能生在水鄉澤國,而是生在了彰武。彰五縣位於遼寧與內蒙古的交界處,緊鄰科爾沁沙漠南端,每年一到起風的時候,這裡就黃沙滿天,遮雲蔽日,海清小的時候,別説是樹,連草都很難見到。沙進一尺,人退一步,許多農戶的家一搬再搬。多年來你種什麼沙子就埋什麼,農民始終擺脫不了貧窮的命運。

  遼寧阜新市彰武縣四合鄉農民 楊海清 :我這個山整個一點草沒有,是沙丘,那時候1982年呢,咱們省搞飛機播種,撒種那年旱颳風,一颳風沒成功。

  1984年,當地政府提出,誰能阻擋風沙,就讓誰長期無償使用土地。可省裏都沒辦成的事兒,普通農民又能有什麼辦法呢?就在這個時候,楊海清站了出來。

  遼寧阜新市彰武縣四合鄉農民 李寬:那時候他承包大夥兒以為那就是胡鬧,根據那個坨子它就栽不成,那個沙,這就是春天來看出來了,有樹你瞅不著,你上那沒樹的地方一站那冒煙刮的都看不到啥,這還能活嗎,小樹苗這麼高,兩下沙給你弄沒了,再一旱根本就不能活。

  遼寧阜新市彰武縣四合鄉農民 楊海清 :當初都恥笑我,你有錢沒處扔了,頭五年真笑話我,在沒有人幹的情況下我答應,一句話説了,就包下來。

  一為治沙,二為致富,楊海清想到了種樹,他算了一筆賬,1000多畝的樟子松少説也能值一、二百萬,這在依然處於貧困狀態的彰武縣可是個天文數字。不過,種起來才知道難,十幾厘米的小樹苗栽下去,第二天不是被風刮跑了,就是被沙子全埋住了。反復試了幾次,楊海清傻了眼,看來光有滿腔熱情是擋不住風沙的,可他不死心,又開始到處尋訪治沙專家。

  遼寧阜新市彰武縣四合鄉農民 楊海清 :我説我包了一千多畝沙丘,怎麼幫我出出主意,你那個沙栽樹栽不了,你栽上風一刮,就壓上來,給你包掉了,第一你先把沙子固住,現在咱們出那個叫沙打旺,你把籽種坨子上,讓他出來,把沙子哪怕不全部固住,半流動你再開始栽。

  為了做實驗,楊海清先在沙子上種草,他請村裏養羊的農戶把羊趕到自己的沙丘上,然後在羊踩過的沙坑裏撒上草籽,一場雨過後草長了出來,楊海清對種樹有了底。

  遼寧阜新市彰武縣四合鄉農民 楊海清 :第一場雨下過了,草全出來了,這回勁頭來了,就到處借貸款賣苗子,當時都是桑樹、白榆、刺槐。現在前頭那些那桑林那是過去第一批貸的,當時活的挺好,縣裏也來,市裏的領導也來看了,説沙子固住了,縣長跟你握握手,沙子固住了,當時也挺樂,問老楊你是怎麼固住的。

  楊海清種樹一發不可收拾,在他的帶動下,一些原本不相信樹能種活的農民,也紛紛開始植樹造林了。

  遼寧阜新市彰武縣四合鄉農民 楊海清 :栽樹十年強于種田吧,就是説種田年年小收入吧,種樹當年看不到,到十年以後就變成一筆財富了。

  村民遼寧阜新市彰武縣四合鄉農民 李寬:現在咱們看,就是根據咱們種點樹吧確實比種田強,因為啥你要不栽這個樹,沙子一來二去的,把你種糧的地給卷走了,沙子底下根本就沒有種糧地了,現在你得認真分析這個。

  遼寧阜新市彰武縣四合鄉農民 楊柏林:現在老百姓都積極響應了,現在要説栽樹的話,那有多少樹都栽了。

  記者:那你自己算一下栽苗一年能掙多少錢?

  遼寧阜新市彰武縣四合鄉農民 楊柏林:一畝地一千塊錢吧。

  記者:比種糧強?

  遼寧阜新市彰武縣四合鄉農民 楊柏林:比種糧強。

  20年的時間,小樹苗長成了參天大樹,當年30齣頭的小夥子如今也是兩鬢皆白,沒變的也許只有種樹的信念。

  遼寧阜新市彰武縣四合鄉農民 楊海清 :沙不盡我是栽樹不停。

  遼寧阜新市彰武縣四合鄉鄉長 王秀:近兩年,我們每年有一萬畝的速度,在退耕還林,荒沙荒地造林發展,現在我們鄉通過這兩年的退耕還林的力度的加大,特別是在楊海清典型的帶動下,有一千多戶農戶,都非常積極地就是要求退耕還林,都自願地調動樹苗,資源地栽樹,現在我們看吧,我們這一塊兒,退耕還林總面積在原來13萬畝,達到了1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50%多,未來我們鄉這個經濟,林業的經濟在鄉的農民的收入的比重一定會達到40%左右。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李周:現在我們退耕還林的補助比較高,而且補助的政策實行的非常好,在政府推動的各個項目裏面,應該説退耕還林的政策事實是效果最好的。

  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蕾:退耕還林應該説是農民非常歡迎的一項國家農村政策。它雖然是一個退耕還林一個單向的政策。那麼在執行過程當中,它現在反映出來,就是對解決“三農”問題有一系列的好處。/那麼過去扶貧就是補貼錢,直接補貼到農戶,那麼這種實際上是增加資源,增加輟學功能的一種補貼方式。那這樣,實際上在2002年的時候,採取這種辦法的話,就是(某地區)一千六百萬戶,農民人均可以獲得增加兩百元錢的收入。

  主持人:剛才我們説的是一個東北漢子治沙種樹種出財富的故事,下面我們要的説的事兒發生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遼寧彰武的茫茫沙海不同,地處大巴山和武陵山脈腹地的恩施,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平均海拔1000米,不適宜種糧食的坡耕地幾乎佔了當地耕地面積的一半。看著滿眼的荒山,當地農民不甘心,發誓要把荒山變寶山,他們成功了,可又是怎麼成功的呢?我們來看看。

  路,沒有好路;田,沒有好田;就是山,也是荒山。湖北恩施州土地貧瘠,加上山裏的動物危害耕地,糧食産量極低,全州8個縣市都是國家級貧困縣。當地曾流傳這樣的一句順口溜:樣樣事情都缺錢,種田只為肚兒圓。意思是説只要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按照書本上的説法,恩施屬於喀斯特地貌,複雜的名詞農民們弄不懂,只知道這些坡耕地大多都是岩殼地,出不了多少糧食。農民孫忠應家有7畝地,其中5畝都是坡耕地。

  湖北省恩施市白楊鄉農民 孫忠應: 費了很多的勞力、肥料,種上去以後,始終收入不大,一年只有幾百斤糧食,七八百斤糧食。

  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蕾: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也就是非常低産,而且水土流失非常嚴重的這些坡耕地,還有就是在沙化特別嚴重的地方,那麼它現在的産量可能一百斤都不到。

  投入大産出少,糧食要這麼種下去,農民可能下輩子都要受窮。2000年,國家退耕還林工程啟動,按照國家的補貼標準,除去種苗費,每畝地補貼糧食300斤,20元錢。孫忠應家5畝坡耕地總共補了1500斤糧,100元錢,這是過去拼了命也種不出來的。按照市裏的統一規劃,孫忠應他們村退耕後要種植楠竹,摸著剛種下的楠竹孫忠應心裏喜滋滋的。

  孫忠應:這個楠竹,按照現在我們栽的、自己管理的情況來看,成活率好的話,今後,每年像我這個5畝地,可以達到4000元的收入。(收入)成倍的翻,勞動力減輕了,還有剩餘的勞動力出門打工,還從其他方面抓些收入,實在是好。

  湖北恩施州林業局局長 瞿建平:整個工程實施以後,總投資45個億,為(恩施)330萬農民,每年增收300元錢。

  退耕還林是一項系統工程,週期長,見效慢,剛開始需要國家糧食和資金補貼,國家對生態林和經濟林的補貼分別為8年和5年。除了補貼,退耕如何退得下、種什麼能增收也是關鍵。恩施摸索出的經驗是,嚴把握生態林和經濟林的比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

  記者潘敏:現在正是恩施州的茶農們採摘春茶的好時候,像這樣的坡耕地,以前當地農民只能用來種玉米,每畝收入最高只有二三百元,退耕還林以後,種上了良種無性係茶園,現在每畝地的收入可達到5000元。

  俗話説,雲霧山中出好茶。恩施山區海拔高、常年雲霧繚繞,正是産茶的好地方。在農民謝正西的茶園裏,一家人正和來幫忙的鄉親們忙著採摘,這會兒的春茶賣出個好價錢不成問題。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鄉農民 謝正西:現在春茶最高峰期間可賣到80元每公斤,最差的時候也克賣到30元左右,/今年春茶全部採完,我兩畝八分地大概可收入8000元。

  謝正西説,自打種茶葉後,收入是以前種玉米的十多倍,尤其是結構調整後種的都是優質的有機茶,價格好,不愁賣不出去。同村的許多茶農還在家裏辦起了茶葉加工廠,引來了武漢、南京等地的不少客戶。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鄉農民唐興倫:這兩天,一般批發價都在一百七八,零售拿出去不曉得賣好幾百(元),他們一般賣四五百、五六百的都有。

  不只是茶葉,在恩施,為了不重復經營,每個鄉都種出了一個特色品種。茶葉鄉、板黨鄉、楠竹鄉,已經成了一些鄉的代名詞。

  韓俊:那麼退耕還林應該説是農民非常歡迎的一項政策,可以説這項政策是一舉多得,改善了生態,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前幾年因為糧食過剩,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又緩解了這種糧食過剩,可以説一舉多得。

  張蕾:你比如我到陜西的明河,我採訪到一個村子裏的就是很多農民跟我説,他説我們這幾年差點沒得飯吃,要不是退耕還林的政策來了,我們就得餓肚子了,我們就得找政府要救濟了。因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那個山地就是坡度很大,一乾旱顆粒無收,他們自己説的,種下去一帽子收回來一杯子。就這麼個水平。所以他們説,我們簡直就高興得不起。説到什麼程度,就是土改以來,就是感覺到這個黨對農民這個給的政策受益最直接的。他們最歡迎的政策就是退耕還林政策。現在我感覺到退耕還林這個政策實行過程當中確實有一些問題儘早地研究解決。一個就是我剛才説的,有的地方,因為農民看到政府又給補糧食,又給補錢,又給種苗費,都覺得這是好事,都願意爭著幹,但是有的不該退的好的糧田,那還是不能退的。

  主持人:退耕還林,是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它不僅可以改善一些貧困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最有效的還是能幫助農民實現增收。難怪恩施人都把退耕還林稱作是德政工程。不過,恩施的農民們也有一些擔心,最擔心就是政策變化。

  退耕還林,必須提前一到兩年就要開始育苗、挖窩整地,2004年的退耕工作,實際上在2003年就已經開始著手準備。恩施基層幹部們眼下最擔心的,就是如果國家突然減少退耕計劃,那將會給農民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

  湖北恩施州林業局局長 瞿建平:聽説國家要削減(退耕還林)這個計劃呢,我們非常著急,但是據我們所知,有的平原地區非坡耕地也在進行退耕還林,這樣呢有可能會影響糧食安全,也影響了退耕還林的效果。我想呢,國家在調整計劃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山區和西部地區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下達計劃。

  對於農民們的擔心,專家們也提了一些建議。

  韓俊:在退耕還林的過程當中,確實也存在問題,那麼第一個問題就是跟撒胡椒面,全國有一千八百個縣都是退耕還林的項目縣,所以説這個項目呢只能是採取撒胡椒面的方式。今後應該是重點應該更集中一些,那麼另外一個就是退耕還林的規模也跟我們國家整個糧食的供求形式要一致起來,要統籌兼顧,要注重實效,那麼這一方面今年做了一些調整,我想這種調整他是考慮了我們今年和明天的糧食大的供求形式而做出的,有它的合理性,那麼這個在退耕還林的項目區要真正解決農民的增收問題,必須要解決農民可以不種糧食以後,他退耕以後,因為這個生態林是不可以馬上變成收入的,那麼要解決其他的代替的出路問題,那麼這方面也有些很好的探索,比如説外出打工,比如説發展其他的一些高效的一些農業呢,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需要進一步來探索這麼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他們的生計解決不了,將來退耕還林的成果也難以鞏固。

  張蕾:那麼這個關於退耕還林政策是不是有些調整呢?現在中央可能是有一些調整,這個調整也不是説減少這個面積或者説是就是中央不執行這個退耕還林政策的。目前就我知道的,現在這個政策是這樣,總量上,就是總的資金投入上面還是要保證這些地區。但是不再盲目地擴大面積。

  李周:不宜過快,倒不是説範圍,這些退耕還林可能都的退,可能10年、20年、30年因為你要知道美國到現在還在退,你憑什麼10年、20年你能退完,你不現實。

  楊海清治沙,孫忠應治山,如果他們一味地在貧瘠的田裏耕種的話,現在也許還只能過著勉強填飽肚子的生活。但是憑著自己的雙手,他們從沙海和荒山中找到了黃金,致富的路不只種糧一條,明天我們將接著尋找農民增收的突破口。

  (記者:陳君亮 潘敏)

(編輯:劉瓊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