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8日 23:14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消息: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長期的經濟不景,使人們淡忘了20世紀70年代眾多戰略家預測日本將崛起為政治大國的神話,特別是所謂“2020年日本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預言。巧合的是,日本失落的15年,正是中國經濟騰飛的15年,於是一個崛起神話替代了當年日本神話的位,逐漸佔據了全球戰略家的頭腦。
那麼,從現在到2020年間這關鍵的15年,中國和日本的綜合國力發展又將呈現出怎樣的軌跡?
21世紀的頭20年,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執政黨提出了這一時期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按照中國的經濟發展藍圖,到2020年,這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東方大國將實現全面小康,國內生産總值再翻兩番,GDP可達45000億美元。
然而,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卻聳人聽聞地闡述了“2020年,中國會非常窮的三大理由:“最糟糕的銀行”、“垂死企業”和“人口老齡化”。對於“熱心”美國人提出的問題,我們應理性分析,認真對待,但13億中國人仍然對15年後的國家發展前景信心十足。
就在中國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同時,日本的經濟界和科技界也分別發表報告,對日本在2020年的國家形象、經濟實力和科技戰略進行了整體規劃,表達了要在2020年前重振日本經濟、重塑國家形象的期許。
無獨有偶,世界權威經濟雜誌最近紛紛對日本經濟進行重新判讀,聲稱日本經濟已經復蘇,今後15年日本前景將更為光明。日本的再次崛起除了經濟上的意義,更有政治和軍事的意義。伴隨著經濟復蘇的是日本政治與軍事改革不斷加快的步伐,從爭常、修憲、內閣改組,再到深化美日同盟,小泉主導的日本正在走向一個新的方向。
2020年,對中國,對日本,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他們又回來了。來自美國、歐洲乃至開曼群島的基金經理人才不斷抱怨沒能訂到東京最上檔次的酒店;來自瑞士銀行和高盛的經紀人則在為海外客戶打點著前往那座代表著日本新興貴族階層的最新摩天大樓“六本木之丘大廈”的行裝;……
2005年11月l口,在東京證券交易所還上演了一幕“甜蜜的噩夢”;由於股票交易過於火爆,交易系統不堪重負竟然中斷4個小時,這也是東京證交所遭遇的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文易中斷事故。
然而,投資者的熱情卻開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對市場的樂觀預期充溢著整個東京。
2020:日本經濟重見光明?
10月中旬,美國《新聞週刊》以“再次崛起”為題報道了日本最近的經濟復蘇。與此同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經濟雜誌英國《經濟學家》和《遠東經濟評論》也不約而同地宣稱日本經濟已經復蘇,今後15年日本前景要光明得多。
在日本經濟忍受了15年低迷不景後的2005年,這一波關於口本的預測浪潮也許要比20世紀70年代的那一次要理智和冷靜得多。
在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的1968年,日本國內流行著這樣一句活:“赫爾曼 肯説,再過30年,日本就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了。”
赫爾曼 肯是美國哈迪遜研究所所長,1967年他在《公元2000年——33年後的世界》一書中曾預言,2020年日本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然而,肯的預言在20世紀90年代受到了最嚴重的挑戰。1990年,當神廟的鐘聲敲響後,伴隨著日本人新年祈福的,卻是經濟下跌的殘酷現實。從1990年到2000年,日本經濟年均增長率僅l.75%,成為戰後經濟衰退最為嚴重的10年,也被稱為“失落的十年”。
就在日本經濟如日中天的1989年,英國《經濟學家》的仁編比爾 艾默特卻寫了一本剖析日本經濟並預測日本衰落的書《太陽也會西沉》。該書在日本暢銷的同時,歐美一些同家還在熱讀由索尼公司總裁盛田昭夫和日本國會議員石原慎太郎合著的《敢説“不”的日本》。
但事實很快就驗證了艾默特的預見。以1990年東京股市暴跌和由此引發的房地産泡沫破裂為起點,日本經濟陷入了長達十年的衰退期。
然而,15年後,同樣是《經濟學家》,同樣是比爾 艾默特,又在大聲宣稱“日本回來了”,“日本正在復蘇”。
2005年10月,《經濟學家》以《太陽照樣升起》為題對日本經濟復蘇進行了特別報道,明確宣稱今後15年日本要比過去15年“光明”得多。
對於日本經濟的復蘇,《經濟學家》用於“隱秘”這個詞來形容。艾默特認為,種種跡象表明,現在已經到了日本經濟的拐點,日本經濟經過調整,一直阻礙復蘇的企業設備投資過剩、員上過多、拖欠債務過大的問題已經基本消除。
“日本幾乎不可避免地會獲得強大經濟、技術和財政力量,這將最終使其成為國際事務中的金融及政治強國,並最終很可能發展為軍事超級大國。”
——赫爾曼 肯《正在崛起的超級大國日本》(1970年暢銷書)
“日本正在從過去15牛的債務和通貨緊縮的束縛中掙脫出來。國內一片樂觀。衰落的國家並不總是一直衰退,在衰退的過程中他們也可以找到復蘇的源泉。我認為這正是現在在日本發生的情況:太陽又開始升起了。”這是艾默特在最近率隊奔赴日本進行為期3周的調查採訪後對自己所見的日本繁榮景象發出的感慨。
股市一直被看作一國經濟的晴雨錶,2005年日本股市連創新高,受到越來越多國內外投資者的青睞。截至10月3l日,在東證一部交易的股票總市值達到了4萬億美元左右,僅次於美國的15萬億美元;東京地價也山現了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以來第—次上漲。日本國土交通省調查顯示,東京平均地價在過去的一下中呈現上漲趨勢,其中居住區地價上漲0.5%,商業區上漲0.6%。
另一組經濟數據也對日本經濟復蘇進行了驗證:日本2005年4—6月國內生産總值折合成年率增長3.3%;9月日本企業就業人數升至紀錄水平,年比增加101萬人,為連續第7個月上行。整體失業率從4.3%降至4.2%。
似乎是與《經濟學家》相呼應,《遠東經濟評論》發表了美林日本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葉斯佩爾 柯爾的文章,聲稱“日本回來了,這次是真的”。
柯爾預測日本將重新恢復經濟高速增長,“一系列積極因素和機構性變動表明這個國家短期和中期前景看好。在今後5至10年,日本經濟增長潛力將達到近2.5%,這要比以往經濟學家們估計的l%到1.5%高得多。這就為日本經濟成為亞洲繁榮更強大的引擎奠定了基礎。”
如今,當人們以2020的戰略眼光重新審視當年赫爾曼 肯對日本的預言時,似乎又發現了某些正確的成分。
2020年:日本設定大國形象
“這裡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希望。”這是2002年日本作家村上龍的暢銷小説《希望之國》一書的開場白。在經歷了十幾年經濟持續衰退之後,日本人體會到的,更多是失落和挫折感。
如今,隨著經濟復蘇,日本人的“大國意識”也在全面甦醒。面對新的歷史轉捩點,日本正在重新尋求國家定位和自我身份的認證。
如何塑造“新日本”成了當今日本人街頭巷尾熱衷的話題,重溫歷史上的輝煌時刻則成了日本大國心態崛起的另一種表現。
去年的日本媒體“日俄戰爭100年”熱潮,其主要內容並非反思日俄戰爭後日本迅速走上軍國主義的擴張道路,而是著重于渲染當年“小國日本”如何為求“維持自主獨立”,擊潰了軍事大國俄羅斯,有些書刊甚至叫嚷著要重現100年前的“奇跡”,因為現今日本同樣面對著一個比它大得多的中國。
日本最有影響力的商業聯盟日本經團聯曾在名為《日本:2025》的報告中這樣寫道:“20世紀日本經歷了‘失落的十年’,經濟實力持續衰退,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舞臺上日本的自信心不斷減退。在21世紀,日本必須找到扭轉這種局勢的方法。”
日本經團聯給重塑日本開出的藥方是重振經濟,並在全球範圍內推行“日本製造政策”,以日本的技術推動經濟的增長,與其他國家尤其是東亞國家發展合作關係,以日本為首推動自由貿易。
2005年4月2日,日本科學委員會發表了《日本:2050》的報告,不僅對日本從2006年到2020年的科技戰略進行了整體規劃,還提出,為了應對未來挑戰,日本應該在2020年前重塑國家形象,並首次明確指出應以日本的技術優勢作為重塑國家形象的軟力量。
報告首先道出了日本長期以來的苦惱:“如果剝離強大的經濟實力,其他國家又將如何看日本呢?一些歐洲與亞洲國家儘管比日本還小,卻由於種種原因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和尊敬。”隨後慨嘆,“日本在當年日俄戰爭時甚至在戰爭前曾受到過尊重和讚賞”。
報告指出,日本在21世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塑造受人尊重和讚賞的國家形象問題,“在21世紀,僅僅以軍事或經濟來定義國家形象已不太可取,最重要的是拋開過去50年來培養起的日本産業和商業大國的形象,而把目標放在建立順應21世紀需要的‘受人尊重’國家上。”
“受人尊重”國家,在報告中被解釋為“一個體面、優雅、榮耀、有個性、自豪、傑出、有威望、自尊、自強的國家”。
“時間過得飛快。今後國際事務的變化將越來越快。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把2020年設定為我們的戰略期限。”
為了實現2020年重塑日本國家形象的目標,報告認為,利用技術“軟力量”構建安全戰略對於日本的未來顯得至關重要,“現在對於日本最重要的,是與亞洲國家進行從太空到大型計算機以及能源研究等領域的廣泛技術合作以贏得亞洲的信任”。實際上,技術一直是日本除了經濟以外的另一大關鍵優勢。1990年以來,日本科研發展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一直是世界第一。
2020:美日同盟體系下的日本崛起
日本經濟上的復蘇會帶來政治上的變化嗎?在對日本經濟復蘇進行了全面剖析後,一些西方媒體和專家對2020年的日本政治與外交做出了這樣的預測:日本仍將與美國保持緊密關係,美日同盟將更為深化;日本將成為某種泛亞洲聯盟組織的領導成員。
“在外交政策領域,日本自民黨對中國的強硬態度已經在日本本土煽動起了民族主義情緒,但在根本上日本仍然是一個和平主義的國家。在未來日本將在維和和人道主義行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若沒有嚴重的國際危機,日本不太可能重新修改憲法揭開束縛其武裝部隊發展的鐐銬,也不會走向核武化。”《經濟學家》如是説。
然而最近日本的一系列動向,從爭常、修憲到日美同盟新協議,卻讓人不得不對日本政治究竟走向何方産生疑問。在日本經濟進入拐點的同時,日本政治似乎也已走到了—個拐點,小泉內閣不斷累積的改革舉措也許將把日本引領進一條新的死衚同。
上臺5年來,這位在日本像搖滾明星一樣受到歡迎的政治家“改革”幾乎不離嘴,在國內經濟改革方面的有力作為,使得他的“鷹派”政治立場獲得了更多的支持,他的“鷹派”作風重新點燃了日本民眾的改革期冀。
然而如果説日本民眾對小泉的支持出自對他政治與社會改革的贊同和支持,毋寧説更多地是出自於日本人由於多年經濟持續衰退累積起來的焦慮與恐懼以及瀕臨絕望的心情。
儘管自身已經麻煩纏身,但是小泉所表現出的強硬作風和堅定意志被日本人看作是改變日本狀況的希望。他的支持者中有很多是日本經濟衰退所形成的年輕失業大軍。
積極響應他“改革,改革,再改革”口號的日本人早已忽略了小泉改革本身以及這些改革所蘊藏的危機。他們所需的就是他能施展魔力使他們重回20世紀70年代無憂富足的生活,而對新生活的渴望已經使他們對小泉改革很可能導致他們所希冀的那個世界徹底毀滅的危險視而不見。
但是,對於現今日本來説迫切需要解決的眾多問題卻沒有出現在小泉的改革計劃中,比如外交上日益孤立、人口下降與老齡化、終身雇傭制的解體、不斷上升的青少年犯罪率和自殺率以及強烈的社會悲觀情緒等等。
面對這些日本社會長期積累起來的問題,小泉改革開出的藥方卻是私有化、進一步依賴美國、煽動日本民族主義情緒、修改憲法以及採取新自由主義政策。
僅僅兩三年問,日本在政治與國防上的改革步伐之快已超乎很多人的想像:日本自衛隊派到了伊拉克、日本在印度洋和阿拉伯海開始保持長久海上力量存在、日本成為美國盟友中第一個決定部署海基TMD系統的國家、日本重新調整對中國的防衛態勢、日本重新修改憲法並在逐步與美國形成集體防禦……
顯而易見,在日本重新崛起的背後,美國扮演著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2005年10月底出臺的《美日同盟:為了未來的改革與調整》,拉開了美日軍事合作大改革和駐日美軍大調整的序幕。小泉及其跟從者在立場上所表現出的強烈的日本民族主義姿態與對華盛頓的五條件依附看起來似乎相互矛盾,然而這正是小泉在日本未來戰略謀劃上的良苦用心。
在亞太地區,日本不僅擔負著遏制中國崛起的角色,還面臨著未來中國全方位的挑戰。小泉深感日本從經濟和産業大國“崛起為政治與軍事大國”需要美國的支持作為動力,換句話説,就是日本的崛起無法獨立於美日聯盟,日美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布魯金斯學會訪問學者谷口智彥説,“小泉的直覺告訴他,加強美日同盟,準不會錯”。
日本正在步人“地獄”?
從小泉改組內閣、強化美日軍事聯盟到推動修憲,最近的一系列事件顯示日本正迅速成為它一直渴望成為的“正常國家”。然而,這些變革究竟把日本引向何方,不僅值得日本週圍國家深思,而且也是日本本國民眾應該思考的問題。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米德偉認為,在亞洲其實有兩個正在崛起的國家。一個是中國,另一個是日本。而美國對這兩個國家持不同態度,—方面高度“關注”中國的崛起,另一方面則積極“鼓勵”日本的崛起。受到美國不斷“鼓勵”的日本對鄰國有恃無恐的態度以及國內不斷煽動的民族主義情緒正在把日本送上不歸路。
兩個月前,當小泉的擁護者在日本國會大廈前為小泉連任首相歡呼時,日本自民黨前副首相後藤田正晴于9月19月在東京順天堂醫院病逝,享年91歲。
作為20世紀70到80年代日本政界的核心人物,後藤田正晴一直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威望。然而作為自民黨的資深議員,他一直疏遠小泉,強烈反對日本自衛隊派駐伊拉克,反對修憲以及郵政私有化。1994年,他曾聲稱日本已經成了“美國的附屬國”。在臨死前不久他則稱日本正在步人“地獄”,並悲觀地預言,只有當人們真的看到地獄的一幕上演,他們才會睜大眼睛仔細思考自己所做的一切。
小泉熱門接班人的未來觀
10月31日,日本內閣改組,向來被視為小泉頭號接班人的安倍晉三獲拔擢為新任官房長官,外界普遍預料明年小泉卸任後,他很可能是下一屆日本首相的熱門人選。
作風“鷹派”的安倍晉三是小泉的忠實擁護者。在其個人網站上,最顯眼的就是他所著的《保衛這個國家的決心》一書的封面。
5個月前,時任自民黨代理幹事長的安倍晉三于訪美期間在美國著名智囊機構布魯金斯學院做了一次演講,題目是《我眼中的日本未來》。演講中,他特別引用了美國參議員丹尼爾 帕特裏克 默尼漢在其自傳《還有幾英里》中的一句話“政治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總是對於未來的爭論”,作為他對日本未來政治抱負的解讀。
作為”鷹派”新銳代表的安倍晉三認為,現在日本正面臨的更大的挑戰,就是全球化問題。
安倍晉三心目中的全球化有兩個核心問題。其一是要求經濟必須保持可持續增長。在談到這點時他特別指出“中國在能源方面的大量消耗已經成為整個世界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其二就是日本如何能為國際做出更大貢獻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又與日本的憲法和國家安全相關。他著重強調了應該對日本憲法進行重新解釋,以允許日本擁有集體自衛權,“這將增加日本的威懾力,也因此而減少了採取軍事行動的可能性”。
在談到未來日中關係時,他表示中日關係不會得到非常迅速的解決。
修憲、集體自衛權、對華防衛,從安倍晉三對日本未來設想的一系列講話中似乎可以看到2004年12月日本內閣公佈新《國家防衛計劃大綱》的影子。國防安全似已完全佔據了日本政治舞臺的中心。
責編: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