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伊朗總統內賈德訪問敘利亞欲建反美同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6日 15:09 來源:

  世界新聞報消息:

  “我們支持伊朗發展和平核技術。這是伊朗的權利,也是其他所有想和平利用核能國家的權利。那些試圖反對這一權利的國家並不能夠提出令人信服或者合乎邏輯的理由。”——敘利亞總統巴沙爾

  2006年1月19日,敘利亞大馬士革機場籠罩著一種別樣的氣氛,安全保衛人員井然有序地行使著自己的職責,前來迎接到訪客人的敘利亞外長沙雷神色肅然。隨著一架專機徐徐降落,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緩步邁出機艙,開始自己就任總統以來對敘利亞的首次訪問。作為中東地區最令美國頭疼的兩個國家,值此伊朗核問題波譎雲詭之際,內賈德訪敘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種種猜測。

  內賈德式的“遠交近攻”

  作為執政尚不足半年的伊朗新任總統,內賈德以自己極富個性的執政風格和直言不諱的硬漢外交形象震驚國際社會。2005年被包括《時代週刊》在內的美國、俄羅斯及中東三家媒體評為年度全球風雲人物之一。

  此次面對美歐的頻頻施壓,內賈德一方面多次發表強硬表態,堅持伊朗擁有開展核研究計劃的權利;另一方面則從軍政諸方面綜合考慮,運用合縱連橫之術,在國際政治格局中布子謀勢,從突訪敘利亞入手,向世人展示了內賈德式的“遠交近攻”。

  訪問敘利亞有利於打破美國的圍堵策略:目前美國對伊朗已逐漸形成左右鉗制之勢,伊朗東部為阿富汗及中亞地區,美國人通過派駐十余個軍事基地加強了對該區域的控制。伊朗西部為伊拉克,大批駐伊美軍主導著該地區的軍政局勢。在與相鄰國家交往受到圍堵不利的情況下,內賈德獨闢蹊徑地對敘利亞進行訪問,在繼續表明支持敘利亞抵抗國際社會壓力的立場,拉近兩國間固有友好關係同時,也向全世界傳遞了一個信息,“伊朗並沒有被‘捆住手腳’”。

  凸顯伊敘友好將提醒俄羅斯在中東的利益:中東一向是大國角力之地,尤以美、歐、俄三方的拼搶最為激烈,美國將以色列作為在該地區博弈的戰略支點;歐盟注重培育和發展同阿拉伯國家的整體關係;強烈反對美國在中東的霸權和擴張的敘利亞、伊朗則是俄羅斯用來牽制美國人的棋子,兩國自俄羅斯引進的大批武器裝備就是佐證。

  美國的“大中東計劃”早已引起俄羅斯的警覺。通過訪敘突出彼此間友好關係,內賈德可以不動聲色地提醒俄羅斯,伊敘這對“難兄難弟”對於維護俄在中東的利益有著重要作用,進而促使俄羅斯加大對伊朗的支持,借助大國間的競爭對美國在伊朗核問題上的態度構成掣肘。

  反美同盟真的會形成嗎?

  此次內賈德訪敘是兩國首腦在不到半年時間裏的第二次會晤。在目前伊敘都面臨美國等西方國家強大壓力的形勢下,兩國加強團結、相互支持、強化業已存在的友好關係的舉動特別引人矚目。

  針對此次敘利亞總統巴沙爾發表明確支持伊朗核計劃的聲明,有分析人士認為,伊朗和敘利亞正在朝著地區性反美同盟的方向發展。這一結盟真的會形成嗎?答案是否定的。概括地説,可以從以下三種情形進行思考:

  投桃報李説:從歷史上看,伊敘兩國有採取一致行動對付共同敵人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由於敘利亞已故總統阿薩德和伊拉克的薩達姆有私仇,敘利亞是在兩伊戰爭中惟一支持伊朗的阿拉伯國家。當時巴格達切斷了通往敘利亞的輸油管道,伊朗則以彌補這一缺額進行回報。

  但是隨著老一代領導人的逝去,昔日影響國家決策的個人行為已不復存在。2005年伊朗政府曾就哈裏裏遇刺事件公開支持敘利亞,因此巴沙爾的聲明也許只是對伊朗方面的回報,並不能作為雙方結盟的證據。

  犄角之勢説:在西方人眼裏,伊朗和敘利亞的“結盟”曾經給了在黎巴嫩的美國利益沉重打擊。當以色列在1982年襲擊黎巴嫩時,伊朗向黎巴嫩派出了伊斯蘭革命衛隊,負責組建並培訓什葉派真主黨民兵。敘利亞則指揮親敘利亞的“阿邁勒”運動,伊敘在黎巴嫩的合作不僅在當時增加了解決問題的難度,而且打開了日後針對美國實施非對稱打擊的潘多拉魔盒。

  但是伊敘的軍事實力確實有限,有軍事評論人士稱“它們聯合起來將有能力加劇伊拉克的混亂局面”。其言外之意是,即使伊敘聯手,兩國仍然只是擅長進行遊擊式的襲擊,而不具備相互呼應地展開正規軍事行動的能力。

  唇亡齒寒説:日前披露的一份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內部分析報告指出,之所以伊朗下決心加快核武器的研發進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目前敘利亞在黎巴嫩面臨的不利局面的憂慮。

  該報告稱,“從戰略角度來看,敘利亞國內局勢的任何變化及不穩定,都將削弱伊朗反擊猶太政權威脅的實力。”伊朗擔心在敘利亞被迫全部撤出駐黎巴嫩武裝力量後,西方國家將極力阻止伊朗獲得核能力。

  另一方面,敘利亞也擔心在伊朗核問題解決後將承受美國更加集中的打壓。共同面對的困境和相互間的依存關係是巴沙爾總統發表聲明的初衷。伊敘兩國建立聯合陣線共同抵禦外界壓力、進而改變自身生存條件也是現實和迫切的要求,但是將這一切上升到“反美同盟”則顯得有些言過其實。

  鏈結:敘利亞-伊朗關係發展大事記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敘利亞改變此前對親美的伊朗政府的仇視,兩國開始發展友好關係。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敘利亞是唯一支持伊朗的阿拉伯國家。

  1996年,敘利亞總理祖阿比首次訪問伊朗,敘伊雙方簽署了五項協定和一份諒解備忘錄,以加強兩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的合作。

  2001年3月11日,連接敘利亞和伊朗兩國首都的鐵路客運首列列車正式開通,這條由大馬士革至德黑蘭的鐵路總長2437公里,對促進敘、伊兩國間的友好關係和經貿聯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3年,針對美國指責敘利亞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藏匿伊拉克領導人,時任伊朗總統哈塔米表示支持“站在抵制以色列壓力、捍衛巴勒斯坦人民夙願最前線”的敘利亞,“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將與美國發生軍事衝突”。

  2005年2月,國際社會就哈裏裏遇刺事件向敘利亞施壓,伊朗副總統穆罕默德禮薩阿雷夫在德黑蘭結束同敘利亞總理納吉奧特裏的會晤後表示:“我們隨時準備在任何情況下幫助敘利亞應對威脅”。“在這個敏感時刻舉行的會晤十分重要,尤其是因為敘利亞和伊朗都面臨諸多挑戰,因此建立統一陣線很有必要。”

  2005年8月,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前往德黑蘭出席伊朗總統內賈德的就職典禮。

  2006年1月,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在與到訪的伊朗總統內賈德會晤後表示,“我們支持伊朗發展和平核技術。這是伊朗的權利,也是其他所有想和平利用核能國家的權利。那些試圖反對這一權利的國家並不能夠提出令人信服或者合乎邏輯的理由。”(特約觀察員 戎振華)

  2005年8月,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前往伊朗參加內賈德的就職儀式

  2005年11月,伊朗民眾聲援政府的核政策

  1月10日,伊朗不顧國際社會的勸阻和警告,執意開啟已封存長達兩年半之久的核研究設施,導致與美國和歐盟的關係驟然緊張。1月16日,美、俄、中三大國與歐盟三駕馬車英、德、法聚集倫敦,就伊朗核問題展開磋商,儘管會議並未就是否將伊朗核問題提交安理會達成一致,但是據英國外交部發言人透露,與會代表對伊朗重啟核燃料研究活動表示“嚴重關切”。2月初在維也納舉行的會議將成為各國對伊朗核問題的最終表態時間。

  作為引起這場軒然大波的中心人物,伊朗總統內賈德于19日對敘利亞開始為期兩天的正式訪問。臨行之前,內賈德在德黑蘭機場表示:“伊朗和敘利亞在所有領域都享有廣泛的、持續發展的合作關係。在宗教和地區問題上,兩國有許多共同的看法。”

  甫抵大馬士革機場,內賈德便乘車前往敘利亞總統巴沙爾的府邸,雙方在歡迎儀式後進行了深入會談。雖然有新聞官員介紹稱,兩位總統將主要就地區發展和經濟合作等事宜進行討論,並簽署經濟、文化領域合作的相關文件,但是這一説法並未得到普遍信服,反而吊足了媒體的胃口。

  為什麼要去敘利亞?

  此次內賈德將敘利亞作為出訪對象絕非興之所至,而是由雙方相似的處境所決定的。眾所週知,美國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一直致力於推行“大中東計劃”, 意在迫使阿拉伯國家進行政治、社會、經濟等全方位的改革,最終將阿拉伯世界納入自己主導的體系。

  在此過程中,伊朗和敘利亞由於態度強硬成為美國實現計劃的巨大障礙。在美國總統布什2005年度國情咨文中,伊朗和敘利亞就同時被定義為恐怖分子開展恐怖活動的庇護國,並被扣上了破壞中東和平進程、遏制民主發展等“罪狀”。美國希望從地緣圍堵、政治擠壓、經濟封鎖等方面入手,完成對伊敘的全方位打壓,為實現“大中東計劃”鋪平道路。

  長期以來,伊朗和敘利亞面臨著強大的國際社會壓力和美國人的步步緊逼。2005年初黎巴嫩前總理哈裏裏血濺貝魯特,美國指稱敘利亞是幕後主使,並要求敘利亞撤出駐紮在黎巴嫩的武裝力量,壓縮敘利亞的戰略空間。正當敘利亞身處困境之際,伊朗第一副總統阿雷夫公開表示伊朗願意與敘利亞分享對抗制裁的經驗,並且希望敘利亞能夠克服困難戰勝制裁。

  此次伊朗總統內賈德訪敘期間,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在聯合記者招待會上宣佈敘利亞將在核問題上支持伊朗,並願意進一步密切雙方關係。在關鍵時刻“表現出對老朋友的支持”,也印證了伊朗方面選擇的動機。

責編:復蘇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