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特別報道]風雲變幻的半島核問題(上)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25日 13:25)


  專題:朝核第二輪六方會談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消息(亞洲報道):隨著第二輪北京六方會談的召開,半島核問題再次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當我們回顧朝鮮半島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時就會發現,在朝鮮戰爭結束之後的幾十年間,半島核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地吸引著國際社會的目光,同時也成為半島局勢持續緊張的根源。那麼,半島核問題究竟是如何出現的、為什麼長期無法得到解決、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半島核問題不斷激化、這一問題遲遲難以解決的癥結在哪、出路又在哪?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得不對歷史進行重新審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究一下半島核問題的起源,以及它發展與變化的軌跡。

  這裡是位於朝鮮半島中西部北緯38線以南5公里處的板門店,1953年7月27日,持續了三年多的朝鮮戰爭終於在這裡畫上了句號。

  戰爭的槍聲停止了,但是戰爭的硝煙卻遲遲沒有散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對朝鮮進行大規模的制裁,而且在韓國大量駐紮軍隊,並不斷舉行軍事演習。此時的朝鮮也開始走上獨立自主的發展之路。朝美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在朝鮮戰爭結束後的40年中,雙方既無政府間對話也無民間往來,有的只是互相敵視和猜疑。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情報部門發現,朝鮮在1980年至1986年間建成了一座功率為5兆瓦的石墨反應堆。由於這種反應堆可以生産製造核武器所需的重金屬钚,美國於是懷疑朝鮮正在研製核武器。對此朝鮮堅決予以否認,並且表示朝鮮發展核計劃的目的是為了和平利用核能。1980年和1986年,朝鮮政府兩次主動提出朝鮮半島無核化建議,並於1985年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朝鮮成功試射了一枚中程導彈。這一舉動加重了美國對朝鮮秘密研製核武器的疑慮。不久,美國以衛星照片為據,懷疑朝鮮在平壤以北約100公里的寧邊地區有用於研製核武器的設施,提出要對朝鮮的核設施進行核查。朝鮮反復聲明它沒有製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時提出美國必須首先從韓國撒出核武器和軍隊,消除對朝鮮的威脅。於是,美朝在核問題上的對抗逐步升級。半島核問題也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同期】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楊伯江:當時有這樣幾個大的背景,一個就是蘇聯解體。前蘇聯所掌握的大量的核技術和核材料出現了一個向世界各地擴散流失的這樣一個非常讓人憂慮的現象。與此同時,隨著美蘇兩極體制的結束,國際政治變得更加複雜起來。在冷戰以後,美蘇對各自的陣營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失去了控制,所以次極之間,特別是一些地區國家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上升了。美國基於上述幾方面的綜合的研判,就有了一個新的安全形勢的判斷和政策的調整,認為安全威脅特別是核擴散的威脅主要的不再是來源於前蘇聯、來源於俄羅斯了,而是來源於中小國家。所以就把這個防止核擴散的目光進一步集中到一些中小國家身上。朝鮮半島也是其中一個。

  1990年5月28日,美國8位國會議員來到朝鮮停戰村板門店與3位朝鮮最高人民會議代表直接會晤,交接朝鮮戰爭時期失蹤的5名美軍士兵的遺骨。上午11時,朝鮮的一輛汽車將裝有美軍士兵遺骨的5具棺木送至板門店共同警備區。朝美雙方代表分別在遺骨交接協議書上簽字。這成為朝鮮和美國國會之間的首次正式接觸。

  朝美之間的這次接觸,與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半島局勢一度出現明顯緩和的趨勢有著直接的關係。與此同時,朝美之間在核問題上也開始了對話與交流。1991年7月30日,朝美首次進行了參讚級接觸,朝鮮建議朝韓共同協商,宣佈朝鮮半島為無核區,並願意就建立朝鮮半島無核區問題同美國政府進行協商。

  朝鮮的這一舉動得到了美韓兩國的積極響應。1991年底,美國撤走了部署在韓國的陸基與海基戰術核武器。韓國方面也首次表示願意接受國際核調查,而且與朝鮮簽訂了具有重要意義的《關於北南和解、互不侵犯和合作交流協議書》。此後不久(1991年12月31日),朝韓兩國又在板門店簽署了《關於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雙方在宣言中同意和平利用核能,不擁有、生産、引進、接受、部署、儲存和使用核武器。

  1992年的新年對於朝鮮半島來説無疑有著特殊的意義。韓國國防部宣佈,取消當年與美國的聯合軍事演習(1月7日)。沒過幾天(1月30日),朝鮮在維也納同國際原子能機構簽訂了核安全協定,並同意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調查。

  朝鮮的這一步驟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好評與歡迎。

  【同期】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楊伯江:在90年代初,朝核問題得到一個相對比較軟著陸式的解決是和美國和朝鮮兩家各自都有意探索和對方的關係的調整這樣一個總體的政策傾向是有關係的。我們知道克林頓在入主白宮之後,他的一項基本政策就是加強對於亞太地區的全面的介入、全面的參與。這裡麵包括和昔日的敵對國家的這種關係的改善和調整。比如説他在摸索改善和朝鮮的關係的同時,也改善了和越南的關係。那麼民主黨政府,特別是克林頓總統本人,就把改善和這些國家的關係作為衡量本屆政府政績的一個重要的指標。而在克林頓第一任期後期的時候,他很明顯的把改善對朝關係當作了爭取連任的一個重要的資本。

  1992年5月11日,當時擔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的布利克斯抵達朝鮮,參觀了寧邊地區的實驗用核電站以及其他一些核能研究所和工廠。他在參觀之後表示,朝鮮的石墨反應堆安全性很高,但並沒有製造原子武器的能力。不久(5月25日),一個由7名成員組成的國際原子能機構調查團抵達平壤,開始對朝鮮進行為期兩周的核調查。

  隨後(1992年5月到1993年2月),國際原子能機構共對朝鮮進行了6次不定期的核調查,調查中沒有發現朝鮮將核能用於非和平目的的證據。然而美國和韓國對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調查結果卻提出疑問,要求朝鮮限期同意對寧邊地區的兩處設施進行“特別調查”,並以朝鮮仍在繼續開發核武器為由決定恢復1993年度代號為“協作精神”的美韓聯合軍事演習。

  朝鮮對此表示不滿,認為“絕不能接受侵害國家自主權和安全的”任何調查。同時要求美韓取消聯合軍事演習。

  然而,1993年3月9日,為期10天的美韓“協作精神93”聯合軍事演習仍然拉開了帷幕。美韓“協作精神”聯合軍事演習從1976年起每年舉行一次。美韓宣稱其目的是檢驗兩軍協同作戰的指揮系統和進行電子戰的能力。1993年的演習中,美軍共動用了12萬人,並且投入了“F—15”和“F—16”戰鬥機、“愛國者”導彈、“獨立號”航空母艦等先進的武器裝備。

  針對美韓軍事演習,朝鮮做出了強烈反應,宣佈全國、全民和全軍進入準戰時狀態。不久(1993年3月12日)又宣佈退出1985年簽署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對此,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始醞釀對朝鮮採取制裁措施,而朝鮮則針鋒相對地表示,對朝鮮實行制裁就意味著“宣戰”。

  半島局勢重新陷入緊張之中。

  為了説服朝鮮改變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的決定,美國國務院1993年5月24日宣佈,美國同意與朝鮮舉行會談,並準備在會談中做出讓步。

  【同期】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楊伯江:當時1993年的時候出現那樣一種情況反映了兩個問題,一個就是,在冷戰結束之初,國際組織、國際機構在國際關係當中的定位處在一個重新調整,很不明確、可以説是比較混亂的那樣一個狀態。比如説像國際原子能機構,它和每個國家的關係、它和美國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樣的?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國的影響、甚至是操縱。因為用朝鮮的話來説的話,它就是美國的一個工具。第二個層次就是體現了冷戰格局。冷戰作為一個歷史的遺産,對於相關國家,特別是像美國和朝鮮這樣長期相互隔絕相互對峙的國家的關係的影響至深至遠。在第一輪朝核問題引發的東北亞局勢緊張的時候,美國同意和朝鮮進行了一個雙邊的接觸,首先一個就是克林頓上臺之後,他把他的這個亞太政策鎖定在三點上。其中有一條就是在安全上要全面介入亞洲事務,要改善和昔日敵國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講他沒有放棄對朝強硬施壓的一手,但是同時要與朝鮮進行接觸、對話。儘管這個接觸、對話與不接觸、不對話的鷹派觀點的政策目標可能是一樣的,就是説不放棄這個政權更迭這樣一個目標,但是它在方式上還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克林頓政權、民主黨政府都把能在多大程度上和朝鮮進行對話,進行接觸,甚至是打開朝美關係的僵局,作為了一個自己外交施政的衡量的一個標準。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和朝鮮進行了雙邊接觸。

  1993年6月2日,美國助理國務卿加盧奇和朝鮮第一副外相姜錫柱在紐約舉行了會談。這是朝美歷史上第一次直接會談。據報道,兩國代表團“在坦率和誠摯的氣氛中”進行了7個小時的會談。6月11日,也就是在朝鮮宣佈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決定生效前一天,雙方發表了朝美關係史上第一個聯合聲明。朝鮮方面同時宣佈,暫時不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朝鮮半島劍拔弩張的局勢得到了緩解。


  就在朝鮮宣佈不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之後,朝美關係也開始得到改善。

  1993年7月14日,美國與朝鮮就核問題舉行的第二輪雙邊談判在日內瓦開始。經過一系列艱苦的談判,美朝雙方終於(1993年12月29日)在核問題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朝鮮原則同意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重新進行核檢,美國則停止與韓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1994年3月1日,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團一行7人今天乘飛機抵達平壤,開始對朝鮮核設施進行檢查。與此同時,美國宣佈,同意和朝鮮于3月21日在日內瓦開始第三輪正式會談。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團在對朝鮮進行核檢之後(3月1日至15日)認為,“朝鮮干預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工作”,他們已無法判斷朝鮮核反應堆生産的钚是否已移作他用。為此,國際原子能機構宣佈,中止向朝鮮提供除醫療之外的一切援助。美國隨即也取消了原定在此後舉行的美朝高級會談。

  朝鮮立即表示退出國際原子能機構,並拒絕再次接受核檢。雙方之間的嚴重分歧,使半島剛剛出現的緩和局勢急劇降溫。半島核問題再次到了一觸即發的邊緣。

  1994年6月17日,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與來訪的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乘著遊輪,在由平壤前往南浦港遊覽時,兩人舉行了長時間的會談。卡特是應朝鮮外長金永南的邀請於15日越過板門店軍事分界線進入朝鮮作四天訪問的。在短短的4天時間裏,他與金日成主席舉行了兩次會晤。卡特的斡旋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成功。他在結束訪問之後表示,半島核危機已經結束。

  不久,朝鮮同意在朝美第3輪會談開始後,凍結其核計劃的主要部分,並同意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人員和監測設備繼續留在朝鮮;美國則同意停止在聯合國安理會推動制裁朝鮮的活動,於是雙方分別正式宣佈同意舉行第3輪高級會談。

  1994年7月8日,美朝第3輪會談在日內瓦剛剛開始,就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去世,雙方於是決定暫時中止談判。

  1994年10月,朝美兩國在第三輪會談繼續舉行,並最終取得了積極的成果。雙方簽署了關於半島核問題《框架協議》,協議規定,朝鮮凍結其現有的核計劃,美國則負責在大約10年時間內為朝鮮建造一座2000兆瓦或兩座1000兆瓦的輕水反應堆;在輕水反應堆建成前,美國將同其他國家一起向朝鮮提供重油,以彌補朝鮮停止核能計劃造成的電力損失。

  【同期】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楊伯江:1994年10月在日內瓦達成的核框架協議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從核問題的平息本身來講,它是一個里程碑一樣的東西。最終一場安全問題的危機通過美朝之間雙邊的和平談判與對話得到了解決。第二點,對於遏制國際關係中的核擴散這樣一個趨勢也是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戰後的美朝關係歷史上應該是重重寫下一筆的。同時也應當看到,日內瓦核框架協議還是有一些不足之處的,就是説它和後來2002年10月份第二輪朝核危機,也就是我們所面臨的這輪朝核危機的爆發是有一個邏輯上的關係的。也可以説當時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凍結而不是真正的解決,就是把它擱置起來先不去碰它,以後怎麼樣以後再説。但是這樣就為後來危機的重新爆發埋下了伏筆。

  美朝之間達成的框架協議在當時的確為半島核問題的解決帶來了希望,也使得不斷緊張的半島局勢出現了緩和的趨勢。但是,雙方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仍然各持己見、互不讓步。首先,美國堅持向朝鮮提供韓國型的輕水反應堆,朝鮮對此堅決反對。經過一年的討價還價,雙方才于1995年6月就型號問題達成協定,朝鮮接受了以“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名義提供韓國型輕水反應堆的方案。其次由於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成員國之間遲遲沒有解決經費分擔問題,使朝鮮在履行核框架協議上受阻。到1998年7月11日為止,美國僅向朝鮮運送了15萬噸燃料油,因為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已負債4700萬美元,無力再進一步提供資金。而後,朝美之間在朝鮮的“可疑地下核設施”問題上也不斷發生爭執。

  美朝之間達成的框架協議在當時的確為半島核問題的解決帶來了希望,也使得不斷緊張的半島局勢一度出現了緩和的趨勢。然而由於美朝兩國之間歷史上的長期不信任,特別是美國政策的不斷變化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半島核問題始終未能真正獲得解決。

  ◎背景資料:朝核問題大事記

  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定簽訂。

  1990年5月28日,朝美交接美軍士兵遺骨,這是朝鮮和美國國會的首次接觸。


  1992年5月11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布利克斯參觀朝鮮核機構。

  1993年3月9日,美韓舉行“協作精神93”聯合軍事演習。

  1993年3月12日,朝鮮宣佈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1993年7月14日,美朝在日內瓦舉行第二輪會談。

  1994年6月15日,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訪問朝鮮。

  1994年7月8日,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逝世。

  1994年10月,朝美簽署核框架協議。

  2000年6月13日,朝韓首腦會晤。

  2000年10月23日,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問朝鮮。

  →→進入亞洲報道主頁

責編:常穎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