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聞分析:吉恩薩貢村緣何變成“永遠的墳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0日 09:29 來源:
    專題:菲律賓遭遇泥石流

  新華社吉恩薩貢村2月19日電 (記者范蕾 范躍龍) 2月17日,位於菲律賓南萊特省聖伯納德鎮的山體豁開一道巨大缺口,泥漿裹著岩石向山腳下的吉恩薩貢村傾瀉,方圓5至7公里的土地剎那間變成一個巨大泥潭,300多座房屋被埋沒。截至2月19日晚,仍有近1400人被埋在泥潭中,生還希望非常渺茫,吉恩薩貢村可能會變成“永遠的墳場”。究竟是什麼引發了這場滅頂之災?

  首先是人與自然的衝突。菲研究火山和地震的專家説,拉尼娜現象帶來的連日降雨和17日上午10時發生的輕微地震導致了泥石流的發生。也有環境部官員認為,真正的原因是大量砍伐原始樹木導致了水土流失。但林業部門的官員否定了這一説法,説山上的樹木茂密,沒有亂砍濫伐現象。

  記者驅車前往吉恩薩貢村時,特別留意了附近山上的植被情況,遠看確實是一番鬱鬱蔥蔥、植被茂密的景象。但在當地村民的指點下,記者發現山上多是低矮的雜草和椰子樹。當地村民説,山上的原始樹木已經被砍伐一空,取而代之的是經濟效益回收率很高的椰子樹。而椰子樹與原始樹木相比紮根較淺,顯然不能很好地起到保護水土的作用。

  其次是災害防範機制不完善和當地村民的防範意識薄弱。早在泥石流發生兩周前,菲國家氣象局就發出了相關的自然災害警報,菲總統阿羅約也下令各部門要提高警戒並組織村民疏散。當地有關部門按規定將吉恩薩貢村及附近幾個村子的村民疏散到相對安全的學校和教堂。

  但由於降雨時斷時續,而且只出現了幾次小規模的泥石流,村民們便産生了麻痹思想,陸續返回村莊,而負責疏散村民的官員沒有予以嚴格禁止。因而當特大泥石流發生時,大部分吉恩薩貢村民都在村中。此外,由於氣候濕熱,菲律賓農村的房屋多是木質結構。當大量泥漿傾瀉而至時,這些房屋沒有任何抵禦能力,剎那間被壓塌掩埋。

  其三是技術條件的限制和基礎設施的落後影響了救援工作。災難發生後的50多個小時中,共發現了吉恩薩貢村410名倖存者,但他們中大多數都是災難發生時恰好不在村子裏,而真正從災難現場被救出的僅有20人。

  記者在現場看到,救援人員使用的救援工具只有鐵鍬和竹竿。由於沒有照明,救援人員也只能在白天有限的時間裏開展營救工作。而通往災難現場的救援通道只有一條泥濘崎嶇的小路,致使救援車輛難以迅速抵達現場。

  此外,救援大本營和災難現場之間還隔著一條寬100多米的河。因連日降雨,造成河水暴漲、水流湍急,所有救援人員只能靠4輛推土機用鏟鬥運送過河。而救援人員即使到了河對岸,面臨的也是沒膝的淤泥,如同深陷沼澤地之中。與此同時,7架前來參加救援的直升機也只能在救援大本營附近著陸,無法進入災難現場。

責編:劉彥妤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