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中國 輝煌的55年】大慶:科學發展觀“指路” 資源型城市“轉型”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26日 20:00)
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45年前的今天,在松嫩平原的一個小鎮上,名為“松基三井”的基準井首噴工業油流,當時正值新中國十週年慶典前夕,這個地方因此取名為“大慶”。從此,大慶油田就與共和國的建設緊緊地聯絡在一起。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大慶油田誕生之時,我國正處於三年困難時期,1960年初,來自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石油工人在惡劣的開發條件下,掀開了大慶油田勘探開發大會戰的序幕。
(新聞記錄片片段)鑽井隊長王進喜説:“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吊車汽車不夠用,石油工人就用人拉肩扛的辦法讓幾十噸的設備迅速到位;沒有水罐車,工人們硬是用臉盆端來了幾十噸水開了鑽;油井發生井噴,需要用水泥堵住,沒有攪拌機,鐵人王進喜&&跳進了鹼性很大的泥漿池裏,用身體攪拌。正是在這種“大慶精神”的感召下,從1960年6月1日運出第一批原油,到3年之後大慶油田會戰結束,中國結束了當時完全依賴“洋油”的歷史。
記者現場:“我現在站的地方距離“松基三井”100公里,隨著我身後這臺鑽機的開鑽,時隔45年後,鐵人王進喜生前擔任隊長的1205鑽井隊打下了第1630口油井。”
第18任1205鑽井隊隊長李新民:“過去,鐵人老隊長創造了世界一流的鑽井速度。所以我們繼承“鐵人精神”,就是要在鑽井技術上不斷突破。現在我們就能在地下1000米深的地方,40厘米厚的薄油層穿行700多米。”
薄油層佔據大慶石油儲藏的四分之一,大慶石油工人創造了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對薄油層和超薄油層進行二次、三次開採,創造了連續27年年産原油5000萬噸以上的世界奇跡。截至去年,大慶累計為國家貢獻原油18億噸,上繳利稅5000多億元。在大慶油田不斷創造奇跡的同時,一座新興的城市也孕育而生。然而,年復一年的開採,使大慶地下的石油越來越少,資源枯竭帶來的壓力正在不斷加大。
大慶市市長蓋如垠:“我們大慶作為一座對石油依存度70%以上的資源型城市,眼下就必須跑贏一場比賽,那就是地面上大慶的經濟轉型、城市轉型速度,必須大大超過地下大慶油氣資源的遞減速度。”
如今,我國惟一一個依託石油和石化産業建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在大慶市崛起。1000多家高科技企業在開發區形成了精細化工、電子信息、新材料、機電、醫藥等五大産業,年産值超過百億元。與此同時,大慶的石油産業鏈也正在拉長,隨著60萬噸乙烯擴建、30萬噸聚丙烯等項目相繼開工,大慶將形成石油、化工、地方工業“三足鼎立”的産業格局。
責編: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