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國際時訊]以色列撤離猶太定居點系列報道(1)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8日 10:38 來源:
    進入[國際時訊]>>
    專題:巴以衝突升級 局勢急轉直下

  cctv.com消息(國際時訊):

  以色列當地時間17號零點,也就是北京時間17號清晨六點,數千名以軍士兵開始進入加沙地帶最大的“尼夫代卡利姆”猶太定居點,正式啟動了強制撤離行動。

  以軍啟動“強制撤離” 加沙中南部遭遇抵抗

  其實從16號白天開始,已經有一部分以軍士兵進入“尼夫代卡利姆”定居點,他們準備挨家挨戶對當地居民進行最後勸説,但卻遭遇了一些人的強烈抗議。/ 有些抗議者設置了路障,還有的在抗議遊行中與以軍士兵發生了激烈衝突。  

  17號清晨,100多輛軍車第一批出發離開以色列南部的軍事集結區,開往加沙附近,準備同時進入定居點,強行驅逐定居者。這次行動被以色列媒體描述成軍方“閃電戰”。

  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抗議者聚集在街頭,堅決表示不願意從加沙撤離。對此,以色列軍方表示,他們在執行命令中將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儘量不使用武力。同時他們願意為定居者提供一切和搬家有關的服務和設施,例如幫居民收拾東西,用卡車運送等。

  以色列《國土報》引用政府統計數據表明,到17日清晨,在全部9000多名猶太定居者中,已有一半人自願撤離,有四個定居點已經完全清空。其中就包括位於加沙北部的杜吉特定居點,到16號早上,這裡只剩下最後79個居民等待撤離。

  但是以軍在加沙地帶中部和南部的定居點,則遭遇了比較頑強的抵制。例如在尼夫代卡利姆,只有少數家庭自願撤離。以色列政府擔心,目前已經有不少極右翼分子混入了當地居民當中,他們會進一步煽動定居者的敵對情緒,阻礙撤離行動的進行。

  以色列政府表示,加沙地帶的居民全部撤離後,以軍將用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拆除軍事設施,並將把控制權移交給巴勒斯坦。

  [“以色列撤離猶太定居點”系列報道]加沙 再見!

  雖然在撤除猶太定居點計劃的實施過程中,産生了不少衝突和矛盾,但事實上大多數生活在加沙的猶太人還是願意主動配合這次撤離行動。然而故土難離,告別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家園畢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16號,一些猶太人在離開加沙之前舉行了特殊的告別儀式。

  這裡是位於加沙地帶北端的尼薩尼特猶太人定居點,16號一大早,這裡的居民就開始舉行一個簡單的集會,靜靜地告別加沙。

  據説,生活在尼薩尼特定居點的大多是年輕的夫婦,他們當初都是被這裡比較低廉的房價和物價吸引過來的。當以色列政府正式宣佈要撤離猶太定居點之後,他們沒有表示太多的反對意見;很多夫婦都覺得,可以領取政府提供的補償津貼,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他們可以拿這筆錢再到別處尋找更好的住處。

  但是,他們也知道,16號這天對他們來説,也許是進入加沙的最後一次機會了。所以很多已經提前搬走的人又回到了自己的故居,拍下照片作為紀念。

  當大人們都沉浸在離愁別緒之中時,年幼的孩子還不懂得告別的苦澀,他們高興地蕩著鞦韆,或是開心地跟父母、鄰居合影。

  最後,人們唱起了傳統的民族歌謠,放飛象徵和平的白鴿,向加沙説再見。

  隨著夜幕降臨,阿茲莫納猶太人定居點也傳出了陣陣歌聲,在一所以色列預備軍校裏,年輕的軍校學生和一些擔任教官的以色列軍官正在舉行告別儀式。

  這所預備軍校是以色列軍方創辦的,主要招收那些由於特殊原因而延誤服兵役的以色列青年。 /在告別儀式上,以軍駐加沙地區的總司令丹 哈雷上將發表了講話,他號召所有學生服從命令,在拆除軍校的同時,幫助猶太定居者撤離。

  最後,學生和老師肩搭著肩、圍成了一個大圓圈,他們一邊唱著熟悉的歌曲,一邊默默地向這所學校、向加沙這片土地告別;很多人都流下了傷感的淚水。

  [新聞特寫]不列顛之戰勝利65週年 “英國救星”走進博物館

  1940年7月10號至10月30號,爆發了二戰歷史上有名的不列顛之戰。這是一場英軍與德軍爭奪制空權的戰役。在戰鬥中,英國空軍以少勝多,挫敗了德國空軍的進犯。今年是不列顛之戰勝利65週年。為了紀念這場轉折之戰,人們請出了當年的戰鬥英雄,也就是有著“英國救星”之稱的“噴火”戰鬥機。

  1940年8月 英國“噴火”戰鬥機隊出發 阻擊德軍進犯

  “噴火”戰鬥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飛行速度最快的單座戰鬥機之一。在不列顛空戰中,它充當英國空軍主力,是一種高效能的防空截擊機。(歷史畫面)

  為了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和不列顛空戰65週年,英國科學博物館專門為“噴火”戰鬥機舉辦了一場展覽,紀念一代名機為二戰勝利做出的卓越貢獻。

  【同期】英國科學博物館館長 安德魯

  “噴火”戰鬥機是一種有魔力的飛機

  毫無疑問 它是二戰期間性能最棒的戰鬥機

  “噴火”戰鬥機設計者 R.J.米歇爾

  “噴火”戰鬥機是英國設計師R.J.米歇爾以水上競速飛機為基礎,按照英國空軍戰術和技術要求,在二戰前精心設計的活塞螺旋槳戰鬥機。它的原型機在1936年3月試飛時,時速就達到了554公里,堪稱航空發展史中了不起的突破。1938年8月,歐洲戰爭爆發。當時英國皇家空軍已有957架"噴火"戰鬥機,它已經成為盟軍中唯一能與德軍Bfl09戰鬥機對抗的機種。

  在1940年不列顛空戰中,英國皇家空軍憑藉著“噴火”戰鬥機與“颶風”戰鬥機有效阻擊了德國空軍的進攻。據統計,在這次戰爭中英方損失飛機915架,德方損失飛機1733架。難怪前英國首相丘吉爾深有感慨地説:"在戰爭史上,從來不曾有如此多的人,從如此少的飛行員那裏,獲得如此多的好處!

  [考古發現]澳大利亞驚現波提切利古畫 鑒定專家揭秘畫作是真是假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波提切利以擅長描繪線條優美、富有韻律的女性形象而著稱,後人稱讚他的代表作《維納斯的誕生》為人類奉獻了“最為嫵媚的維納斯”。波提切利一生作品頗豐,這些作品後來被不少世界著名的美術館收藏。不過近日,一幅疑為波提切利的繪畫作品在澳大利亞卻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波提切利的作品時至今日已經身價不菲,如果這幅頗具波提切利風格的油畫一旦確定為他的真跡,其價值也可想而知。不過,最讓澳大利亞藝術界激動的理由並不完全在於此。

  南澳州藝術館館長 簡梅辛傑:如果這幅畫真的出自波提切利之手 或者哪怕是屬於波提切利畫派 我們都非常高興 因為在澳大利亞的國家級館藏裏 還沒有一幅波提切利的作品

  激動歸激動,澳大利亞藝術界還是對這幅油畫的真偽表示出了謹慎的態度。儘管畫中的天使形象與波提切利的畫作題材相吻合,而且表現手法也十分相似,但這都不足以説明它就是波提切利的真跡,況且這幅畫的來歷如何,對人們一直是個謎。

  破解這幅畫謎團的任務就交給了位於阿得萊德的藝術品復原實驗室。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X光掃描技術和電腦程序給油畫進行了深層體檢。

  掃描的結果讓研究人員大吃一驚,原來他們在表層畫作的下面又發現了另一幅有被火燒過的痕跡的繪畫。

  藝術品復原研究人員 吉利恩裏奇:這就是畫家在創作 表層圖畫之前的原畫 你可以看到天使頭髮上的小卷 和她的衣領在表層畫作上被完全改變了

  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在底層的繪畫中發現了一個表層繪畫中所沒有的上帝的形象。經過鑒定,研究人員認為這幅畫最原始的創作年代大約早于文藝復興時期,直到150年前,有人刻意模倣波提切利的畫風在原畫的表面進行了二次創作。

  這個發現讓期待獲得波提切利真跡的藝術品復原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失望之餘也覺得沒有白費力氣。

  【同期】應該説 這樣的結果對我們來説 也不算是意外 我們知道在澳大利亞要想 找到波提切利的真跡可能性很小 不過 我覺得這個發現 也是挺讓人興奮的

  【同期】這幅畫也許賣不出價錢 但從經院哲學角度來説 還是很有研究價值的

  [考古發現] 放射、醫學、電腦專家強強聯手 揭示木乃伊的現在與過去

  最近,美國一家歷史博物館在放射學家、醫學家和電腦專家的幫助下,成功復員了一具兒童木乃伊。在復員過程中,科學家所採用的都是目前各個領域中最為先進的科學技術。

  這是一具困擾了科學家70多年的兒童木乃伊。上世紀50年代,在這家位於美國加州的歷史博物館裏,管理人員曾用X光對這具木乃伊進行過一次全身掃描,但除了獲得木乃伊的骨骼輪廓外,就有得到其他更有價值的東西。

  現在,放射學專家、醫生和計算機專家強強聯手,組成了一個科技攻關小組,計劃綜合實驗性醫學技術、計算機視覺影像技術等尖端科技成果,解開木乃伊之迷。他是男是女?長的什麼樣?幾歲了?這些問題都將在不破壞木乃伊的前提下,一一解答。

  【同期】放射學專家 麗貝卡法裏希:首先我們要對木乃伊重新掃描 所用的X光和人們骨折時照的X光沒有兩樣 但是這樣得到的圖像是疊加在一起的 無法清晰地看到木乃伊的內部構造 解決方法是對木乃伊進行360度掃描 用數學模型對掃描圖像進行重組 這樣每層圖像都能看得非常清楚

  今年五月,斯坦福醫學中心對這具兒童木乃伊進行了兩次全面掃描,獲得6萬多張掃描圖片。據科研人員説,他們採用掃描系統、數學模型和計算機計算及處理系統獲得的信息,比掃描圖坦卡蒙法老木乃伊時的多35倍。研究人員相信,他們將用電腦製作出一個最真實的木乃伊三維模型,借助它,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有關木乃伊的過去。

  【同期】整形外科醫生 吉姆甘布爾:屏幕上的圖像可以對木乃伊的死因作出解釋 這裡沒有任何營養不良的跡象 骨頭上的皮層保存完好 傳染病應該是他最有可能的死因

  【同期】整形外科醫生 艾米蘭德: 木乃伊的骨骼發育完好 這是骨骼生長層 這是手指 由此推測這具木乃伊的年齡大概為四到六歲

  研究人員説,有了他們這套掃描分析處理系統,今後,人們就可以在不“打擾”木乃伊的前提下,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這家歷史博物館的下一個目標是利用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修建世界上最先進的木乃伊交互展廳!

  [文化采風]古埃及美後塑像 60年後重回柏林

  奈費爾提蒂是古埃及歷史上的絕代美女,被稱為“最美麗的王后”。根據她生前容貌所雕成的塑像二戰前一直保存在柏林博物館的“阿爾特”館內,二戰爆發後,這尊塑像和博物館裏的其他館藏一起流落他鄉。近日,在外漂泊了60年之久的奈費爾提蒂塑像終於回到了位於柏林東部的柏林博物館。

  8月13號是奈費爾提蒂塑像在回到柏林博物館後重新向公眾展出的日子,一大早,眾多參觀者慕名前來。

  柏林博物館 [阿爾特]發言人:奈費爾提蒂塑像對外展出時的 情景可以用壯觀形 我們開門前 就有700多人在門口等候 展出當天 參觀人數超過了2500人 “阿爾特”館這兩天成了 人氣最旺的地方

  美女王后奈費爾提蒂是古埃及法老埃赫那吞的妻子,她一生短暫,只活了不到三十歲。公元前1347年,古埃及人依照她生前的美麗容貌雕成了這個塑像,並把這個塑像連同奈費爾提蒂的遺體一起埋葬在她的丈夫埃赫那吞法老的墓中。1925年,德國考古人員在埃及發現了這個塑像,並把它送到了柏林博物館。

  二戰爆發後,柏林博物館中的很多珍貴館藏都被轉移,奈費爾提蒂塑像也不例外。輾轉之後,塑像最後落腳在西柏林夏洛藤堡的埃及博物館。二戰後,柏林被分割成東西兩部分,由於政治原因,奈費爾提蒂的塑像始終無法回到位於東柏林的柏林博物館。

  在德國統一以後,奈費爾提蒂塑像回歸柏林博物館的問題也提上了日程,經過多次磋商,夏洛藤堡最終決定將奈費爾提蒂塑像送回柏林博物館。

  柏林博物館為迎接奈費爾提蒂塑像的回歸做了精心的準備,他們説,為了保證展出的效果,柏林博物館歷史上第一次動用了先進的空間布展和燈光等技術手段。完美的手段讓奈費爾提蒂塑像看起來優雅迷人,栩栩如生。

  【同期】她的嘴唇 她高貴的鼻子 她的眼睛和動人的眼神 這一切讓人為之傾倒

  [文化點擊]《10號之夜》阿根廷開播 馬拉多納擔綱主持

  由世界著名足球明星馬拉多納主持的一檔電視綜藝節目週一在阿根廷開播,這檔節目名為《10號之夜》,10號正是馬拉多納球衣上的號碼。對於無數馬拉多納的忠實球迷來説,這成為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夜晚。近年來,被吸毒醜聞和健康問題折磨得精疲力盡的馬拉多納當晚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觀眾面前,雖然一開始難免有些緊張拘謹,但馬拉多納不一會就進入了狀態,在兩個小時的節目中,他同諸多阿根廷的文體明星歡聚一堂,為觀眾獻上了豐富多彩的歌舞表演。更令觀眾激動的是另一位足壇重量級人物--球王貝利---的亮相,作為嘉賓的貝利與馬拉多納暢談了有關足球的種種話題和趣聞,並且還彈奏吉他,為觀眾獻上了一首自創的歌曲。

  雪糕棍製成海盜船 處女航展風采

  昨天,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港口,一艘剛剛完成的木船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乍一看,這艘木船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你或許想不到這艘船是用1500萬根雪糕棍製成的。這艘船的設計製造者名叫羅伯特麥克唐納,他曾經是好萊塢的一位特技演員。這艘船共花費了他兩年的心血,這艘船完全模倣海盜船的外型而造,船長15米,共有四層,船體全部用雪糕棍粘合而成。昨天,這艘船舉行了首航儀式,由25人組成的船隊登上這艘木船,在海上進行了一個半小時的航行,令人們驚喜的是,這艘船性能良好,整個航行十分順利,沒有出現任何問題,有了首航的成功,麥克唐納接下來的夢想就是乘著這艘船穿越大西洋。

  哥本哈根時裝周 霓裳麗影盡顯北歐風情

  最後,讓我們再到第25屆哥本哈根時裝周上去看一看。同米蘭,巴黎等大牌時裝周相比,哥本哈根時裝周雖然歷史不長,但憑藉丹麥時裝精英們的出眾才華,這一時裝盛會正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今北歐地區乃至世界各地優秀品牌也爭相在哥本哈根T型臺上亮相,使得這一盛會不僅成為目前歐洲第二大服裝盛事,也成為了北歐地區最大的時裝交易會。

  為了幫助非洲國家振興經濟,在本屆時裝周上,丹麥知名服裝品牌“努瓦爾”還推出了一個新的服裝系列,這一系列全部為棉質服裝,而這些服裝使用的棉料都由烏干達出産的優質棉花製成。服裝公司表示希望通過此舉,呼籲世界更多的人向非洲伸出援手。

責編:任欽蘭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