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現場: 觀眾朋友,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位於黑龍江省的中俄貿易口岸綏芬河。您現在可以看到,從口岸對面進口到我國的大批木材已經堆滿了這裡的鐵道線。
每天上百輛車皮的木材進口,把綏芬河變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木材大市場,而這恰恰使幾百里之外的伊春林業工人找到了再就業的新途徑。自從國家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以後,這裡10多萬拿慣了斧頭和油鋸的人們也就閒了下來。現在有了木頭,為啥不使出林區人的看家本事,搞木材加工賺錢呢?
伊春市市長李延芝説:“伊春,我們的優勢是什麼?就是我們長期以來形成的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綏芬河有木頭,伊春人有技術。伊春市政府敏銳的從中看出了安置就業的門道。於是,市長親自帶隊來到綏芬河,與當地政府共同商議發展大計。沒想到對方當即表示,凡是伊春人來投資辦廠的,從立項、辦照到建成、投産,他們全包,還要扶上馬送一程。翠嵐林業局的曲鳳和和他的夥伴們剛來辦廠時,就是由當地政府領導親自包扶,他們一個月辦照、仨月建成投産,不到一年就收回了投資。
曲鳳和説:“在這工人常年有活幹,我的工廠也常年不停産。這的資源有的是,從俄羅斯源源不斷地進來(木材)。關鍵是出來最大的收穫是知道什麼是市場了。”
兩地優勢互補為伊春市解決了5000名下崗職工的就業難題,看到這一切,兩地再次聯手出臺了土地、稅收、自己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引導伊春人把木材加工做成産業,有的乾脆把木材加工廠辦到了俄羅斯。下崗職工劉天順的兒子説:“我父親已經過去(俄羅斯辦廠)了。這邊的銷售沒有問題,已經是供不應求。”
如今伊春的木材加工産品已經遠銷到了歐美國家。由於綏芬河、伊春兩地合作的拉動,幾年來伊春市已經有5萬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 伊春市市長李延芝説:“這幾年,由於實施異地就業,伊春人走出山門、走出國門,這使得我們的就業空間更加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