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永記中國的恩情 
————二戰來華猶太人幾乎全部倖存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2日 16:28)

    專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

  新華每日電訊 春又至,哈爾濱猶太公墓的工作人員李芳斌用清水擦洗過他很熟悉的每一塊寫著希伯來語和俄語的墓碑,再擺上一枝鮮花。多年來,在中國傳統的祭掃先人的日子清明節和其他重要節日,中國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告慰長眠於此的猶太人:災難已經過去。

  以色列副總理訪華,專赴哈爾濱祭掃親人墓地

  在哈爾濱近郊,一座被稱作“皇山墓地”的公墓中完好地保存著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猶太人公墓:一處猶太建築風格的大門連接著由葡萄藤搭成的甬道,甬道兩側是600余個保存完好的大理石、花崗岩墓碑——這些寫著列文、考夫曼、奧爾梅特等猶太人名字的墓碑和不遠處成百上千的中國人墓碑靜靜地比鄰安息。

  2004年6月,以色列副總理奧爾梅特訪華期間專程到哈爾濱猶太人公墓祭掃祖父母和親友的墓地,他説:“感謝你們保護好我們家族的過去,並讓在這裡的猶太人感受到尊嚴,我們將永遠銘記中國人的恩情。”

  同年9月,100余位原居中國的猶太人及後裔來到這裡拜謁先人,他們把中國視為“自己的再生之地和故鄉”,因為中國是“一個給了我們健康童年、幸福青年以及高貴人格的國家”。

  上海、哈爾濱曾是猶太難民的“諾亞方舟”

  原居中國猶太人的“中國故鄉尋根熱”掀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中國,尤其是以上海、哈爾濱為代表的城市,曾經是猶太人在遠東棲息的樂土,從歐洲納粹屠刀下逃命來華的猶太難民在這裡尋到了東方的“諾亞方舟”。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猶太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述笑向記者介紹,哈爾濱曾是猶太人在近代遠東地區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歐洲的反猶浪潮妄圖將猶太民族滅絕的時候,哈爾濱曾一度成為遠東地區最大的猶太人聚集中心,這裡的猶太社區人數最多時達到2.5萬餘人,他們在這裡形成了完整的社會體系。

  隨著1931年日本入侵並佔領中國東北,一系列由日、德法西斯黨徒支持的反猶活動猖獗起來。法西斯黨徒頻頻衝擊猶太人的商店、學校,打碎猶太會堂的玻璃,綁架勒索猶太富商。

  中國接納的猶太難民超過加拿大等5國接納的總和

  2004年,73歲的原居中國猶太人伊薩克夏皮羅重遊哈爾濱中央大街時,不禁回憶起這一段他經常從母親口中聽到的歷史,尤其是當時引起世界震驚的“卡斯普事件”。

  1933年,哈爾濱著名的猶太富商、馬迭爾賓館經理約瑟夫卡斯帕之子西蒙卡斯普遭綁票並被殺害的事件,使哈爾濱的反猶活動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西蒙是一位卓越的鋼琴家,1933年8月,西蒙攜女友(伊薩克夏皮羅的母親)外出途中,西蒙遭人綁票並被殺害。事後,哈爾濱和上海的猶太社團都就此事向日本外務省提出了抗議。哈爾濱猶太社團為西蒙舉行了盛大的葬禮,成千上萬的猶太人、中國人和其他國家的僑民參加了這一葬禮,並高呼反對日本當局要求懲辦兇手的口號。

  伊薩克夏皮羅曾對記者説,後來他的母親移居美國幾十年,還經常回憶起在中國的歲月。“我母親告訴過我即使是在最艱難的日子,中國人自己也處在民族危機之中,但是他們對猶太人的友善和幫助從來也沒有間斷過。中華民族是一個令人欽佩的民族!”

  此後,法西斯對猶太人迫害增多,大批猶太人紛紛從哈爾濱輾轉到中國的其他城市——天津、上海等地。僅上海一地,從1933年到1941年,就先後接納了3萬多名來自歐洲的猶太難民。除數千人經上海去了第三國外,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發生時,仍有大約2.5萬猶太難民在上海棲身,當時中國接納的猶太難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和印度所接納的猶太難民的總和還要多。 幾乎所有在中國的猶太人都熬過二戰而倖存下來

  我國著名猶太學者潘光今年年初在美國哈佛大學發表演講時指出,中華民族和猶太民族同屬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列,代表了兩大古老文明。中國一度成為失去祖國的猶太人安居樂業的樂土,在中華大地上,中國人和猶太人在上千年的交往中友好相處,互相幫助。尤其是60多年前,當納粹瘋狂迫害屠殺猶太人之時,中國向猶太難民敞開了大門,共同的磨難將兩個古老的民族緊緊地聯絡在一起。

  上海社會科學院猶太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健説,從納粹屠刀下逃亡的猶太人不僅在中國找到了避難所,還得到了同樣處於困境中的中國人民的鼎力相助。納粹德國的不斷施壓以及日本對猶太人政策的反復無常,使在中國的猶太難民處於前途未卜、有時相當危險的境地。所幸,最終幾乎所有在中國的猶太人都熬過二次大戰而倖存了下來,靠的就是世界各地猶太人以及中國人民無私的幫助。

  “八一三”後,上海市民仍克服種種困難接納大批猶太難民

  “八一三事件”爆發後,日本侵略軍佔領了上海,在這種困境下,上海市民仍然克服種種困難接納了大批歐洲猶太難民,並給予了無私地接納和真誠地幫助。

  當年的上海市民,特別是歐洲猶太難民聚居的虹口地區市民紛紛騰出自己的住房給猶太難民居住,中國醫院收治了許多猶太難民,搶救了其中不少人的生命。1945年7月,美國飛機誤炸虹口猶太難民居住區,造成31名猶太難民死亡、250名難民受傷,周圍的中國居民雖同樣傷亡慘重,但仍奮不顧身地衝入火海,搶救出許多猶太難民,在現代中猶民族關係史上寫下了動人的一頁。

  從最新發現的材料來看,當時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館總領事何鳳山也向身處危境而又走投無路的奧地利猶太人伸出了救助之手,簽發了大量入境上海的簽證。中國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孫科還曾提出一項計劃,建議在雲南建立一個猶太人寄居區,以接納更多的歐洲猶太難民。

  改革開放後,當年的中國猶太人紛紛攜子女重返“故里”尋“根”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當年的中國猶太人紛紛攜子女重返“故里”尋“根”訪友,有的還來華投資經商,參與到“故里”經濟發展的熱潮之中。在時隔30年之後的1978年,勞倫斯嘉道理勳爵再次造訪“故里”時,在留言簿上寫到:“我們對自己從小生長的國家充滿感激之情。”此後,他在大亞灣核電站投資數億美元,被譽為該工程的港方開拓者。

  以色列已故總理拉賓在1993年訪問上海時,代表以色列人民向上海在二戰期間為猶太難民提供避難地表達了誠摯的謝意。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參觀了上海拉希爾猶太會堂,他在貴賓簿上寫道:“我們知道許多被迫害者在上海找到了避難處,永遠不會忘記這一段歷史。今天,我們在此向那些盡其所能幫助受害者的人們表達感激與敬意。”

責編:馬芳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