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18日 08:24 來源:
新京報消息:
“一些人説我是個怪人,甚至用更加難聽的話罵我。但我認為我是一個普通人,而且還是一個行為舉止溫文爾雅的人。”
———2005年8月29日,在日本大選前的一次黨首辯論會上,小泉為自己一意孤行解散眾院辯解。
| |
2005年10月30日,小泉在日本茨城縣視察航空自衛隊。小泉強烈支持日本國會修改憲法,將自衛隊升格為自衛軍。
| |
閉目塞聽 |
2005年1月25日,小泉緊閉雙目,在國會聽取議員的質詢。面對反對聲音,小泉慣用的方法便是閉目塞聽。
| |
呼拉小泉 |
2005年4月23日,小泉在訪問印尼期間童心大發,為亞齊一所小學的師生表演起了呼拉圈。
| |
談談情、跳跳舞 |
2005年3月29日,首相官邸,小泉主動邀請來日宣傳影片的美國影星理查 基爾共舞,小泉的親美情結可見一斑。
2005年應該算是小泉純一郎從政以來表演得最為“淋漓盡致”的一年。這一年裏,小泉一手導演的幾臺政治外交“大戲”,充分展現了這位年過花甲的自民黨黨魁“唯個人意志”的鷹派特色。
自從政以來,小泉一直極力主張郵政民營化,他堅持認為郵政改革是日本經濟和行政改革的核心,但是調查顯示,只有2%的日本民眾認為這項改革是政府急需解決的問題。在自民黨內外,對這項改革也存在強烈的反對聲浪。
但是,這些都無法改變固執的小泉。2005年8月8日,郵政改革法案在參議院未獲通過,小泉斷然解散眾院,提前舉行大選。為此,小泉被日本前外相田中真紀子稱為“怪胎”,就連小泉所屬的派系首領森喜朗也認為小泉是一位“比怪人還怪”的首相。
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也許正是因為小泉“我行我素”的獨特個性,讓他在更像“偶像劇場”的眾議院大選中險中取勝,自民黨近10年來首次在眾議院獲得了2/3以上議席。小泉也成為二戰以來在任時間最長的日本首相之一。
借改組內閣之機,小泉更把自民黨內的“鷹派群體”集體推上日本內政、外交前臺,給日本政治保守化打上了更為深刻的印記。
有了國內問題上的春風得意,小泉在處理起外交事務就更加“我行我素”,10月17日,小泉再次參拜靖國神社,引起亞洲鄰國抗議。在APEC峰會上,小泉已經形單影隻,中日韓峰會也宣佈取消,日本與中韓鄰國的關係,跌入歷史最低谷,但是小泉仍然毫無悔悟之意,他還在繼續固執地自我安慰:與中韓關係惡化只是暫時現象。小泉甚至推卸責任稱,中韓把歷史問題當成“外交牌”。
在一意孤行為自己留下了“政績”以後,小泉似乎也深知“急流勇退”之理,宣佈明年9月引退。然而,對恢復經濟、養老金以及改善鄰國關係等真正關係日本國計民生的棘手問題,小泉卻把它們留給了下任首相。
目前,被稱為“自民黨最右翼”的安倍晉三接替小泉聲望最高,面對小泉留下的“爛攤子”,不知這位小泉改革的“忠實信徒”如何規劃自己未來的首相前景。 □本報記者 馬晶
言論1
“(郵政改革)是我的信念,我也不怕就此被殺,已經作了最壞的打算……要知道我是首相,説過要做的事情就得兌現,我本身也不希望國會解散……叫他們(反對的參議院議員)別投反對票。如果還是繼續造反,只有大家完蛋。”———共同社評論稱,所有政治家的終極願望都是成為國家領袖,並在獲得桂冠後保住權力。小泉一定是目前情況下獨一無二的人:為了一項政策居然冒下臺的風險,而這項政策(郵政改革)要不是有他,根本不會被提上政治日程。法國《費加羅報》評論稱,小泉獲勝後必須儘快適應新形勢與新挑戰,否則今天的勝利在明天看來只能是自滿的表現。如果單純延續以前的政策,對小泉來説是危險的。
言論2
“我越來越了解(日本戰國時代)武士的艱苦生涯。他們每天都面臨著死亡。我們從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400年之後,織田信長已成為小泉的精神動力,如果不是行為榜樣的話。”———小泉在接受《泰晤士報》採訪時説,他喜歡閱讀關於戰國時代著名武士織田信長的歷史書籍,從中汲取靈感。分析人士認為,小泉是把目前的東亞局勢看成日本的“戰國時代”。日本《朝日新聞》評論稱,與被自己侵略和殖民過的鄰國構建關係原本就很難,為此日本更有必要謹慎注意。日本外交應該努力擴建中日韓三國合作的基礎,做到不使歷史問題政治化,防止中韓聯手“反日”。可首相的所作所為恰恰反其道而行之……戰後日本為加深同鄰國信賴關係的外交努力已經毀於一旦。
言論3
“靖國神社不是一個可以用作‘外交牌’的東西,即使中國與韓國試圖用它當做‘外交牌’。這行不通……那些批評我參拜的人是錯的……我不介意何時舉行峰會,如果他們想推遲峰會,那就這樣吧。”———《紐約時報》評論稱,剛剛在大選中把自己展示為一個現代改革家的小泉,現在又公開地擁抱日本軍國主義最糟糕的傳統。正如中國、韓國和新加坡領導人所迅速做出的明確譴責那樣,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是蓄意侮辱在日本戰犯手下死去的被害者後代。這的確是個錯誤的時間,來攪起鄰國噩夢般的記憶。這種挑釁看起來完全沒有必要,尤其是在中國正成為日本最至關重要的經濟夥伴和最大“地緣挑戰國”的時代。
責編: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