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9日 09:23 來源:環球時報
| |
9月2日,美國國民警衛隊隊員幫助新奧爾良市市民進行疏散。(美聯社圖片) |
環球時報消息:
美國的一位作家曾説過這樣一段話:“這就是新奧爾良吸引人之處:有河(密西西比河),有湖(龐恰特雷恩湖),還有灣(墨西哥灣)。無論多麼危險,這座城市的魅力始終勝過這種危險。”8月29日的颶風使這座城市的優勢一下子變成了劣勢。9月5日,新奧爾良市市長納金表示,該市可能有1萬人在“卡特裏娜”颶風中喪生。殘酷的現實使美國人開始反思。
部隊開始在空城中清理屍體
目前,新奧爾良市的一處大決口已被堵住,被淹地區的水位逐漸回落。從9月4日開始,美國救災部隊在新奧爾良市挨家挨戶搜救倖存者,並清理水中、街頭、室內的遇難者遺體。9月5日,美國總統布什再赴災區進行視察。在他的帶動下,美國國務卿賴斯、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國土安全部長切爾托夫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爾斯等政要紛紛視察災區。整個美國國內及所有美駐外機構均降半旗,向颶風遇難者誌哀。
美國東南部的墨西哥灣地區一直是颶風經常襲擾的地方,但大部分民眾都沒想到“卡特裏娜”颶風如此兇猛。記者一位旅居新奧爾良的同事在疏散後告訴記者,以前曾有過幾次“逃難”的經歷,都是出去躲兩三天就能回家了,頂多是街道被風刮得很臟,或是房頂、玻璃有些損壞。沒想到這一次是滅頂之災,城市80%被淹,許多災民根本就沒帶出什麼東西。
新奧爾良對“水”又愛又恨
在大災面前,美國人始終在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他們首先意識到自己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安全的關係。美國《洛杉磯時報》報道稱,1718年,法國殖民者吉恩 巴普堤斯對工程師有關洪水威脅的警告毫不理會,在位於密西西比河口、墨西哥灣和龐恰特雷恩湖之間劃出一塊殖民地。此後,新奧爾良對“水”又愛又恨。四通八達的水道使新奧爾良港成為美國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每年有6000多艘各類船隻經過這裡。墨西哥灣的油田開採量佔美國石油開採總量的40%。漁業和水産業的發達同樣刺激著新奧爾良市的經濟發展。經濟的高速發展將人們的安全意識遠遠地甩在了後邊。儘管新奧爾良市比海平面還低,基本沒有通往外界的重要幹道,儘管該市在歷史上屢遭洪災,但人們仍心存僥倖。改造防波島、增加防洪堤、建造防洪墻的計劃仍留在紙面上。《西雅圖時報》指出,當颶風從海上向城市襲來時,墨西哥灣沿岸地區2000萬公頃的沼澤地原本起著緩衝區的作用,如今這個緩衝地帶卻在消失。一個世紀以來,美國人刻意去改變密西西比河流動的軌跡,使河流的泥沙無法流向其廣闊的三角洲地帶,“成群的工程師以為他們比上帝還聰明,能創造一條更好的河”。
政策層面將有所調整
由於“卡特裏娜”颶風發生在墨西哥灣,有美國媒體將這場災難稱為美國面對的“另一場海灣戰爭”。復旦大學的沈丁立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短短幾天內撤走、安置了幾十萬人,充分説明其應對災難的能力很強,但美國應該會對國土安全策略和相應的國家資源投入進行調整。“9 11”事件發生後,美國的安全戰略完全以反恐為中心,成立國土安全部之後,把有關國土安全的資源整合在一起,基本上也都側重在反恐上。原先獨立的聯邦緊急管理局併入國土安全部後,其災難應急處理的任務被邊緣化了。美國媒體《紐約日報》發表評論稱,美國國土安全部80%的資源用來預防恐怖襲擊,20%用於化解危險,而兩者本應同樣受到重視。經過這次颶風,預計處理美國本土自然災害的投入會增多。
曾在美國駐站多年的人民日報資深記者丁剛指出,現在很多人看到了颶風災難的人員死亡和損失數字,會很自然地拿它和“9 11”事件相比。但從對美國人的心理影響來看,“9 11”是外敵襲擊,颶風是天災,兩者不可同日而語。美國有足夠的實力,既維持反恐和全球安全戰略的中心地位,又加強國內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所以會有具體政策和投入上的調整,但戰略地位排序不會發生變化。
社會問題是一大隱憂
颶風讓美國人看到的問題不僅存在於經濟層面和政治層面,同樣也存在於社會層面。有美國媒體認為,這次颶風再次讓人們看到貧困的可怕。新奧爾良是貧困人口比例最大的美國城市之一,28%的人生活在貧困中,很多人在颶風來臨時,“連搭公共汽車離開的錢都沒有”。“颶風的遇難者中很多是小孩,他們死在颶風中是因為出身於貧困家庭”,“指責這些窮人似乎很時髦,很多人説:‘誰叫你們不出去找工作的?’但是,在美國這樣的社會裏,人們應該對陷於貧困的兒童懷有充分的同情。”
颶風過後,其他國家紛紛報道這場災難對美國形成的衝擊。印度《德幹論壇》報評論指出,在颶風的廢墟上重建新奧爾良比在“9 11”的廢墟上重建世貿大樓要難得多。
責編:張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