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的名字品牌價值已經超過1000億,但他從沒因此停下探索的腳步。
1976年,在袁隆平主持下,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究並生産利用雜交水稻的國家。至今雜交稻的推廣已經累計增産稻穀4000億公斤,每年就可以多養活6000萬人。國際著名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評價説,袁隆平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
可剛進入超級稻領域時,最流行的理論,是早我們十年起步的國際水稻所從形態改良角度設計的這種頭頂大遂,小葉片的超級稻新株型。但袁隆平對這種不利於光合作用提高産量的株型設計提出了質疑,特別是在雲南、江蘇等地發現了這種直立大葉片,谷穗下垂的高産品種後,袁隆平重新提出了我國自己的超級稻新株型,並結合了水稻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短短十年間,當最早開始超級稻計劃的日本還在畝産440公斤的水平上徘徊時,我國則連續實現畝産700公斤和800公斤的目標,推廣後又累計增産糧食超過50億公斤。剛剛邁入2006年,已經76歲的袁隆平又給自己提出了一個新目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到2006年,我們爭取有一公頃兩公頃(水稻)平均(畝)産量能夠上到900公斤。
一旦實現畝産900公斤的目標,意味著每年增産的糧食又可以多養活7500萬人。但900公斤這個數字要比目前國外超級稻研究最領先水平整整高出了一倍,怎麼突破?袁隆平瞄準了正興起的分子生物學。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研究員 朱運昌:現在新的東西,新的想法出來了,他(接受)很快,你看我們現在專門建了分子實驗樓。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下一步(如果)真正實現(畝産)900公斤,我就要提出1000公斤的目標。
創新箴言
理論不迷信權威、方法不因循守舊,袁隆平的創新之路讓中國雜交稻研究引領世界。
責編: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