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美國宇航局“深度撞擊”項目科學家4號説,根據目前獲得的照片初步判斷,撞擊坦普爾1號彗星彗核表面達到的效果比原先計劃的更精彩,可望給天文研究帶來大量信息。
“深度撞擊”項目負責人格蘭米爾、首席科學家赫恩等在噴氣推進實驗室向媒體公佈了“深度撞擊”的細節,並播放了“深度撞擊”探測器在撞擊前後拍攝的一連串照片剪輯成的錄像。 格蘭米爾説,“深度撞擊”飛行器已經向地面傳回從不同頻譜拍攝的高清晰度照片,其中信息之多甚至“讓他們不知從何入手”、“足夠寫一部百科全書”。 撞擊器本身在轟向坦普爾1號的“最後旅程”中還拍攝了一些中分辨率的照片,使科學家可以在很近的距離觀測彗核表面。其中最後一張照片是撞擊器在彗核前30公里所拍,分辨率達到4米,令人“難以置信”。
照片還顯示,坦普爾1號的外形不規則而且分佈著一些坑洼。“深度撞擊”在彗核表面“轟”出的坑可能有50米深。 據科學家舒爾茨透露,撞擊器轟擊坦普爾1號表面的過程實際上有兩步,第一次産生了較小的物質噴發,很容易被忽略,而緊接之後産生的另一次物質噴發就很明顯,使彗星的亮度一下子增強了5倍。這表明,坦普爾1號彗星的彗核表面是一層很鬆散的物質,而其內部還有一層較堅硬的物質。這符合科學家們原先對撞擊過程的最佳設想,也就是説彗核內部很可能是“未經觸動”的,含有太陽系初生時的原始物質。第二次“深度”撞擊造成彗核物質噴發高達數千公里,使坦普爾1號的彗核籠罩在一片塵埃和冰屑之中,可能要延續幾週時間才逐漸散去。不過,科學家通過飛行器搭載的紅外分光計等設備,可以透過這一片塵埃看到彗核的“真容”,此外還可以分析其中的物質成分。目前,項目科學家正在進行這些分析。
責編: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