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倫敦遭襲擊 各國嚴防範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3日 07:03 來源:
    專題:倫敦地鐵再次發生事故

  人民日報消息:7月7日,英國首都倫敦遭受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連環爆炸式恐怖襲擊,共造成700多人傷亡。這是“911”事件後的又一起重大恐怖襲擊事件,在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國家造成了巨大震蕩。連日來,各國紛紛採取措施,加強防範,以免成為恐怖襲擊的下一個目標。

  編輯:目前各國的社會秩序和民眾情緒如何?

  鄒德浩(本報駐聯合國記者):消息傳出後,紐約和華盛頓地區的地鐵站、巴士及公共運輸系統格外緊張。在紐約市區,不時有警車閃著警燈,一輛接一輛地呼嘯駛過。所有地鐵廁所7日全天關閉,站內所有垃圾箱都被徹底清理。警方還派出每3人一組的特別行動小組,一人帶識別炸彈的警犬、一人帶自動步槍、一人負責檢查。不少私人車輛和公共汽車可能隨時受到盤查。但大部分紐約市民的情緒仍比較穩定,大家照常生活、工作,唐人街的餐館也像往常一樣生意興隆。許多紐約市民表示,他們已經適應這種反恐氣氛了。

  廖先旺(本報駐法國記者):連日來,法國民眾對倫敦恐怖襲擊的遇難者表達了同情和關心。但許多原本要去英國旅行的法國人卻不得不放棄行程。法國人也十分關心生活在倫敦的法國人的狀況,法國媒體對法國僑民的人身安全情況都在第一時間做了報道。

  曹鵬程(本報駐日本記者):美國的鐵桿支持者日本雖遠在亞洲,但也驚出了一身冷汗。當日即有武裝警察出現在東京市內的幾個主要車站,在車站角落和車廂徹底盤查。此間媒體報道説,日本是島國,在防範恐怖分子入境方面有些優勢。但東京是世界上公共交通最發達的都市,地鐵客流量相當於倫敦的3倍,早班時間地鐵裏擠得水泄不通,一旦發生恐怖襲擊,傷亡將會十分慘重,加之鐵路交通無法實現機場那樣嚴密的安全檢查,因此,日本人擔心的是,在保證乘客方便的同時,如何防範恐怖分子利用公共交通發動襲擊。

  編輯:各國政府目前採取了哪些措施來防範恐怖襲擊?

  史克棟(本報駐意大利記者):目前,意大利確定了14000個需要保護的目標,其中包括各國駐意大利的外交機構、梵蒂岡城、重要的交通要道、地鐵、醫院、軍事基地等。除此之外,還有700余名要人。為此,意大利已經調集了近2萬名軍警,24小時負責警戒任務,特別是在地鐵站與機場均派出了對炸藥嗅覺特別敏感的警犬值勤,並加強了對過往人員的檢查。

  曹鵬程:11日,北海道陸上自衛隊營地警鈴大作,海軍陸戰隊從當地出發迅速抵達靜岡縣,舉行了一場長距離緊急支援訓練。倫敦事發次日,日本政府即召開防恐對策聯席會議,決定加強機場海關檢查力度,廣泛蒐集情報,嚴控公共交通、自衛隊營地以及核電站等重要設施,並緊急要求在全國所有鐵路的主要車站、新幹線全部車站增設監視攝像頭,並且增派大批巡警,頻繁地定期檢查監控錄像。在東京的主要地鐵站,車站內的垃圾箱被全部撤去,許多車站開始設立透明的垃圾箱,巡警們也換上了顯眼的反光背心,以增加威懾力。

  廖先旺:事件發生後,法國很快宣佈將在2007年普遍採用生物簽證。除了取指紋外,還將取眼底血管圖和面部照片,屆時的簽證將變成一張電子卡。據介紹,法國已在駐馬裏、美國的部分領事館成功試驗了這種辦法。法國國防部長阿利奧—馬裏女士11日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法國像其他國家一樣感到恐怖威脅迫在眉睫。軍隊已經加強了對戰略重點和一些重要設施的安全警衛。

  鄒德浩:美國宣佈把全國的防恐安全警戒等級從三級的“黃色”提升到二級的“橙色”水平,但只限于美國主要城市的地鐵、火車和巴士等公交系統。這是去年8月以來,美國政府首次提高安全戒備的等級。紐約州長和紐約市長聯合啟動緊急反恐措施,並呼籲民眾保持信心。但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切爾托夫認為,沒有證據顯示,美國會發生類似的攻擊事件。

  編輯:這次恐怖襲擊會不會使一些國家改變對伊拉克戰爭的立場?

  曹鵬程:儘管日本擔心自己成為恐怖襲擊的下一個目標,但首相小泉純一郎表示,不會因此而立即撤回駐紮在伊拉克的自衛隊。

  史克棟: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8日出人意料地宣佈,從今年9月開始從伊拉克撤出300名士兵。目前,意大利在伊拉克駐軍總計約3000人。鋻於意大利在伊駐軍僅次於美、英,居第三位,貝盧斯科尼承認,意大利目前的安全形勢並不樂觀,可能遭到類似的恐怖襲擊。

  施曉慧(本報駐英國記者):英國《星期日郵報》7月10日報道説,英國國防部一份被洩露的文件稱,英國計劃于明年上半年之前將駐伊拉克的兵力規模由目前的8500人減少至3000人。儘管此計劃被證實為只是多種選擇中的一種,但英國公眾對英軍參加伊拉克戰爭的支持度一直在下降,英國國內要求儘快從伊撤軍的呼聲再次升溫。(《人民日報》 2005年07月13日 第三版/記者 鄒德浩 廖先旺 曹鵬程 史克棟 施曉慧 編輯 羅春華 徐步青)

責編:復蘇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