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是黨中央按照科學發展觀作出的十一五期間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歷史任務。“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和總體目標。今年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開局元年,開好局、起好步,事關重大。從今天開始我臺在《新聞聯播》節目裏開設“建設新農村”的專欄,介紹各地在新農村建設中涌現出來的新典型、新做法,反映農村中的新風貌、新氣象。
地處革命老區的貴州省遵義市,近兩年來,當地農民自發搞起了以“富、學、樂、美”為主的“四在農家”活動,這裡的房子變新了,道路修好了,農民致富的産業做大了。
走進地處崇山峻嶺中的黔東南農村,迎面而來的是堅實、平整的道路,修葺整潔的村容,鄉間淳樸的民風,農民開心的笑臉。
村民:房子改變了,路修好了,生活條件改變了,我們農民現在是非常自豪。
“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圍坐在山區農家的溫暖的爐灶邊,説起農民自發搞起來的“四在農家”活動,鄉親們有説不完的話。
村民 余書生:(以前)從外面(打工)回來以後,就看到我們的家鄉路很爛很爛,出門都要穿水膠鞋。
遵義縣南白鎮龍泉村的農民善於種菜,但是出村的路制約著蔬菜發展,遇到雨雪天,稀泥就有半尺深,十天半月都幹不了。貴遵高速公路在村邊上通車以後,村民們經常鑽過防護網借道高速路。
村民:高速公路上總出現交通事故,(一年我們村就)死亡7個人。
因為路,打工回鄉的村民寧可到城裏去買房都不願意把房子蓋在村裏,村容村貌越來越差。而就在這個時候,鄰村正在創建的“四在農家”活動激發了大家追求富、學、樂、美的熱情,鄉親們決定自己投資投勞來修路。
村民:我們自己買泥沙,填土,自己積錢。
農民的行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送來了水泥、鋼筋予以贊助。很快,村裏的路全部得到了硬化。路暢通了,不再為運菜犯愁的村民們把蔬菜的産業越做越大。
南白鎮黨委書記 王曉旭書記:光這一塊建大棚(一年)就建了30個。
記者:一個大棚能給農民帶來多少收入?
南白鎮黨委書記 王曉旭書記:産值創收3-4千塊錢。
生産發展了農民的學習提高的願望增強了,大家都説,“四在農家”的創建活動使大家致富奔小康的勁兒更足了。如今,村裏的文化活動室也建起來了,村民爭先恐後進農技培訓班、購科技圖書,學習遠程教育。現在村裏80%的人都成了種植蔬菜的能手。去年一年,村裏一下子就有200多戶人家都蓋起了新房,這可忙壞了政府為農民聘請來的房屋設計師周老師。
記者:現在農民每家每戶都是按照設計好的圖紙建的嗎?
遵義縣建築設計師 周德明:基本上是按照設計圖紙,根據他們的經濟條件來蓋的。
遵義市委書記 傅傳耀:這就是農民自己創造文明,自己享受文明,説句實在話,所有的都是農民的創造,我們黨委政府只是起一個引導作用。
在採訪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只要是開展了“四在農家”活動的村寨,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都擁有了一個到兩個支柱産業。
遵義市市長 盧守祥:“四在農家”的最基本的點是富在農家,就是為老百姓找到一個致富的門路,解決他的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問題。
記者:這裡是遵義市綏陽縣的雅泉村,現在您看到這個是在當地已經具有了幾百年的歷史,完全是由手工製作而成的空心面。
你或許很難想象,象這麼精細的制面工藝,雅泉村的村民幾乎都會,但儘管這樣,這門從乾隆年間就開始流傳的工藝曾經一度消失。
村民 李光華:因為大家都在家裏做,就是自己家鄉人吃,好像不覺得稀奇。
兩年前,大學剛畢業的潘新培回到家鄉後決定開發這塊産業。他的想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現在加入到公司發展的農戶已經有一百多戶了,生産規模壯大了,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也保留下來了。
據了解,2005年遵義市政府和農民投入到“四在農家”活動資金的比例平均達到了1:5,在經濟發達一些的村寨,比例更高,而農民之所以成為投資主體的強大動力就在於“四在農家得民心”。
責編:陳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