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9日 06:22 來源: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美國總統布什11月19日前往北京訪問,這是他入主白宮五年以來第三次訪問中國。與所有前任相比,這樣的頻率是非常高的,甚至是最高的。它不僅反映了中美關係的歷史性演變,而且也再次體現了世界重心正在向東方轉移的現實。
與其父親相比,布什在感情上並不喜歡中國。可是坐在總統的位置上,與中國這樣日益重要的大國打交道,其個人的好惡已經變得沒有意義。在未來三年裏,他是否還要訪問北京,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是必須和必要的,布什就一定會再次踏足中國。
美言台灣民主迎合保守勢力
然而,在抵達北京之前,布什在日本針對中國發表的一番講話,卻使很多人對華盛頓的對華政策感到疑惑。在那次講演中,布什批評中國缺乏自由和民主,同時對台灣的民主大加吹捧,甚至鼓吹中國大陸應該向台灣學習。
在中日政治關係最近再次冰凍,在臺海局勢依然僵持,在中美峰會快要登場的情況下,布什顯然是在敏感的地點和敏感的時候,對一個敏感的話題發表了不合時宜的評論。
美國一直好為人師,敦促中國學習美國的民主體制,這也就罷了。偏偏布什當著日本人的面,要求北京學習台灣,這在中國大陸普通民眾看來,無非是故意拉攏日本和台灣,以便遏制中國,與中國作對。
可是,只要回顧一下布什總統過去發表的相關言論,再把前後言論拿來比較,人們也許就能夠消除上述疑惑。
2000年上臺之初,布什對中國充滿敵意,首先是推翻了克林頓時代與中國開展戰略合作的政策,把中國稱為戰略競爭對手;然後是在台灣問題上多次公開聲稱,美國將以武力協防台灣,並且不惜代價捍衛台灣的“民主制度”。
可是這次在東京,布什只不過是對台灣的“民主和自由”美言了幾句,只不過是隔著日本海向中國大陸喊了幾句空話。很顯然,這種空洞而抽象的政治表態,目的之一是要迎合美國國內的新保守主義勢力;目的之二是要在中美峰會之前,對台灣當局和美國親臺勢力予以適度的安撫。
可以説,布什沒有對台灣作出絲毫的承諾,甚至連可能引起某些想像的暗示空間都沒有。它再次證實,布什政府的對臺政策確實已經發生了重大調整。在“讚揚台灣民主”與“捍衛台灣民主”之間,其實質性的差別何止是千萬里。但奇怪的是,台灣當局竟然對布什的這番空話感到飄飄然起來,可見布什的這一雕蟲小技是有作用的。
在觀察美國對華政策的時候,人們要看到兩個事實。其一,在經受了政治潮汐的沖刷之後,現在的布什總統在外交上已經圓通多了,遠非五年前那位滿身棱角的“牛仔總統”可以相提並論。
具體到對華關繫上,有個性的“布什總統”,已經被現實和務實的“布什政府”所取代,從而使其政策和手法變得謹慎而圓熟。2003年,布什在華盛頓當著中國總理溫家寶的面,公開警告台灣不能舉行全民公決。這是華盛頓對華政策向現實主義過渡的最早轉捩點。
對華決策權回到國務院
其二,在第一個任期中,布什的對華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新保守主義勢力的操縱,其基本的出發點是遏制和打壓,對中路線忽左忽右。
但是,從第二任期開始,這一情況開始發生微妙和具實質意義的轉變。在兩大派別的爭奪中,追求經貿和安全利益的現實主義路線已經稍居上風,其核心代表人物是副國務卿佐利克和商務部長斯諾。
佐利克是貿易談判代表出身,雖然在國務院排名只是第二,但卻是布什內閣成員,其政策影響力似乎超越了當初擔任國務卿的鮑威爾。不難想像,作為對華政策的關鍵決策者之一,佐利克獲得了國務卿賴斯的極大信任。而這又正好説明,曾一度被五角大樓操縱的對華外交決策權,已經回到國務院。這是布什對華政策正在向現實主義轉變的重要內因。
保守派牽制下的現實主義
然而,布什政權必須依賴的權力基礎,依然是共和黨右翼和基督教保守勢力。也就是説,在內政和外交上,布什不可能甩掉保守陣營的意識形態緊箍咒。
最近,布什總統支持的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選邁爾斯,因共和黨右翼勢力的反對而被迫退出提名。這一事實清楚説明,保守勢力是如此的強大,以至於布什政府還將處處受到嚴重牽制。布什的外交將受制于內政,內政受制于共和黨右翼。所以,他必須時刻準備著迎合這一勢力,包括作出政策性的妥協。
換言之,在對華交往中,雖然現實主義逐漸佔據優勢,但卻不可避免地帶有意識形態的色彩。即便是堅決主張中美戰略合作的佐利克,也不得不在某些重要的場合大講民主和人權,以此尋求“政治正確”和政策平衡。
因此,對於布什總統這次在東京公開批評中國民主和人權狀況的言論,人們應該更多地從美國國內政治的角度,而不只是從外交角度予以審視。當必須説的話説完之後,當必須做的事做完之後,布什才可以安穩地坐下來,與中國領導人談論更為重要的話題。
責編: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