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中央電視臺特別節目《親歷萬隆會議》 
——中央電視臺駐香港記者站記者長江、張利中走訪萬隆會議見證人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2日 01:08)

  CCTV.com消息:二零零五年四月十八日,亞非會議50週年紀念
  謹以此片獻給半個世紀前為“萬隆會議”做出過貢獻的所有熱愛和平
  健在的和已經故去了的人們——

  解説:這是一本出版于1955年的老畫冊,記錄著半個世紀前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當旅居香港的印尼華僑梁思謀先生把這本畫冊交給我們,同時告訴我們港澳地區有不少“萬隆會議” 的歷史見證人,這些人今天雖然都已經青絲不在,但是50年來他們一刻也不曾忘懷“亞非會議”是怎樣讓佔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亞洲、非洲各國人民從此團結和站立了起來,那是讓海外華僑何等揚眉吐氣的歷史時刻!

  記者長江:“畫冊上的這位少年就是梁思謀,當年只有13歲。梁先生告訴我們:當年他很榮幸地到機場迎接周恩來總理,這讓他一生都感到驕傲。同時50年了,他也在一直在尋找當年和他一起為總理獻花的這位女孩——謝彩月。前不久,謝彩月終於在內地昆明被找到了,兩個老人很快將在香港重逢。”

  梁思謀:“那天的下午,我媽媽悄悄告訴我:阿謀,校長在大廳要見你,校長對我説:明天你要代表印尼華僑向中國代表團獻花,這件事不要對任何人透露,包括你的父母。能做到嗎?我連忙點頭:能做到。”

  謝彩月:“我那時是文藝宣傳隊的,頭告訴我,我媽就連夜給我做了一條裙子。到了機場我們才知道,是向周恩來總理獻花。,可是等了很久,突然説不來了。”

  記者:那麼第二天呢?

  謝彩月:“第二天見到了,那時候特高興!”

  梁思謀:“説實在的,當時我的腦海裏一片空白。周總理下飛機了,我以百米的速度,左手捧著鮮花,另一隻手拉著謝彩月。總理接了鮮花就握手了。”

  謝彩月:“總理的手特軟,臉特慈祥、鋼毅。”

  梁思謀:“我想説的話什麼都忘了,只記得激動地連連説:“您好,總理!您好,總理!”

  記者:後來回到學校呢?

  梁思謀:“回到學校,大約有三百名同學擁到我的跟前,他們搶的是我的手,比較親密的同學就説:‘思謀,千萬別洗你的手!這是福氣的手!’那天回家後,我真的久久不捨得洗手。”

  解説:兩位當年給總理獻花的少年今天都已經年逾花甲,但是他們憶起當年的往事還是那樣的幸福,這不禁把我們帶回了半個世紀前的萬隆,讓我們尋覓“萬隆會議”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會議?中國代表團為什麼要參加?中國在這次會議上都做了什麼?

  解説:1955年,印度尼西亞美麗的山城萬隆成了“亞洲和非洲的首都”。4月18日,亞、非兩洲的第一次歷史性會議在這裡隆重召開。來自印度、緬甸、中國、埃及等29個國家共計304位代表出席了會議。東道主印尼總統蘇加諾在大會上以《讓新亞洲和新非洲誕生吧!》為題敬致了開幕詞。他強調亞非國家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發出呼聲的時刻已經到來,我們不是要建立反對其他集團的集團,而是為了亞非各國、為了全人類找出一條通往和平的道路!

  :

  記者長江:“萬隆會議是誰最早建議召開的?”

  黃書海(時任中國駐大使館翻譯):“印尼、緬甸、印度、巴基斯坦、錫蘭(今天的斯裏蘭卡),當時叫‘科倫坡五國會議,決定開這個會當時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邀請誰來參加?讓不讓中國來?”

  記者:“為什麼?”

  黃書海:“因為美國當時要孤立中國,不希望中國參加。”

  記者提問:“中國當時為什麼要參加‘萬隆會議’?”

  姚力(時任國務院周恩來總理秘書):“當時中國和亞非國家建交的只有7個,很希望多交朋友。周總理當時給印尼著名的《南華》畫報的題詞也説明了中國的願望”

  解説:為了搞清楚上個世紀50年代剛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究竟處於什麼地位,中國代表團出席“萬隆會議”對這次大會意味著什麼,記者首先乘上了從香港前往澳門的客輪。我們此行所要尋找的人叫司徒眉生,這位老先生當年不僅是印尼《新報》的記者,後來成為蘇加諾總統的助理和中文翻譯,而且當年也是萬隆大會秘書長辦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員,對“萬隆會議”召開之前的歷史背景可以説十分了解。

  司徒眉生:當時亞非國家對中國並不了解,有的國家確實反對中國參加;蘇加諾總統當時特地讓我(司徒眉生)把這個背景告訴中國駐印尼大使館的黃鎮大使,為的是讓中國早有思想準備;

  蘇加諾總統堅持要中國代表團出席會議,他明確指出:中國是亞洲最大的國家,中國不參加“萬隆會議”,這個會就毫無意義!

  解説:“萬隆會議”和如今留在印度尼西亞的人文遺跡,50年後對探詢者依然充滿著魅力,因此為了製作紀念萬隆會議的電視節目,中央電視臺記者4月初,一方面在香港開始了緊張的採訪,另一方面也在梁思謀夫婦的陪同下來到了印尼。

  記者:“1954年12月底,在茂物,五個主辦國召開了第二次籌備會議。會議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商討召開萬隆會議的目的,二是解決是否讓中國代表團參加的問題。這就是當年籌備會的舊址。”

  解説:茂物,距離雅加達80公里的一座小城,萬隆會議二次籌備會在這裡舉行,這對於決定大會的召開和中國參加具有特殊的意義,而魯士蘭阿卜杜加尼是當年“亞非會議”的秘書長,由於記者在印尼巧遇了前來參加慶祝活動的司徒眉生先生,在他的引薦下,我們很快見到了這位九十二歲高齡了的歷史見證人。

  解説:由於蘇加諾總統和緬甸總理吳努的堅持,茂物會議最終做出了邀請中國參加會議的決定。這樣,1955年4月18至22日,中國代表團得以全程參加了“萬隆會議”,並從此掀開了新中國外交歷史上的新篇章。

  解説:萬隆會議如今已經過去了整整半個世紀,就在中國和海外許多地方都在紀念這個劃時代的歷史盛會的時候,香港“萬隆校友會”隆重紀念“萬隆會議”50週年的大型紀念活動也在香港拉開了序幕,在這個紀念活動上,我們不僅看到了許多歷史見證人,聽到了他們對大會難忘的記憶,也了解到了中國參加“萬隆會議”併為了使大會最後取得成功曾經經歷了怎樣艱辛的歷程。

  康岱沙(時任中國駐印尼大使館研究室主任):“那時候真是太緊張了。在會上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大多數代表都同意‘和平共處’,可是也有一些國家鼓吹帝國主義的軍事集團,也就是反對‘和平共處’”。

  解説:由於對堅持共産主義的新中國不甚了解,加上帝國主義反華勢力的有意挑唆,以周恩來總理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在萬隆會議一開始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戰,致使周恩來在19號下午的第一次發言中,上來第一句話就首先聲明:我們不是來吵架的。”

  記者:“總理為什麼一上來就那樣説——‘我們不是來吵架的’?”

  姚力(時任國務院周恩來總理秘書):“因為他們吵架了,批評我們,如果我們反批評不就吵架了嗎?我們不同你爭。”

  解説:萬隆會議第一天的大會發言,一些代表就宗教信仰、雙重國籍等問題對中國展開了責難。

  記者:“當時總理聽了這些攻擊不生氣嗎?”

  黃書海(時任中國駐大使館印尼翻譯):“總理知道這些國家是受了美國的挑唆,這些國家不是我們打擊的對象,如果中國和他們吵會就開不下去了。

  解説:按照萬隆會議的日程,中國代表團的發言本來是被安排在前面,但是為了更多地聽取不同意見,周恩來特請大會批准將中國代表團的發言放在盡可能靠後。同時根據會場出現的新情況,總理19號下午的發言並沒有採用事前已經準備好了的發言稿,而是臨時起草了一篇補充發言,這篇‘補充發言’不僅簡短,富有針對性,而且提出了‘求同存異’的嶄新説法。

  黃書海(時任中國駐大使館印尼翻譯):“總理髮言後引起全場沸騰!熱烈鼓掌!”

  解説:梁鳳翔,1955年印尼《生活報》的記者,當年曾全程參加了亞非會議的報道,對於總理在第一次發言後各國媒體的熱烈反應至今仍記憶猶新。

  梁鳳翔:“當時各國記者馬上都衝出去到電報房和電話房搶著發消息,我記得美國的一個記者也説,總理的發言平靜而有理——”

  解説: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的第一次發言坦誠、智慧,他的出色表現和政治家的個人魅力使亞、非29個國家很快了解了中國,他所提出的“求同存異”的口號不僅使每一個與會代表都表示贊同,而且這個口號一經提出,立即驅散了一度在萬隆會議上空凝聚起來的陰雲,更為後來大會繞開爭吵、避免分裂起到了扭轉方向的作用。

  司徒眉生:“求同存異四個字挽救了萬隆會議。當時蘇加諾總統最為周總理擔心,但是後來聽了總理的發言,看到會場上的熱烈反應,蘇加諾總統對秘書長説:他‘心頭的一塊大石塊才落了地’。”

  解説:萬隆,與50年前同樣的季節,50年後這裡綠樹依然青翠,空氣依然清新。

  “萬隆會議”的主會場——“獨立大廈”原名剛果利亞劇場,1945年印度尼西亞獨立前,這個劇場一直是專供殖民者使用,所有印尼人都不得入內。2005年4月中央電視臺記者來到萬隆,當大廈的負責人聽説我們是特意從中國趕來的,不僅友好地讓我們進入了大廳,而且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微縮會場,在這裡,我們看到了萬隆會議29個國家當年使用過的國旗,總理當年上臺發言的講臺,以及這部當年用來拍攝新聞記錄片的老式攝影機。

  美麗的萬隆並沒有因為半個世紀的風雨而減少了容姿,然而當人們把記憶重新拉回到50年前的會場,當年的血雨腥風又仿佛撲面而來。

  記者:“如果説萬隆會議曾經出現過危機,一共有幾次?”

  黃書海(黃書海——時任中國大使館印尼翻譯):“一共有三次。”

  康岱沙(時任中國駐印尼大使館研究室主任):“整個亞非會議全過程,每一次遇到破裂,關鍵的時候周總理就以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原則來做工作,他提出亞非國家討論世界和平和合作問題,為什麼不可以撇開不同的意識形態、國家制度?以和平、合作為共同基礎?這樣我們就能夠達成協定,組成保衛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真是影響了與會代表,這個思想一直貫穿了全過程。

  解説:1955年4月22日以後,萬隆會議已經進入了分組討論,此時個別代表突然並提出台灣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交給國際社會託管。面對這場突起的風波,23日上午,中國總理周恩來在有五個發起國及菲律賓、泰國、中國組成的8國代表團團長會議上由發表了簡短的聲明。

  黃書海(時任中國大使館印尼翻譯):“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聲明,總理所了三句話。第一,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第二,中國不願意和美國打仗;第三,中國願意就解決中美關係問題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

  解説: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不斷地平息著有可能導致會議破裂的一波又一波浪潮,始終堅持亞非人民應該團結起來,在“求同存異”的出發點上尋找和平與合作的路徑。周總理的每一次發言並不是沒有原則,而總是恰到好處地發揮了靈活性。

  康岱沙:“總理做人的工作真是太辛苦了”

  記者:“您説的做人的工作是指什麼?”

  康岱沙:“會上出現問題,總理就下來做工作,心平氣和地和大家交談,很多反對派就最後採納了中國的意見。”

  解説:經過會上、會下的努力,周恩來和中國代表團在萬隆會議上贏得的信任越來越大,而就在會議即將結束,將要誕生29國聯合公報之前,一些代表因為公報的措辭又引發了爭議。

  黃書海(時任中國大使館印尼翻譯):“比如有人説“和平共處”是你們共産主義國家使用的名詞,他們不願意接受,想避開。”

  康岱沙:“大會明天就要閉幕了,總得有個東西吧?是否能夠順利閉幕,當時大家都捏著一把汗。

  黃書海:“總理就説那好啊,我們可以換一個説法,採用聯合國憲章中所提出的“和平相處”。

  ▲解説:萬隆會議通過中國代表團和其他主張和平與發展國家的共同努力,最後終於誕生了一個29個國家一致同意的《十條原則》,這份劃時代的《聯合公報》完全是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中國代表團、特別是周恩來總理為大會取得成功做出了艱苦的努力。因此就在會議剛剛結束的4月25日傍晚,黎巴嫩大使來到周總理的住地,感慨地對總理説:“總理先生,我想我可以説,這次會議你贏得了每一場戰鬥的勝利。我們有機會看到中國共産黨人是怎樣辦事的,而且我們發現你們是和我們一樣的人。圍繞著你們的神秘性部分地消散了。”

  解説:“萬隆會議”是亞洲、非洲從此改變命運的一次歷史性盛會,中國代表團為大會所做的貢獻有目共睹,但是國際反共勢力為了阻撓這次大會的順利召開,啟動了種種暗殺計劃,其中4月11日,中國政府包租的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克什米爾公主號” 飛機,在主要搭載了出席亞非會議的中方工作人員,自香港飛往印尼的途中,突然爆炸,機上11名乘客全部遇難,這給尚未召開的萬隆會議帶來了極大的恐怖威脅。

  記者:“要暗殺周總理是不是就是為了阻撓周總理去萬隆?”

  莊世平(時任香港地下黨員主要領導):“對,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有聲音了,強大了,要反攻大陸叫囂不就沒有了可能?”

  解説: 50年來,“克什米爾公主號”爆炸事件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而不久前剛剛解密的中國外交檔案揭示了整個事件的全過程,也將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展現到了人們的面前——1955年3月,周恩來將率領中國代表團包乘“克什米爾公主號” 飛機取道香港前往印尼。台灣特務感到這是一次謀殺周總理的絕好機會,於是策劃了飛機爆炸。

  姚力(時任國務院周恩來總理秘書):“‘克什米爾公主號’過去總理就坐過,也是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專機,是比較好的飛機。”

  記者提問:“那就是説,總理本來確實是要坐這架飛機的?”

  姚力:“對。現在就是蔣介石為什麼要下怎麼大的狠心呢?亞非會議沒有邀請台灣參加,卻邀請了新中國,而29個與會國當時很多都是和台灣建交的。所以他曾經對手下人這樣説:‘我們的外交是到了危機的時刻’。”

  解説:“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的發生立刻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但同時也使周恩來總理的萬隆之行陡然加大了危險程度,但中國政府在人為空難之後並沒有被恐怖威脅所嚇倒,而是很快向大會表示:中國政府一定會按時出席會議。

  記者提問:“那麼總理當時是怎麼躲過這一劫的?”

  姚力:“緬甸的總理吳努想在萬隆會議前先召開一個6國的小會,要總理去,總理就去仰光了,沒有坐這架飛機。”

  解説:正是因為總理的行程發生了變化,因此儘管為了實施暗殺,國民黨特務經過苦心安排,找到了當時在啟德機場做清潔工的、一個化名為周駒的人,懸賞60萬港幣,讓他趁11日中午“克什米爾公主號”機組人員下飛機用午餐的機會偷偷地將四枚美國製造的定時炸彈安放在了飛機上,但是最終他們的陰謀還是沒有得逞。

  解説:總理在萬隆的安危直接決定著“亞非會議”是否能夠取得成功,這一點使萬隆愛國華僑的心也被揪得緊緊的。出於安全的考慮,代表團當時決定不在賓館下榻,而是希望借房子住到華僑的家裏,於是,根據政府的授意,印尼華僑組成了“印度尼西亞華僑支持祖國親人委員會”,專門組織、安排總理和中國代表團的起居、外圍保衛等項事宜。

  邱章龍:(時任印尼支持祖國親人委員會聯絡部部長)“就是這個地方,但老房子已經改成學校了,那邊的樹還是原來的。”

  解説:到了萬隆我們才得知,當年曾經騰出自己的別墅給周總理居住的愛國華僑郭貴盛老人已經去世,而當年為了歡迎周恩來總理,郭貴盛一家特別將被褥床單全部更新,夫婦倆則臨時住到了酒店。同時為了開展多邊外交,總理的住處經常需要接待各國貴賓,因此客廳的沙發座椅、傢具家什都需要補充。當萬隆傢具店的老闆知道了這件事,大家都爭著要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而為了解決交通的車輛問題,萬隆至少有160位華僑向“親委會”申請願意提供車輛,很多人還表示自已駕駛,這樣就可以確保總理的安全。

  解説:萬隆會議到今年已經過去了50年,當年在萬隆中華總會的組織下親身參加了為中國代表團承擔後勤和保衛工作的很多人都已經作古,但是在香港我們還是有幸找到了一對年邁的老夫婦,當我們上門進行採訪的時候,我發現提起當年為總理服務,兩位老人還是那樣的激動。

  記者提問:“您當時是給總理做飯的嗎?”“當時給總理做了什麼好吃的?”

  歐陽汶(許東亮夫人):“印尼烤肉(用印尼語)”

  解説:因為受到當年反華勢力的迫害,過去的幾十年,愛國華僑許東亮帶著家人曾多次遷徙,當我們感嘆為什麼當年他們很許多機會和總理見面,許家卻只留下了這樣兩張照片?許東亮的女兒告訴我們,這還是她母親多少年來無論走到哪,總是把這兩張照片珍藏在自己貼身的衣服口袋裏,照片才得以保存至今。

  解説:在印尼,當年給總理和中國代表團做飯的人也大多不在人世,而當記者經過努力打聽到一位當年曾經給周總理做過飯的老人至今還活著,可是還沒等我們上門,這位年近百歲的老人在得知中國記者要採訪她以後,已經讓家人帶著先找到了我們。

  解説:在香港,萬隆中華總會當年好幾位會長的子女如今也都已是老人,大家聽説中央電視臺正在製作“萬隆會議”的紀念報道,約好了集中在一起,盼望著向我們講述他們的父輩曾經為萬隆會議做過的貢獻。

  房慶宜(萬隆華僑總會副會長房延齡之子):“克十米爾公主號出事以後,萬隆華僑很緊張,吃飯就是一個問題——還有牛奶是指定一個客家的華僑,由他挑選最好的奶牛,到總理喝前也要先嘗一嘗,否則總理要是出了事,今天的中國歷史恐怕就要改寫了。”

  記者:“‘萬隆會議’期間你們看到你們的父母每天都在做什麼嗎?”

  張娟妮:(華僑張容珍之女):“我媽媽那些日子做的最多的就是給總理住的房間縫窗簾,好多好多,那時總理房裏的傢具都是借來的,我們家也借出去了一個衣櫃,好高興,到現在還都保存著。那時每天我們都問媽媽今天給總理做的是什麼飯?你知道韭菜吧?媽媽説總理最喜歡用韭菜白色的根兒,一點點切碎,炒雞蛋來吃。”

  解説:陳柏文,1955年萬隆華僑中學的一個普通學生,他在談起當年為總理服務,今天還認為自己是做了此生最偉大的一件事情。

  陳柏文:“那時總理原本是要來我們華僑中學接見萬隆的華僑代表的,我們就日日夜夜守在學校,結果後來總理沒來我們學校,換了廣華中學(處於安全考慮)去接見華僑,那我也不後悔,也覺得自己是幹了一件最偉大的事情。”

  解説:因為有了愛國華僑的支持,“萬隆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和中國代表團的生活和安全才有了可靠的保障。當時對總理的出行除了印尼政府承擔的官方保衛以外,萬隆還有數不清多少華僑義務地為總理進行外圍值勤。其中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記者找到了當年華僑總會的秘書長汪大均,這位老先生當年為了給總理探路,曾經開著私家車,用自己的身體為總理的車隊在前方“掃雷”。

  記者:“您當時緊張嗎?”

  楊秀蓮(時任印尼雅加達華僑婦女會主席):“當時我不知道,那時我們家有四個孩子,他也不想想萬一他出了事,我們可怎麼辦?!”

  解説:萬隆會議期間總理和中國代表團從駐地到會場有一段路程需要步行,“人墻”是我們從汪大均先生嘴裏聽到的一個詞兒,當年作為一種保護手段,萬隆愛國華僑就是自己的生命為屏障來保護周總理的。

  汪大均(時任萬隆中華總會秘書長):“總理出來,我們就把他包圍起來。當時我是記者,手裏只有照相機,就把它當作武器,萬一遇到壞人就用這個打!”

  解説:印尼和海外華僑對祖國的熱愛即使是50年後也沒有改變。當年在萬隆,許許多多華僑就是為了看一眼總理而日日夜夜等候在總理的住處和往返開會的道路兩旁。

  范淑嵐(中國時任雅加達總領事館趙仲時的夫人):“路上前三層,後三層呀!就是要看總理。”

  張婉媚:(華僑張容珍之次女):“當時我們都是學生,大家每天都比著誰看到總理的次數多。我數阿數,一共見了總理20多次”

  解説:也是在印尼,曾經帶著記者去尋訪總理住處的邱章龍老人向我們憶起了他當年曾經親眼看到的感人一幕,這讓我們明白了華僑為什麼對總理那樣的愛戴。

  解説:回首半個世紀的歷史,中國走過了多少不平坦的道路。“萬隆會議”使中國第一次在國際舞臺上顯示了這個亞洲大國的氣度與風範;周恩來總理為推動會議成功做出的貢獻至今依然發揮著深遠影響;“萬隆會議”作為亞非各國人民團結反帝事業的一個偉大壯舉已經載入了史冊;而從另一個意義上講:這次會議的勝利召開也形成了戰後,全球兩極世界向多極世界演變的一個重要轉折——

責編:辛梓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