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綜合消息:美國國會7月14日否決了“2005年東亞安全法案”。這份提案不僅要求美國總統和國會向歐盟施壓,以維持對華武器禁運,還敦促美國總統布什嚴密關注與中國有關的武器交易,和禁止出口敏感技術給中國。而最後表決結果顯示,提案沒有在參眾兩院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而且離過關所需的票數還相差甚遠。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解除對華軍售禁令乃大勢所趨。
對華軍售禁令是冷戰的産物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就一直遭受西方的封鎖與禁運。1949年11月,美國與西方盟國在巴黎秘密成立“巴黎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全方位的武器禁運。這一政策實施時間長達二三十年之久。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政治格局發生巨變。在當時的大氣候下,1989年6月,美國總統布什宣佈對中國進行制裁,再次停止一切對華軍品銷售。美參議院還通過決議,要求美國的盟國一致對華實行軍事制裁。歐共體首腦會議隨即宣佈“共同體成員國中止與中國的軍事合作與武器貿易”。這個禁令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對華軍售禁令已沒有存在的理由
一、持續了半個世紀的東西方冷戰已經結束,兩極格局已經解體,繼續在美國的陰影下維持冷戰對抗,既不符合時代潮流,也不符合歐洲國家的戰略利益。
二、2004年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中國也成為僅次於美國的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超過1500億美元。顯然,繼續維持對華軍售禁令,與雙方日益深化的戰略關係是不相稱的。
三、中國作為一個自信、繁榮、負責任的大國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中國的發展進一步説明當年西方的歧視性禁運是沒有根據的。儘快解除對華軍售禁令,消除這一冷戰遺跡,糾正這一時代錯誤,是完全必要的明智之舉。>>>詳細
歐盟積極推動解除對華軍禁
中歐戰略夥伴關係繼續發展 | |||
|
盧森堡外交大臣阿塞爾博恩6月15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歐盟各國首腦將在本月16日至17日舉行的布魯塞爾峰會上敦促即將於7月1日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英國繼續努力,力爭在今年9月舉行的歐盟峰會上就軍售行為準則完全達成一致,為解除對華軍售禁令鋪平道路。阿塞爾博恩説,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盧森堡對歐盟不能如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表示遺憾。他表示將繼續努力,推動這一問題儘快解決。>>>詳細
聚焦:歐盟對華軍售解禁目標未變
7月15日在中國訪問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呼籲歐中雙方本著建設性的態度,在對方關切的問題上取得“切實進展”,以儘早實現歐盟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和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的目標。>>>詳細
美、日對歐盟解除對華軍禁設障
聚焦:美國阻撓是關鍵
在冷戰結束之後,歐洲聯盟將來會産生一個什麼作用?這裡面美國國內有一個估計,認為歐洲聯盟的前途,一個由於它在世界觀、在意識形態、在社會制度上和美國是同樣的,因此繼續是美國的一個忠實的盟國。這次第二次佐利克訪問歐盟,很關鍵的問題是要修補歐美關係。另一方面,美國又認為,歐盟的發展前景有另外一種前景,所以如果歐盟和俄羅斯和中國關係進一步的密切,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對歐洲來講這就不行了。如果歐洲取消對中國的軍事禁令的話,那意味著歐洲和中國、中國和歐洲的進一步密切了,這對美國是不可接受的。於是,為了阻撓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美國使出了很多手段。>>>詳細
解除禁令乃大勢所趨
中國的“和平崛起” | |||
|
解除對華軍售禁令是中歐關係深入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歐盟在新世紀面對新的國際形勢作出的明智選擇。雖然實現解禁可能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解禁的問題遲早會得到解決。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走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實行的是防禦性國防政策,不可能花大價錢買很多昂貴且沒多大用處的武器。中國不會和任何國家開展軍備競賽,也不會對其他國家的戰略利益構成威脅。解除對華軍售禁令只是對一項過時的錯誤政策的否定,是為中歐友好合作關係的健康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這是符合各方根本利益的,也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詳細
聚焦:中歐領導人的態度
索拉納(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
我認為這麼多年以後仍然維持對中國的軍售禁令是不公平的,我們正在(就解除禁令)進行評估和討論。
希拉克(法國總統):
歐盟關於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的決定不會改變,這是一項政治決定,與當年實施武器禁運時相比,現在情況已不相同,我們相信就政治原因而言,中國提出解除武器禁運的要求是合理的。
施羅德(德國總理):
中國的開放政策及其與世界經濟和政治體制的融合都將給中國帶來更大的變化,任何孤立中國的企圖都將是一個錯誤,所以我堅持認為歐盟應該解除對華武器禁運。我沒有理由懷疑歐盟各國首腦在這一問題上所持的立場,這就是我想向你們表明的立場。
李肇星(中國外交部部長):
我們一致認為,維持這樣的早就過失的、毫無益處的武器禁令和我們中國同歐盟之間的全面戰略夥伴合作關係很不相稱。我們所反對的是政治歧視。
聚焦:美制裁對華軍售法案遭否決
反對這一遏制中國提案的力量主要來自美國商會以及航天和電子工業協會等機構。來自這些機構的代表遊説議員表示,對中國的出口技術管制,會導致美國在美中貿易中處於不利的地位,例如商業定單及工作崗位的流失。正是因為這樣的遊説工作,使得很多原本支持這項提案的議員在表決時改變了立場。有議員表示,如果提案獲得通過,美國損失的現實經濟利益,要比所謂的地區安全利益大得多。
中美日益加深的經貿關係,在國會表決對華法案過程中,再一次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在未來,經濟利益問題也必然在兩國的複雜關係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詳細
責編: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