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時訊](5月4日18:10首播)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04日 19:02)
cctv_news新聞頻道
進入[國際時訊]>>
CCTV.com消息(國際時訊):
[走進南美——燦爛文明] 智利:復活節島
天亮:觀眾朋友你們好,歡迎收看《國際時訊》“五一”特別節目。昨天我們帶著大家遊歷了北美洲和中美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今天我們將沿著這條線路繼續往南走,到南美洲去看一看。今天和我一同主持的嘉賓是《新聞聯播》的主持人羅京。羅京,你好。 ……
羅京:你好,觀眾朋友你們好,很高興在這個節目中和大家見面。
天亮:羅老師,在我們去第一個目的地前,我先給您出個謎語怎麼樣?
羅京:可以呀,你説吧。
天亮:這是一個南太平洋上的小島,1722年,由荷蘭海軍將領雅各布 羅赫芬首次發現。由於發現它時正值基督教的一個節日,所以就以這個節日的名字為它命名了。島上最著名的就是我們身後這些巨石石雕,請問這個小島叫什麼?
羅京:你一説和什麼節日有關,我就猜到了。智利的復活節島。
天亮:對,今天節目的第一站就是擁有這些石像的智利復活節島。其實,它們在當地有個統一的名字--“莫埃”。
復活節島距離智利本土有3600多公里,它就像一葉孤舟漂泊在萬頃碧波之上。由於位於地球中心地帶,素有“地球肚臍”之稱。日出日落時分,岸邊草坪上呈現出一個個永恒的“剪影”,這便是舉世聞名的“巨石雕像”--“莫埃”。在復活節島上矗立著數百尊這樣的石像,它們全都長著長臉龐、高鼻梁、深眼窩、翹嘴巴,宛如一母同胞。石像一般高5到10米,重幾十噸;有些還用貝殼鑲嵌成眼睛,就像忠誠的守護者,炯炯有神地凝望著遠方。
如此多的石雕究竟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為了什麼而建,至今都沒有確切的答案。有科學家認為,1萬多年前南太平洋上曾經有塊大陸,上面生活著遠古居民,他們過著和古印加人相似的文明生活,能用巨石雕塑和建築。後來,海陸巨變使陸地沉入海底,只有邊緣地帶的復活節島倖存下來。不過,這也只是一種猜測而已。1995年,復活節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人類遺産”名錄。許多民族傳統節日相繼恢復。比如現在看到的就是每年二月的“塔帕蒂節”(Tapati),它就像是復活節島上的新年。在慶祝活動上男人裸露上身,在身上繪製圖案;女人頭戴花飾、下穿羽裙,跳起優美的羽裙舞。這可是智利旅遊活動的“保留節目”。
[走進南美——燦爛文明] 秘魯:神秘的納斯卡線條圖
天亮:和復活節島上的巨石雕像一樣神秘的還有秘魯的“納斯卡線條圖”,它被人們稱作是前印加人留下的“無字天書”。
有人説,南美是個用謎鋪成的大陸,其中最難解的謎之一,就是秘魯納斯卡平原上的巨型線條圖。從發現至今近八十年來,納斯卡線條圖就像一本“無字天書”,無人能夠讀懂。
1939年,紐約長島大學的保羅 科孛克博士在當地研究古印第安人的灌溉系統時,發現了這些巨型線條圖。不過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埃裏克 馮 丹尼肯在《眾神之車》一書中描述了納斯卡線條圖後,這些巨型圖才得以聞名於世。
這組世界上最大的平面藝術品是由70多幅動物、植物和人的巨型圖像,以及800多條互相交織的直線組成。有些線條延伸數千米,越過山丘溝壑仍能保持平直。由於圖形太大已超出目力所及的範圍,人們只有在空中才能看見全貌。
由於這些圖形與納斯卡人製作的陶器上的圖案非常相象,所以最初人們認為它們是納斯卡人的傑作。但就當時的技術條件和社會發展程度而言,這些巨畫所顯示出的精確的設計、測量和計算能力,以及圖形的複雜程度,都無法讓人相信這是古代納斯卡人所為。即使在今天,在沒有空中定位的情況下,要完成這些圖案圖形也是十分困難的。
因此,關於納斯卡線條圖的起源和作用的各種假説層出不窮。從星象圖、天文日曆到部落圖騰,一時間眾説紛紜,甚至還有人認為納斯卡線條圖是外星人的作品。不過,每種假設都有站不住腳的地方。
【字幕】1981年發現的女人像 這是納斯卡線條圖中唯一的女人像
大多數納斯卡線條圖都是通過移走深褐色表土的石塊,露出下面的淺色泥土而創造出來的,這是納斯卡文化的特徵。為了保護納斯卡線條圖,秘魯政府于1994年正式宣佈將其劃為國家財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在同年將納斯卡線條圖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同時,納斯卡保護區還規定遊客不許步行或驅車前往,併為不宜搭乘飛機的遊客搭建了一座瞭望塔。畢竟,這些古跡是一座後人通往遠古、了解過去的橋梁。也許在若干年後,人類最終將能解開這些未解之謎。
[走進南美—— 燦爛文明] 印加古城
天亮:除了神秘的納斯卡線條圖外,秘魯還是古印加文明的發源地。
羅京:關於印加文明的起源,我聽過這麼一個故事。傳説在遠古時代,古代印第安人就在南美這片土地上披荊斬棘,締造家園了。他們的勤勞感動了太陽神,於是太陽神就贈給他們一柄金斧,指引道路,建設家園。公元1200年前後,印第安國王曼科 卡帕克遵循太陽神的指示,從“的的喀喀湖”遷都到“庫斯科城”,並以此為中心,建立起龐大的印加帝國。“印加”在當地印第安語中的意思就是“太陽的子孫”。
天亮:的確,在很多印加古跡中,我們都能看到印加人對太陽神的崇拜。有道是百聞不如一見,我們下一站的目的地就到有著“印加文明之心”的秘魯古城庫斯科。
【字幕】印加帝國首府——古城“庫斯科”
在安第斯山脈的高原盆地中坐落著古代印加帝國的首府--庫斯科。“庫斯科”在克丘亞印第安語中的意思是“世界的中心”。直到現在,在庫斯科周邊的安第斯山區中,印加帝國鼎盛時期的景象仍依稀可見。
每週日早上的集市是小山村厄克斯雷打不動的慣例。為了趕大集,不少當地人都是天不亮就出發,翻山越嶺趕在天明時到達集市地點。集市上的貨物應有盡有,單是土豆就有18個品種。在秘魯山區經常可以看到石砌的梯田,這是印加祖先留給後人的,依不同海拔高度耕種的秘訣。比如這些土豆就是從低濕地帶、山地和高寒地帶培育出來的不同品種。在集市上,貨幣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人們依舊喜歡用“以物易物”的古老方式進行交易。
【字幕】印加古城--馬丘比丘
在庫斯科城西北112公里的高原上,坐落著秘魯最有名的印加古城廢墟“馬丘比丘”,它在印加語中的意思是“古老的山巔”。公元16世紀,西班牙人入侵美洲大陸後,“馬丘比丘”變成一座空城。由於山高路陡,叢林密蓋,一直未被發現。1911年,被美國歷史學家?“海勒 賓加曼”率領的科考隊發現。
古城街道狹窄,但排列整齊有序。宮殿、寺院與平臺宏偉壯觀,還有作坊、堡壘等,它們多用巨石砌成,大小石塊對縫嚴密,甚至連刀片都插不進去。臺階倚山鋪砌,高廣、整齊;還有石砌蓄水池,可引山泉流入供人飲用。所有這些都顯示了古印加帝國高度的文化水平。關於馬丘比丘是如何從鼎盛走向沒落的,一直以來眾説紛紜。有人説是印加人為了躲避戰亂逃進了深山;也有人説是西班牙入侵者帶來的疾病打垮了他們。總之,這些説法都沒有得到確切地證實,古代印加人似乎留給了人們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迷。
[走進南美——自然奇觀] 地球之肺——亞馬孫
天亮:羅老師,不知您怎麼想的,反正我就特想到智利和秘魯去。記得去年APEC會議上,各國領導人穿的那種南美羊毛披風嗎?智利人管它叫做“察曼多”(chamanto)。我就特喜歡,就是不穿,挂著也好看那。我覺得它就和我們的唐裝一樣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悠久歷史和傳統。
羅京:(如果去過,可以借題説兩句),確實,不過我覺得去之前一定要把身體鍛鍊好,你瞧這古印加人,盡挑地勢險要的地方居住,基本上都在安第斯山上,沒有個好身體行嗎!
天亮:還是您比我想的遠。還真是,這南美洲最有名的不是“山路”,就是“水路”。
羅京:你説的山,就是我們剛才説的安第斯山;那水就應該是……
【字幕】[走進南美——自然奇觀] 地球之肺——亞馬孫
亞馬孫河橫貫南美洲,發源於秘魯安第斯山脈。論長度,它是世界第二大河流;但是論水量,世界上沒有一條河流能和亞馬孫河相比。它浩浩蕩蕩,千回百轉,蜿蜒流經秘魯、巴西、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等國,滋潤著南美三分之一的廣袤土地,孕育了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使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最神秘的“生命王國”。
亞馬孫流域的熱帶雨林大部分位於巴西,面積約為印度的兩倍。這裡動植物種類之多,居世界之首。光魚類就有2500多種,鳥類有1600多種,淡水龜、水蟒、鱷魚、美洲虎、猴子……動物多得數不勝數。目前, 巴西、委內瑞拉、秘魯等國已經將亞馬孫雨林辟為保護區,但是,如果當地人的伐林速度不減慢,亞馬孫這片佔全球林木總面積三分之二的廣大森林,仍然逃不過幾十年後消失的厄運。
【字幕】[走進南美——自然奇觀] 亞馬孫大潮
亞馬孫河還有一個世界自然奇觀--涌潮,它可以和我國的錢塘江大潮相媲美。在穿越了遼闊的南美洲大陸以後,亞馬孫河在巴西馬拉若島附近注入大西洋。亞馬孫河的入海口呈巨大的喇叭狀,海潮進入這一喇叭口之後不斷受到擠近而抬升成壁立的潮頭。一般潮頭高1米到2米,大潮時可達5米。巴西人把亞馬孫海潮稱為“波波羅卡”,每逢漲潮,濤聲震耳,氣勢磅薄。如今,在巴西的阿拉瓜裏河上,人們除了看到大潮的洶湧澎湃外,還能見識到迎潮而上的勇敢的沖浪者。
[走進南美——特色景觀] 黃金博物館
天亮:説歷史古跡我們選的是智利和秘魯做的代表;談自然資源呢,我們又是以巴西為例子;因為無論是印加文明,還是亞馬遜流域都是南美各國共同的財富。不過,下面我們可就要介紹特色旅遊了。
羅京:先説説哥倫比亞吧,我知道那兒就有兩個獨一無二的景點。
【字幕】 哥倫比亞黃金博物館
哥倫比亞素有“黃金之國”的美譽,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有一座著名的黃金博物館,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製品博物館,它匯集了在歐洲殖民者瘋狂掠奪中倖存下來的一大批手工藝珍品。
黃金博物館中的藏品被分為三大類,一是餐具、漁獵用具等日常生活用品;二是首飾、擺挂件等裝飾品;三是圖騰、面具等祭祀用品。
博物館中的每件藏品背後幾乎都有一段故事。這件被稱作“穆伊斯卡人的輕舟”的純金圓雕是傳説中的“黃金之國”的遺存。“黃金之國”指的是奇布查人、或稱穆伊斯卡人的古老部落,“穆伊斯卡人的輕舟”描繪了奇布查人的一項獨特習俗。在舉行祭祀活動時,部落首領全身涂滿金粉,獨自駕舟帶著黃金珠寶前往被聖地瓜達維達湖朝拜,祭祀結束時他把祭品沉入湖底。“黃金之國”的盛名給奇布查人的金屬手工藝文化帶來了滅頂之災。在西班牙殖民者瘋狂攫取美洲印第安人財富的過程中,奇布查人的黃金被洗劫一空,大批藝術品被從墳墓中挖出,瓜達維達湖的湖底也被翻了底兒掉。
奇布查文化的命運是美洲本土文明被外來殖民勢力踐踏的縮影,黃金博物館的存在並不能讓這些古老文明重生,但這些文明的光輝會在這裡世代相傳。
【字幕】哥倫比亞鹽教堂
在距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52公里的錫帕基拉市,有一座著名的“鹽教堂”,被當地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觀”。“鹽教堂”的地下原來是一處鹽礦,隨著長年累月的開採,這裡逐漸形成高大的穹洞和岩柱,人們就利用它們建成了這座地下教堂。 要參觀錫帕基拉的鹽教堂,必須穿越錫帕基拉山腹地的一條深達750米的隧道。這條路崎嶇不平、非常難走,過去只是鹽礦礦工走的路,今天已成為抵達鹽教堂的必經之路。
教堂裏供奉著當地鹽工信奉的聖母,所有的柱子、神龕、神像都是在鹽礦石上雕成的,綵燈映照,顯得十分的莊嚴與恢弘。每年,總有超過30萬遊客慕名來到錫帕基拉,參觀這座蔚為壯觀的地下建築奇觀。
[走進南美——地方香茗] 阿根廷馬黛茶----- 滴滴香醇 口口相傳
羅京:説了這麼多,再加上剛剛欣賞完鹽教堂,我還真是有點兒渴了。得喝口水。你別説,這個時候要是有杯哥倫比亞咖啡提提神兒就好了。
天亮:羅老師,咖啡,咱現在是沒有。不過説到南美好喝的東西可不只哥倫比亞的咖啡一種。
羅京:是嗎!那就快説説吧,沒準看著看著我就不渴了。
天亮:行,那我們就走一趟阿根廷。
【字幕】阿根廷馬黛茶----- 滴滴香醇 口口相傳
馬黛茶是阿根廷的文化標誌之一。在阿根廷有這樣一種説法,“不喝馬黛茶就等於沒到過阿根廷”。馬黛茶是用常綠或喬木巴拉圭冬青的幹葉製成的,原産巴西,十七世紀初才傳入阿根廷。由於當地土壤肥沃、氣候適宜,阿根廷就逐漸取代巴西和巴拉圭,成為世界上馬黛茶産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國家。
馬黛茶的茶具和飲用方法都有其特別之處。最初的茶具是用竹桶或葫蘆挖空製成的,比較樸素。後來逐漸出現了以陶瓷、牛角、銀器等為材質作成的茶具,其形狀更為豐富,裝飾圖案也更為精美。飲茶時,通常在茶具中添滿茶葉,再加入熱水,然後用長約15厘米的吸管,一般為銀管來吸飲。通常是清泡,有時也可加入糖、牛奶、檸檬汁等。
阿根廷人喜歡多人同飲一壺茶,在當地隨處可見人們端著茶壺輪流吸飲。阿根廷人相信馬黛茶能降火消熱、解乏提神和補充體力。
【字幕】 朗姆酒--委內瑞拉的第三件寶
阿根廷人喜歡喝馬黛茶,而委內瑞拉人則以他們出産的朗姆酒為豪。他們常説,委內瑞拉有三件寶--石油、美女和朗姆酒。當地的釀酒師有一個“秘密武器”,那就是貯藏朗姆酒的白橡木桶。委內瑞拉氣候十分潮濕,晝夜溫差較大,促使桶中朗姆酒和白橡木桶發生特殊的化學反應,這樣釀出的朗姆酒味道更加醇厚。一般來説,經過2年的陳封,朗姆酒原汁的酒精含量能夠達到百分之七十。
英國大詩人威廉 詹姆斯曾在他的詩篇中説,一杯朗姆酒能讓一個男人改變他的觀點, 也能讓一個女人從冷若冰霜變為柔情似水。委內瑞拉人希望世界能夠認同他們的朗姆酒,同時,也要讓人們通過一杯朗姆酒,認識委內瑞拉。
[走進南美——各國風俗] 巴西狂歡節
羅京:看了這條片子我才知道,阿根廷不光足球棒,委內瑞拉也不光出産世界小姐;原來茶文化和酒文化也同樣出色。不過説了這麼多,你好象把南美人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忘了。
天亮:什麼呀?
羅京:他們熱情奔放的性格和輕鬆隨意的生活態度呀!
天亮:對了,這可是我們南美之行的“壓軸好戲”呢!
【字幕】 巴西狂歡節
巴西的狂歡節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知名度最高的狂歡節。每年狂歡節前,當地人都要推舉出“狂歡節國王”、“王后”和“公主”。然後在他們的帶領下開始載歌載舞的遊行慶祝。有趣的是,當選“狂歡節國王”的必要條件就是選手的體重必須達到100公斤以上。
狂歡節上最吸引人的還是激情四射的“桑巴”。來自巴西各個桑巴舞學校的學生將使出渾身解數,把最華麗的服飾,最動人的舞姿和最優美的音樂展示在人們面前。
【字幕】 阿根廷探戈節
阿根廷是探戈的故鄉。20世紀30年代,隨著拉丁風格歌曲的流行,探戈舞以其獨特的奔放和程式化的舞步風靡世界。直至今日,仍然散發著它迷人的魅力。每年,阿根廷都會舉辦探戈節,邀請歐洲、北美、亞洲等地的探戈舞表演者登臺獻藝。從舞臺到戲院、從白天到黑夜,時間和地點都不能限制舞者奔放的舞步。
【字幕】哥倫比亞奔牛節
別以為鬥牛和奔牛節只是西班牙人的專利,其實在南美洲,很多國家都保留著這樣的傳統。這就是在哥倫比亞烏瓦特鎮舉行的奔牛活動。
【字幕】秘魯啞劇表演隊 交通秩序宣傳員
秘魯人擅長用幽默的方式化解矛盾。比如,政府想要教導市民遵守交通法規,他們就會採取這樣的方式。(啞劇宣傳隊上崗)
沒有生硬的説教、沒有嚴厲的處罰、啞劇宣傳隊用誇張、甚至有點搞笑的動作來勸告司機和行人:這樣做是不對的,請遵守交通法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過對執迷不悟的司機,還是要等交通警察來糾正他們的違章行為了。
【字幕】智利:街頭雜技表演者 為生活增添樂趣
很多人智利人喜歡把自己的國家稱做“南美洲的雜技天堂”。這話聽起來有點兒大,但是只要你到智利首都聖地亞哥去看看就知道智利人所言不虛了。
每天清晨森林公園裏都能看到上百名雜技表演者認真地練習著各自的絕活。他們的周圍,常常聚集著許多看得入神的行人。日復一日,這樣的景象已經成為聖地亞哥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聖地亞哥市中心最繁忙的馬路上,每當紅燈亮起, 一群雜技表演藝人就會衝到馬路中央,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藝。在短短的幾十秒裏,他們用自己的精彩演出,讓每一位司機目不暇接。不過綠燈亮起前,他們會來到司機窗邊收取小費。下班時分也不例外,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川流不息的車海中,雜技表演者們依然忙碌著。很多年輕的雜技表演者,就靠這樣的街頭演出來維生。夜幕的降臨時,表演主要以“火”為主題,噴火、扔火把--明亮的火焰照亮了道路、照亮了表演者的面孔,也照亮了每一個觀眾的心。當地人説,上班下班途中看到雜技藝人的表演,壓力和煩惱就全都拋到腦後了。
責編:陶柯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