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加強青少年軍事教育 為使自衛隊贏得支持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29日 07:03)
|
|
|
日本高中生在士官學校進行軍訓 |
環球時報消息:近年來,日本邁向政治軍事大國的步子越來越快,不僅頻頻向海外派兵,同時又有人打著教育改革的幌子,主張為了使自衛隊贏得更多支持,必須在國民特別是青少年中加強國防教育。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軍事教育有歷史傳統
追溯歷史,日本的國防教育是有傳統的。早在100多年前,為了實現富國強兵的夢想,日本即在學校中實施了軍事訓練。為了方便軍訓,當時的日本人毅然讓學生們脫去了礙手礙腳的和服,換上了貼身精幹的西式制服。這種尚武精神在二戰時達到了高潮。出於對外侵略擴張的需要,日本統治階級大肆宣揚“武士道”精神,號召國民無條件效忠天皇。為此,當時的文部省在1939年規定,軍事訓練成為大學的必修科目。日本在1941年成立了以文部大臣為團長的“大日本青少年團”,該組織由近1500萬名青少年組成,以在國家總動員體制下為國奉獻為宗旨,或上前線充當炮灰,或在後方生産軍火,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從四大方面“影響”下一代
戰敗後的日本雖未像戰前那樣大張旗鼓地開展以“武士道”精神為主要內涵的國防教育,但其弘揚軍事“愛國主義”的本質並沒有改變,而且手法更加靈活多樣,更易於潛移默化地影響民眾。其主要做法是:
第一,以良好的收入與社會地位為杠桿,使日本自衛隊成為青少年的追夢之地。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長期陷於低迷。儘管2003年日本經濟開始緩慢增長,復蘇的總體態勢進一步擴大,但就業形勢和收入下滑仍未見好轉。相比之下,自衛隊以穩定的工作、優厚的待遇,使日本青少年看到了希望,他們中有許多人以初高中畢業後能考入各類軍校為榮。目前在招收初中生的少年工科學校,學員一入校就被授予三等兵軍銜,並可拿到15萬日元的月薪。面向高中生的防衛大學更被視為日本軍官的搖籃,因為只有該校畢業的學員才有機會晉陞為高級軍官。因此,申請到自衛隊供職的人員競爭十分激烈。如2002年自衛隊三軍的考試人數為錄取人數的10倍以上,一般軍校報名人數是錄取名額的20多倍,防衛大學達到了60多倍,熱門的防衛醫科大學則高達90多倍。
第二,自衛隊採取多種“親民措施”,加強青少年的“參軍意識”。每年自衛隊都要舉行各種活動邀請大批青少年參觀。因此,無論是在陸上自衛隊的富士山火力演習、海上自衛隊的觀艦式,還是航空自衛隊的航空飛行表演,隨處可見滿臉稚氣的學生。此外,自衛隊還積極參與駐地的節日慶典、學校文體娛樂等活動。大到著名的札幌冰雪節、東京馬拉松比賽,小到中學生運動會,均可看到自衛隊活躍的影子。據防衛廳統計,僅在2002年,就有4.1萬名青少年參加了自衛隊音樂節活動,2.6萬人參與了為期2—3天的軍營生活體驗活動。今年,自衛隊準備增加與青少年的“集體活動”次數和範圍。日本政府認為,上述活動有助於加深青少年對自衛隊的了解,對今後招兵和儲蓄後備人才有重要作用。
第三,竭力渲染各種威脅,藉以增強青少年的憂患意識。日本很善於製造危機意識,並將其轉化為增強凝聚力的利器。冷戰時期,日本官方及輿論著力強調蘇聯威脅,並據此對外鞏固日美軍事同盟關係,對內加強自身軍備建設。冷戰結束後,他們轉而熱炒“朝鮮威脅”,並以周邊事態等各種可能危及日本安全的事態為假想,對軍事政策、部隊編制、武器裝備等進行了一系列調整,也使青少年逐步對加強軍備建設表示理解。
第四,開設軍事博物館,復興尚武傳統。戰後廢止了41年的日本軍事博物館已經重新修整復原,近期還要進行全面保養和擴建。日本軍事博物館建於1879年,館內陳列著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死的“勇士”或所謂“軍神”的遺書、遺像、遺物等,中央大廳及館外廣場展示了許多戰車、古炮、特攻(敢死)隊用的飛機和魚雷等實物模型。國際評論認為,日本當局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對國民尤其是青少年進行軍國主義教育,復興尚武傳統,為通向軍事大國掃清思想障礙。
擴大青少年軍訓規模
據日本媒體報道,今年,日本將擴大對少年工科學校和士官學校的招生規模,同時擴大學生軍訓規模。不管軍訓學員來自何處,都必須經過嚴格的選拔考核。對學生也模擬部隊的士兵、軍士晉陞軍官進行訓練,而且一般需要經過10次以上的升遷和結業考試。如模擬從下士到軍官候補生,每升一級,必須經過嚴格的軍事考試方能升遷。
國際分析專家評論,日本武器裝備發展更加突出大型化、遠程化等特點,像間諜衛星、大型預警機、加油機、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等高技術裝備不斷引進,日本在國民特別是青少年中宣揚和普及軍事教育,為日本加快成為軍事大國營造有利的國內環境,其動向值得警惕和關注。(郭斯仁)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