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韓國南極科考失蹤人員7人獲救1人死亡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10日 12:39)

  CCTV.com消息(亞洲報道):韓國海洋研究院9號透露,到8號晚上為止,在南極失蹤的韓國科考人員中有1人遇難,其餘7人均已獲救並安全返回韓國南極世宗王科考基地。這次科考人員的短暫失蹤引起了韓國國內的極大關注,韓國總統盧武鉉也于9號中午給韓國南極世宗王基地打電話表示慰問。

  當地時間6號下午,3名韓國南極科考人員從附近的智利基地返回韓國世宗王基地,歸途中與基地失去了聯絡。第二天下午,世宗王基地另外派出5名隊員搜尋這3位科考人員的下落,然而在狂風暴雪的惡劣天氣中,5名前來搜救的隊員也遭遇翻船事故,隨後也同基地失去了聯絡。

  事件發生後,中國、俄羅斯、烏拉圭、智利和阿根廷在南極的科考基地紛紛派出隊員進行海上搜救,中國在南極的長城站還派出雪地車在陸地上尋找失蹤者的下落。

  8號上午,搜救人員終於在中國長城站前的阿德利島找到了世宗王基地後來派出的5名隊員,其中4人生存,27歲的漢城大學研究生全載圭在翻船落水後因體溫下降死亡。8號晚間,先前失蹤的3名科考人員也在失蹤54小時後在納爾遜島被智利直升機救起。目前,這些失蹤人員已經被送往醫院,身體狀況良好。

  1中國科考隊員講述救援經歷

  中國南極長城科學考察站的隊員6號剛剛抵達喬治王島就投入了遇險韓國科考隊員的搜救工作,昨天,我們費盡週折終於通過長城站的海事衛星電話聯絡上了長城站站長孫福臣,他為我們講述了這次參與救援韓國科考隊員的經歷。>>觀看視頻

  1新聞特寫:南極喬治王島——國際科考隊員的大家庭


  在這次搜救遇險的8名韓國科考隊員的行動中,不僅有來自中國科考隊員,俄羅斯、烏拉圭、智利和阿根廷等國都紛紛伸出援手。實際上,類似這樣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行動在喬治王島一直就不是什麼新鮮事,那裏完全就是一個國際科考隊員的大家庭。

  南極洲的面積十分遼闊,有1390萬平方公里,相當地球土地面積的十分之一,但是適合建立科學考察站的地方並不多。在各國科考隊員的眼中,位於南極大陸以北的喬治王島是一個十分理想的建站基地,從這裡乘坐飛機到秘魯最南端,只需要3個小時的時間。在這個面積僅有1160平方公里的島上,目前已經有9個國家分別建有考察站。它們是中國、韓國、俄羅斯、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西、波蘭、捷克。

  中國的長城科學考察站是于1985年建成的,到了1988年,韓國在中國的長城站附近建立了世宗王科考基地,並且每年派遣15名研究人員常駐。

  南極一直被人們看作是地球最南端的一塊凈土,一個奇妙、美麗,而且又具有一種神秘和詩意的地方。而喬治王島被科考隊員們稱為南極的地球村,在這裡,來自世界各地科考站的友鄰們不分國界、不分膚色, 你來我往,互通有無。在這裡,你無論走到哪個站,都會有免費的餐飲供應,完全就像一個大家庭。

  由於韓國的世宗王站與中國的長城站是近鄰,平時雙方的科考人員就像親戚一般走動。曾經有一次,韓國站的兩個人前往長城站,準備取回通過那裏轉交的信件,卻不料在途中遭遇暴風雪而失去了行蹤。長城站的中國科考隊員幾乎是傾巢出動,在雪地裏展開搜救,最後終於在一個冰洞中將這兩個已經奄奄一息的韓國人救了回來。事後兩位韓國人感激地説,如果不是長城站的人及時到來,他們可能無法堅持到最後。而在這一次,韓國科考隊員更是得到了來自多國隊員的出手相救,這不由得讓人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更加感受到喬治王島上這個小小地球村的溫暖與和諧。

  1新聞背景:百年科考歷程 南極不再是“凈土”

  200多年前當人類剛剛認識南極大陸的時候,這片被冰雪覆蓋的白色大陸被認為是一個“死亡之地”。然而隨著科學探索的不斷深入,人類揭開南極的神秘面紗時,卻驚喜地發現,南極竟是一個極為富饒、充滿生機的“萬寶之地”。

  南極大陸蘊藏著富甲全球的石油和天然氣,隱匿著世界最大的煤礦和足以供人類使用200多年的露天“鐵山”及其他200多種品位極高的礦藏。這裡有極其豐富的生物資源,大到幾十噸重的藍鯨和巨大的海豹,小至幾厘米長的磷蝦和各種貝類,其中磷蝦有幾十億噸,足以滿足人類食用蛋白質的需要。所以,南極又被譽為人類的“希望之洲”。

  為了充分了解南極大陸並開發利用這裡的自然資源,在過去的百多年時間裏人類走過了一條充滿坎坷的科考歷程。每當人類走向未知領域的時候,第一步往往是最為艱難,南極科學考察就是這樣。


  世界上第一個征服南極的人,是挪威科學探險家阿蒙森。1911年10月19日,阿蒙森同其他3名探險隊員開始了極地探險。先是乘船,後又改乘雪橇,登上高原後,阿蒙森的一部分乾糧和燃料耗盡了,於是他決定殺死多餘的狗以供食用。1911年12月14日,他們終於到達南極點。在這次探險活動中他完成了一系列的重大地理髮現,為人類探索南極邁出了具有實際意義的第一步。

  阿蒙森征服南極40多年後,為了取得南極資源利益,以蘇美為首的一些國家開始劃分“領地”並建立科學考察站。為了保證南極地區科學考察的自由進行,12個國家于1959年簽訂了《南極條約》。其主要內容是,確保南極洲的資源開發僅用於和平目的,凍結各國對對南極的領土要求。中國于1983年加入《南極條約》。中國由此正式開始了對南極大陸的科學考察。

  1985年2月中國第一座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在喬治王島落成,中國在南極的科學考察展開了新的一頁。繼長城站後,中國又于1989年4月在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國南極中山站。

  然而,隨著人類更多的進入南極,也給當地的環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隨著考察站和觀測點的不斷增多,人類的各種活動日趨頻繁,南極的局部環境污染和自然生態的破壞正日益加劇。在過去的十五年中,該區域的海燕的數量減少了90%,繁殖率也下降了40%。今年南極地區更是出現了極不尋常的情況,科學家發現,有80%的鳥類竟然不顧繁殖大事,離開它們所産的卵而遠去,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現象。

  據報道説,中國的生態學家最近從喬治王島的海鳥糞便中首次檢測出有機農藥污染物質。科學家認為,這項研究表明南極作為全球惟一無污染地區的意義正在消失。

  →→進入亞洲報道主頁

責編:常穎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