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專家:歐盟越擴大 外交越難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0日 09:53 來源:

  人民日報消息:中東歐國家給歐盟共同外交政策帶來的影響又一次浮出水面。今年,被稱為“新歐洲”的中東歐國家中,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都將新建美軍基地;波蘭正就在其國內建立美國遠程導彈攔截基地計劃與美國磋商。而在法國等與美國保持一定距離的“老歐洲”國家眼裏,中東歐國家的上述舉措,可能會動搖歐盟原本就不穩固的共同外交的基礎。

  歐盟被公認是一個重要的國際行為體,但在外交和安全領域,並沒有成為“超國家主義”的行為體。自上世紀70年代歐共體開始進行政治合作,到1993年《馬約》生效,歐盟政治合作水平得到了提高。《馬約》規定,成員國將實施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包括最終適時走向共同防務。《馬約》同時規定,共同外交屬於歐盟“第二支柱”,以區別於共同貿易等所謂“第一支柱”。這樣一來,外交和防務大權實際上仍然牢牢掌握在各自成員國手中。雖然後來多次改約甚至簽署《憲法條約》,但歐盟共同外交作為政府間合作的性質一直未能改變。各成員國都希望打歐盟的旗幟,但誰也不願讓歐盟共同外交政策取代各自的外交政策。因此,歐盟的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更多地還是一個目標和“進行時”,而非“現在完成時”。2003年歐盟各國在伊拉克戰爭上出現的嚴重分歧便是一個突出例子。

  歐盟吸納8個中東歐國家入盟,更加大了達成共同外交政策的難度。這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眾口難調,深層原因則在於,在歐盟面臨的最重要的兩大外交政策問題上,新入盟的中東歐國家與歐盟多數老成員所持立場相去甚遠。一是對美政策。美國是歐盟各國最重要的盟友或夥伴,對美政策在歐盟對外戰略中佔據中心位置。但隨著冷戰的結束,歐美關係也在經歷著重大變化。法國總統希拉克代表的是敢於公開對美説“不”的一派力量,英國首相布萊爾以及新上臺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代表的則是親美的所謂“新大西洋主義者”,中東歐國家對美國採取的卻是毫無保留的支持立場。前不久被炒得沸沸颺颺的美國在歐洲的黑獄事件就反映了這一點。二是對俄羅斯政策。俄作為歐盟最大、最重要的鄰國,其重要性自不待言。1999年,歐盟有史以來發表的第一個對外“共同戰略”就是針對俄羅斯的。但事實上,由於英法德等國均在俄具有雙邊“私利”,歐盟對俄共同戰略名大於實。中東歐國家加入歐盟後,其對俄根深蒂固的疑懼使歐盟更難對俄推行一致戰略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至今將俄羅斯視為最大的潛在安全威脅。烏克蘭“橙色革命”、俄烏天然氣之爭後,一些東歐國家與俄羅斯的關係進一步趨緊。

  如果説,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歐洲的命運一直與一體化緊密相連,那麼,已擴至25國的歐盟則面臨著現實困境:塊頭大並不意味著力量大。成員國能否推行協調一致的共同外交政策,才是決定歐盟國際地位和影響的關鍵因素。

  (作者馮仲平 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所長)

  《人民日報》 (2006年02月20日 第三版)

責編:劉彥妤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