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法宣稱"核反擊"驚動世界 恐造成與伊朗核對峙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3日 18:48 來源:

法國“凱旋”級戰略核潛艇 [資料]

  環球時報消息:1月19日,法國總統希拉克在法國西部長島軍港視察戰略核力量時表示,法國已經做好準備對任何對其發動恐怖襲擊的國家發動核打擊。這是法國第一次明確表明可能會使用核武器來回擊恐怖襲擊。

  核威懾戰略依然至關重要

  希拉克這次講話大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氣勢。他指出:法國將對涉及“核心利益”的重大戰略進行調整,以便反擊“有可能使用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

  武器的國家”或“地區強權” 發起的攻擊。他表示,法國已經把核保護傘保護的“重大利益”的內容延伸到法國的盟友以及“戰略供應”。法國媒體稱,這種“戰略供應”包括石油,因此法國的核保護傘可能延伸到向法國提供能源的國家。

  從字面上看,希拉克透露了三個信息:一是針對恐怖主義將可採用核反擊;二是法國擬將核威懾用於歐洲共同防務;三是法國現在實行精確戰術核打擊,不再是冷戰時無可操作性的毀滅性核打擊。

  希拉克一再強調講話不針對具體國家,不是指“基地”組織,也不是指伊朗。分析人士指出,它是一個“虛擬化概念上”的敵人,説明核大國在新時代的敵人不是那麼好找,也多少披露了希拉克“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圖與打算。希拉克作為法國三軍統帥、國家元首,重申戴高樂主義的核威懾戰略在國家安全政策上的一貫精神,表明了核威懾戰略對法國國家安全依然至關重要。

  法願為歐洲防務提供保障

  核威懾戰略是戴高樂主義一貫奉行的國防戰略政策,在傳統上有著相對獨立性。冷戰時期,法國的核威懾戰略都是以大規模殺傷性為特徵的,它保證了法國的國家安全。冷戰結束後,強大的“潛在敵人”已成為合作夥伴,新的“潛在敵人”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同樣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敵對目標作為核威懾戰略存在的理由。

  近年來,法國政府並沒有放慢核武器研發的步伐。為維持核威懾戰略,法國政府不惜債臺高築,每年仍要花費30億歐元,這佔了全部軍事投入的10%。法國國防部與歐洲航空防務航天公司正在進行下一代新型核導彈的研發,這個項目投入額高達40多億美元。法國還投資50億歐元用於製造M—51型潛射彈道核導彈。兩年前,法國就開始興建研究新一代核武器的實驗室——兆焦耳激光實驗室。這些舉措都凸顯了法國加大核力量建設、提高核威懾能力的意圖。早在2003年10月就有法國媒體透露,法國有可能改變其核政策以應對“無賴國家”。目前,法國擁有的核彈頭有85%裝配在潛艇上。

  法國政府的這種做法引起了歐盟內部和法國國內一些人士的反對。最近一個時期,在歐盟內部,法國各政黨內,甚至法國軍隊內,都有人對法國政府的核發展和核威懾戰略表示質疑。

  在此背景下,希拉克發表這番講話,其用意可概括為兩點:既為“攘外”,更為“安內”。首先,在歐盟內部,希拉克振臂一呼“還有法國核威懾!”有先聲奪人之效,多少也可平息一些內外爭議,給人們打氣;其次,希拉克明確將盟國利益列入法國核保護範圍是新亮點,既説明法國願意為歐洲獨立的防務政策提供可靠保障,也表明“共同防務,共同分擔”的考慮。同時,希拉克顯然是想告誡未來的法國總統,莫忘核威懾戰略對法國安全的作用,任何候選人都應該有明確的立場。

  美歐政府沉默,輿論批評

  美國和歐洲各國政府似乎不願對希拉克的講話發表評論。但是,多家歐洲媒體相繼指出,這番言論是不明智的,可能造成西方國家與伊朗之間的核對峙。“德國之聲”當天就在其網站上發表評論文章,認為該講話顯然是“對伊朗的行為表示不滿而進行核威脅”。這種做法很可能會刺激伊朗高層,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

  德國《明鏡》週刊評論指出,希拉克的講話不但會刺激伊朗,還可能刺激其他國家的一些“種族主義勢力”,使他們走上發展核武器的道路,並以此抗衡世界其他國家,危害國際安全。西班牙《國家報》指出,“無論本意如何,希拉克都在重演布什政府的行為”,該言論對防止核武器擴散效果甚微。英國、荷蘭等國的媒體也指責希拉克的言論“有些過火”。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麥科馬克19日表示,如何使用武力來保護自己的國家和人民是任何國家領導人的重大決策,這個決策需由該國家和其領導人自己決定。“911”事件發生後,布什總統就一再強調,美軍將“使用一切必要的資源、武器和手段”來贏得反恐戰爭的勝利。據美國媒體透露,美軍一直在研發使用小型核武器打擊恐怖分子。在《將來的戰略攻擊力》報告中,美國國防部建議:通過核武器的小型化,以清除“無賴國家”和恐怖組織的領導人為目標,來加強對恐怖主義的攻擊力;同時最大限度探索不使用核武器的打擊手段,只在核威懾失效的情況下,才進行有目標的核打擊。

  2005年,美國國防部起草了一份調整核武器使用的核防禦草案,草案稱:指揮官在獲得總統批准的情況下,可對一個國家或一個恐怖組織所發動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攻擊,採取先發制人的核打擊行動。草案舉出採取先發制人核打擊的情況包括:敵方正在使用或者企圖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美國或盟國的軍事力量或平民發動襲擊;只有通過使用核武器才能毀滅敵方即將使用的生化武器。草案披露後,俄羅斯國防部長伊萬諾夫隨即警告美國,稱任何允許先發制人的核打擊戰略都會誘發世界其他國家追逐核武器。

  核威脅與日俱增

  專家分析認為,希拉克的這次表態,表明法國已經感到日益增加的恐怖襲擊威脅。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恐怖分子猖獗的活動正在使像法國這樣的國家重新打出核威懾這張舊牌。因此,有專家擔心希拉克此言一齣,非但不能嚇住恐怖分子,反而有可能會進一步刺激其他國家發展核武器。

  冷戰時期,兩大陣營的“確保相互摧毀”的核戰略使世界保持了一種“恐怖的和平”。冷戰後,核陰霾並未隨著柏林墻的倒塌而消失。近年來,恐怖勢力正千方百計地想要搞到核武器,一旦核武器落入他們之手,恐怖襲擊的規模將會遠遠超過“911”事件。

  近年來,國際核黑市的活躍為恐怖組織獲取核武器提供了方便。早在上世紀90年代,核黑市就已經在中亞、東歐和巴爾幹地區出現。蘇聯解體後,不少人打上了核材料的主意。俄軍一些負責保護核軍事設施的軍人鋌而走險,從事核材料的走私。一些核工業城的工人和科研人員也從事核武器走私。隨著全球反恐戰爭的繼續,恐怖組織追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計劃逐漸浮出水面,多國情報機構發出警告,以“基地”組織為首的恐怖組織已具備了製造“臟彈”的能力。從技術上講,製造一枚“臟彈”比製造真正的核彈容易得多,恐怖分子只要將核廢料、核材料或其他放射性物質包在常規炸彈裏,就能利用炸彈的爆炸造成放射性殺傷。

  防止核武器、核技術流失的難度在加大。去年10月,英國媒體披露了英國軍情五處的一份名為《存在核擴散嫌疑的公司和組織》的文件,該文件早在2003年就已編寫完畢,目的是為了提醒英國的相關機構和公司,防止他們不慎將敏感的材料和技術出口到那些秘密追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外國公司或機構。文件列舉的8個國家的360傢俬人公司、大學院係和政府組織,被認為獲得了用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製造項目的材料和技術。

  但是,即便會發生核恐怖襲擊,用核彈來打擊恐怖分子仍是很困難的。專家分析認為,用核武器來對付恐怖分子十分危險,從技術上來説即便可行,但實際上難度很大。首先就是如何確定恐怖分子的躲藏之地。其次是能否避免老百姓的傷亡。此外,一旦開了這個口子,非但不一定能有效打擊恐怖分子,還會加劇核競賽。因此,西方國家對於核打擊的態度一直是比較謹慎的,對恐怖分子實施“核反擊”至今還主要是用來威懾。(駐法國特派記者 廖先旺 駐美國特約記者 商鏑)

  《環球時報》〔20060123 第7版〕

責編:唐峰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