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以巴和平“路線圖”:路漫漫其修遠兮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02日 15:54)
瞭望消息:耶路撒冷在告別2003年的時候,寒冷而陰晦。同往年一樣,這裡將不會有任何的新年慶祝。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新年已經分別在10月和11月過完了。《瞭望》刊文回顧過去一年,稱這是一個由六大關鍵詞主導的一年:伊拉克戰爭、隔離墻、“路線圖”、阿拉法特、沙龍和日內瓦協議。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伊戰結束以巴衝突局勢依舊
在美國總統布什遊説各國支持攻打伊拉克的時候,他向英國首相布萊爾和阿拉伯國家領導人承諾,一旦薩達姆的問題成為過去,他將把焦點放在解決以巴衝突上。但是,以巴問題並沒有在伊戰結束後獲得有利的地位。
實際上,美國並沒有在伊戰後給予以巴衝突投入更多精力,相反還減少了努力。在布什戰後首次、也是他就職以來惟一一次中東之行中,沒有談對巴勒斯坦建國至關重要的耶路撒冷問題、難民問題或1967年邊界問題,只是談了一些很具體的問題,如安全問題、改善巴勒斯坦人生活條件問題、拆除某些“野蠻的”定居點問題等等,這顯示美國的以巴努力仍然只是姿態性的,路線圖提出2003年巴勒斯坦建立臨時國家的目標眼看就要落空,在2005年建立正式國家的目標也沒有任何保證。
進入2004年,由於面臨美國大選,布什將更會在以巴問題上保持謹慎,為了不得罪能量巨大的親以選民團體,同時也為了騰出更多精力解決選民普遍關心的國內經濟問題,布什將更不會向以色列施加壓力,同時美國對以巴問題的介入力度也很難太大。
隔離墻成為衝突新焦點
以巴衝突傳統上有三大焦點,即領土邊界問題、耶路撒冷問題和難民回歸問題。在過去一年裏一個新的爭執點又出現了,這就是隔離墻。
修建隔離墻的建議最早是以色列工黨在和談擱淺、安全局勢嚴重惡化的情況下提出來的,目的僅僅是阻止巴方極端分子進入以色列。這一隔離設施最初計劃的路線,是沿著1967年戰前邊界,即包括巴民族權力機構在內的國際社會公認的以色列合法領土的邊界修建。但是,提出這一計劃後不久,工黨就因為與沙龍的右翼聯盟嚴重失和而退出政府,而隔離墻在代表定居者利益的右翼政黨的左右下,其位置逐步向巴勒斯坦境內推移。
隔離墻一期工程已經把部分巴勒斯坦領土圈進以色列一側,其二期工程更是大幅度向巴境內延伸,不但把80%的以色列定居者圈進來,而且還把30多萬巴勒斯坦人也圈進以方一側。
隔離墻的預算原來是4億美元,現在已經增加到10億美元,有人估計最終的費用將達到20億美元,這還不包括以後維持和駐軍的費用。在巴方領土上修建如此設施齊備的永久性隔離設施,一句“沒有政治目的”説法顯然是説不過去的。
“路線圖”計劃剛啟動就擱淺
和以往的和平方案相比,“路線圖”的核心理念在於規定了巴勒斯坦建國的時間表,這讓巴勒斯坦人看到了和談的切實希望。但是,除了明確了這一目標之外,這一計劃對和談道路上肯定會碰到的各種坎坷和障礙並沒有任何具體的解決之道,這就註定了這一計劃只能是一個路標,而不是“路線圖”。
這一計劃啟動後,以方雖然也曾釋放了一些被關押巴勒斯坦人,但這些人大部分本來就快要服刑期滿了。巴方雖然曾經表示要打擊恐怖主義,但是並沒有實質性的行動。有關極端組織也曾宣佈停火,但是雙方的相互暴力並未真正終結。
作為旨在為以巴衝突尋求解決方案的計劃,“路線圖”的條款並不是以巴雙方提出的,而是包括美國在內的中東四方強加的。同時,由於以巴實力相差懸殊,計劃的事實必須依靠國際監督。但是,在執行中,巴勒斯坦指責美國為以色列開脫,以色列則懷疑俄羅斯、歐盟和聯合國在捍衛巴勒斯坦的立場。這樣,當事者本身缺乏熱情和信任,監督者又缺乏權威和公正,這是導致這一計劃擱淺的癥結所在。
奧斯陸協議的設計師之一、以色列前司法部長貝林最近評論説:“在路線圖啟動後,以色列沒有凍結定居點建設,巴勒斯坦也沒有採取明顯的反恐行動,美國對和平進程的監督則一敗塗地,各方沒有履行計劃所規定的義務”。
阿拉法特歷經威脅依然大權在握
今年以來,在自殺性爆炸依舊、和平遙遙無望的衝突局勢下,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空前地成為以色列朝野的靶子。曾經並不引人注意的“驅阿”問題在今年成了主流,並且成為以色列內閣的正式決議。但是,民意有時候就像香水,聞起來很好,吞下去可不行。將驅逐阿拉法特的決議付諸行動的政治、外交和策略上的嚴重惡果,使以色列政府的“驅阿”實際上成為空炮。
為了架空阿拉法特,美國逼迫巴勒斯坦修改憲法設置了總理一職。第一任巴方總理阿巴斯上臺後,美國總統布什親自捧場,拉著以色列總理沙龍在約旦的亞喀巴和阿巴斯舉行了三方峰會。此後,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多次赴巴會見阿巴斯。為了避開阿拉法特,鮑威爾和阿巴斯的會見無一例外都安排在死海荒漠中的小城傑裏科。但是,人為繞過實際上並沒有大權旁落的阿拉法特導致阿巴斯政府一事無成並最終於9月6日垮臺。
阿巴斯辭職後,原巴議會議長庫賴受命組閣。一開始他也試圖仿傚阿巴斯,向阿拉法特對武裝力量的控制權提出挑戰,但在遭遇兩個多月的碰壁和“政府危機”後,庫賴終於向阿拉法特妥協,組建了依然由阿拉法特控制武裝力量並且阿拉法特親信佔大多數的新內閣。
從去年6月24日美國總統布什發表中東問題新政策講話,正式宣佈阿拉法特“應該走人”時起,美國和以色列為了扳倒阿拉法特可謂費盡心機,但最後的結果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説明,在目前的巴勒斯坦政壇,只有尊重並獲得阿拉法特的支持才能有所作為,這就是以色列所有驅阿努力所獲得的惟一成果。
沙龍扮演“和平先生”但誠意令人懷疑
作為以巴衝突中強硬派的代表,曾經強行登上有爭議的耶路撒冷聖殿山從而直接引發本次巴以暴力衝突的以色列總理沙龍,在過去一年裏軟化立場、調整路線的舉措值得注意。曾經堅持不承認巴勒斯坦建國、不撤離定居點和不分割耶路撒冷“三不”政策的沙龍,除了在耶路撒冷問題上尚沒有明確表態外,在巴勒斯坦建國和定居點問題上都已經軟化了立場。
今年5月,沙龍説服以色列內閣正式接受了“路線圖”計劃,這表明他已經接受通過巴勒斯坦建國來解決以巴衝突的方案,巴勒斯坦建國已經不再是和談的一個障礙。同時,沙龍在過去一年裏多次下令拆除了一些非法的定居建築,並表示要做“痛苦的讓步”,最近更是明確表示痛苦的讓步是指“領土讓步”。
但是沙龍的路線調整並不表明以色列已經準備為恢復和推動和談做出實質性的讓步。沙龍也從來沒有透露他可以讓步的底線。沙龍依然不承認1967年戰前的邊界綠線是以巴合法邊界,沙龍斥責將耶路撒冷分割給巴勒斯坦人的提議是犯罪和叛國,沙龍在隔離墻問題上依然態度強硬,同時,目前擴建的大部分定居點都是在沙龍任期內完成的。
在上世紀80年代末第一次巴勒斯坦起義中,以色列有160人死於衝突。然而,在本次“阿克薩”起義中,以色列方面死於衝突的人數已經超過800人。在經濟方面,第一次巴勒斯坦起義期間以色列經濟仍在增長,但是最近兩年以色列經濟持續出現負增長,目前的失業率更是超過10%。在安全和經濟雙重壓力下,適當地做一些和平的姿態,應該看做是沙龍轉移國內批評的無奈選擇。
民間和平協議走上前臺受到歡迎
在戴維營和談失敗、雙方重起暴力衝突的過去三年多時間裏,儘管血腥不斷,但是在衝突中雙方在許多問題上已逐漸形成了共識。越來越多的以色列人意識到“土地換和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為至少應當把在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土地還給或者按照等額原則補償給巴方。越來越多的巴勒斯坦人也認識到,除了和平不會有別的選擇,在歷次戰爭中離開原以色列家園的難民再回以色列已經不現實了,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家並不是為了讓難民住在對面的猶太國家裏。
以巴民間和平人士達成的日內瓦協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在此前的以巴和平方案中,無論是先自治、後建國的“奧斯陸協議”,還是主張先建國、後談判的“路線圖”計劃,雖然明確了“土地換和平”和“巴勒斯坦建國是解決衝突的惟一途徑”的原則,但在實際上都回避了以巴最終邊界、耶路撒冷歸屬和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等最為棘手的問題,所以很容易在隨後的執行中陷入困境。而日內瓦協議則側重於這些最棘手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案,所有該協議被許多評論人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大膽和最徹底的和平方案。
以巴衝突無論從什麼意義上説,都是一場考驗雙方及人類智慧和忍耐力的超級馬拉松。但是,任何長跑都會有終點,以巴衝突的終點就是一個當事雙方和國際社會大多數人都能接受並且順利實施的和平方案。現在,這個方案的輪廓似乎已經出現了,這就是今年10月中旬草簽、12月份正式簽署的以巴非官方的和平協議:日內瓦協議。(聶曉陽)
責編:范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