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回顧加沙數十年風雨:巴以衝突最前沿(組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9日 13:44 來源:環球時報

8月13日,巴安全部隊士兵站在加沙猶太人定居點的廢墟上。

加沙地理示意圖

  環球時報消息:加沙———一個埋葬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祖父的地方;一個亞歐大陸與非洲大陸交匯的地方;一個先後被英國、埃及、以色列統治的地方。現在,它馬上就要回到巴勒斯坦人的手中,對於巴勒斯坦人來説加沙是一個希望,對其他國家的人來説,加沙更像是一個巴以衝突的符號。

  巴方要求以色列拆除定居點的所有房屋

  8月15日清晨,一隊隊以色列國防軍士兵和警察乘車駛入加沙的猶太人定居點,他們開始向定居者散發撤離公告。一些士兵幫定居者搬運傢具,把各類物品打包裝箱。另一些人則負責勸説痛哭失聲的定居者。以色列《國土報》稱,加沙定居點的絕大多數居民已同意在8月17日前離開這裡,剩下的定居者將面臨軍警的強制撤離。

  對於在撤離過程中,部分猶太定居者堵塞軍隊行進路線、毀壞軍車的行動,以色列國防部長莫法茲16日再次發出警告説,將對任何試圖破壞單邊行動計劃的人採取強硬措施。以色列總理沙龍則親自向全國民眾發表講話説,撤出加沙是痛苦和困難的,但對以色列來説是十分必要的一步。他指出,擁擠在加沙難民營中的上百萬巴勒斯坦人生活在極度貧困之中,對生活的絕望激發了暴力和狂熱情緒。以色列不能永遠控制加沙。另一方面,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卻喜上心頭。人們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慶祝,大大小小的縫紉作坊在趕制巴方旗幟、標語、T恤衫和揹包,這些紀念品上都印著這樣一句話———“今日加沙,明日西岸和耶路撒冷”。

  根據以方提出的撤離計劃,加沙的21個定居點將被撤空。以方一開始提出將定居點的所有房屋和設施送給巴方,國際組織則希望巴方將定居點改成度假村,供以色列遊客前來緬懷歷史。但經再三權衡,巴方拒絕了這些要求,其理由主要有三個:一是徹底抹掉加沙的“猶太痕跡”。加沙與約旦河西岸齊名,但後者在歷史上既居住過猶太人也居住過當地阿拉伯人,因此算是一個爭議地區。而加沙在歷史上基本沒居住過猶太人,從被以軍佔領到現在只有38年,所以,巴方想儘量去除被佔領時期的遺跡。二是拒腐防變。以色列在加沙修建的定居點非常好。記者常駐加沙時曾數次到定居點參觀,綠樹、白房、花園、水池,且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有的定居點比國內的高級住宅區都好。正因為如此,巴方擔心接收的定居點會成為巴勒斯坦富人的天堂,它與加沙的破敗對比足以激起民變。三是擴大城市容量。加沙2/3的土地上住著100多萬巴勒斯坦人,而猶太定居者只有幾千人,拆掉定居點蓋高密度住宅可以安置更多的巴勒斯坦難民,更何況拆除費用由以色列出,重建費用由阿拉伯國家出。由於要清理廢墟和撤出軍事設施,以色列表示將在兩個月後把加沙定居點正式移交給巴民族權力機構,從而結束對這片土地自1967年以來長達38年的佔領。

  加沙是個命運多舛的地方

  以色列從加沙撤軍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這個地方承載了太多歷史和現實的重負。

  加沙位於地中海東岸,南部與埃及的西奈半島接壤,東北與以色列國土相連。其形狀南北狹長,東西窄小,總面積為365平方公里。由於處在乾旱地區,加沙1/3的土地是沙丘,水資源十分貧乏。當地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和漁業,最有名的特産是陶器、地毯和駱駝毛斗篷。在蘇伊士運河開通前,這裡一直是歐亞大陸同非洲之間的主要商道和民族遷徙通道,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5000年以上。加沙還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及其祖先活動過的地方,穆罕默德的曾祖父就葬在這裡。

  1937年,加沙是巴勒斯坦南部阿拉伯區的一部分,在地理上並沒有同約旦河西岸分離。1947年聯合國分治決議通過後,“加沙地帶”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地理概念。第二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埃及與以色列會戰加沙,以軍在戰爭後期不僅佔領了加沙北部,而且從埃以邊界中段攻入了埃及本土。1949年停火協議簽訂後,以色列撤出埃及本土,但永久佔領了加沙北部和與埃及接壤的大部分內陸領土。而加沙的大部分土地處於埃及的控制之下。埃及並沒有宣佈兼併加沙,而是對該地區實行軍事統治。由於戰爭期間大量難民擁入,加沙地帶的人口從戰前的6萬上升至戰後的25萬。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以色列攻佔了加沙地帶。以開國總理本-古裏安對佔領加沙的表述是“解放”,而對埃及本土西奈半島則使用“攻佔”一詞。在回復美國時任總統艾森豪威爾要求以色列撤軍的信件中,本-古裏安僅表示將撤出“埃及領土”,暗示了對加沙的領土要求。但在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下,以色列最終撤出了加沙。埃及在恢復對加沙佔領的當年,開始組建地方議會,並在隨後的幾年裏鼓勵當地居民建立工會和婦聯等社會團體。1962年,埃及軍事長官將地方議會的控制權交給了當地人士。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後,埃及允許其在加沙建立基地並提供了部分輕武器,巴解遊擊隊從加沙出發襲擊以色列目標。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軍隊再次攻佔了加沙地帶。在消滅了巴解抵抗力量並比較穩固地控制了難民營局勢後,以色列于1971年9月任命了一位當地阿拉伯商人擔任加沙市長,組成了軍事管制下的地方議事機構,但埃及同加沙的聯絡並沒有完全被割斷。1978年,埃以“戴維營協議”簽訂後,由於加沙居民掀起的抗議埃及放棄加沙的大規模示威惹惱了薩達特總統,埃及宣佈停止支付1967年以前加沙本地管理人員的工資,並禁止埃及大學錄取加沙學生,實際上終止了同加沙的聯絡。從1971年起,以色列開始在加沙修建猶太人定居點,這也為巴以衝突埋下了禍根。

  兩股極端勢力在此碰撞

  記者在加沙常駐期間,經常到巴勒斯坦人家中採訪。許多人真的是“家徒四壁”,一貧如洗。有一次,在汗尤尼斯的一家難民營裏,一群中學生圍著記者興奮地説笑著,陪同記者的巴新聞部官員説,他們連加沙都沒有出過。我一問,還真是。後來才知道,不少加沙人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這塊彈丸之地,主要是因為窮。此外,加沙的對外出口只有通向以色列的埃雷茲檢查站(位於北部)、通向埃及的拉法檢查站(位於南部,由以軍控制)以及通向以色列的卡爾尼檢查站(位於東部,是一個貨物檢查站)。如果以色列封鎖,南北口袋一扎,沒有一個人能逃出去,因此巴方官員多次指出“加沙就是一座被以色列控制的監獄”。另一方面,加沙的伊斯蘭特徵比約旦河西岸更為明顯,99%的居民是遜尼派穆斯林,基督徒只佔1%,很多極端組織在加沙安營紮寨。記者也參觀過幾個猶太人定居點,與約旦河西岸的定居點比,這裡更危險,西岸的定居點許多已連成一體,互為側應。加沙的則相對孤立。由於條件惡劣,來這裡的猶太人都是較為極端的,有著很強的宗教信仰,他們之所以冒生命危險住在加沙,大多是出於為以色列“開疆拓土”的想法。因此,加沙成了巴以衝突的最前沿。

  實際上,以色列撤出加沙定居點是加沙實現完全自治的最後一步。1993年,巴以簽署《奧斯陸協議》,以色列允許巴勒斯坦在加沙和傑裏科地區自治。1994年5月,以軍撤出加沙。7月,巴自治領導機構遷往加沙和傑裏科。此後,根據巴以有關協議,加沙地帶60%的土地實現了完全自治。對以色列來説,加沙沒有什麼經濟和軍事價值,軍隊保護定居點很困難,以方每年不僅要投入大量資金,還會不斷受到襲擊。早在工黨時期,以方就確定了全部撤出的政策,此計劃在以國內得到了工黨和利庫德集團的強大支持。而巴方雖然收復了失地,但面臨的困難從某種意義上説更大了。其一,在以色列打工的巴勒斯坦人將受到影響;其二,以方每年將不再向加沙的基礎設施投錢;其三,接管後面臨的是難民就業問題,這對巴方來説困難重重。但無論如何,以色列撤離加沙是巴以和平進程的一個里程碑,是雙方為和解走出的重要一步。

責編:武林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